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6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探讨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及冰敷在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40例发生血管渗漏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渗漏相关因素,建立可行有效的常规硫酸镁溶液联合地塞米松湿敷外加冰敷流程方法。结果: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医护技术、穿刺部位、输液工具等有关,在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渗漏患者中使用硫酸镁联合地塞米松及冰敷后,患者依从率达97.5%,有效率达95.0%,问卷调查患者满意率达92.5%,未发生严重医疗纠纷,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评分高。结论:分析血管渗漏的相关因素,通过常规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湿敷+冰敷的方法,找出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所致造影剂外渗造成软组织损伤的合适治疗方法,为临床相关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上鼻道开放术在嗅觉改善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有嗅觉减退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病例(41例,其中79侧有嗅觉障碍)进行回顾性研究。住院前均在门诊给予保守治疗2个月,症状无明显改善而住院手术。术后2、4、8、12周及6个月进行鼻内镜复查及视觉模拟评分,并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6个月复查嗅觉功能。结果 41例(79侧)嗅觉障碍患者通过6个月的回访,嗅觉恢复正常51侧(64.6%)、好转17侧(21.5%),总有效率为86.1%;无效9侧(11.4%)、加重2侧(2.5%)。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改善甚至恢复有嗅觉障碍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嗅觉的有效手段。上鼻道开放术改善了鼻腔通气引流,使空气更容易接触嗅区,并防止了手术中遗漏病变清除不彻底,对于嗅觉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比较人胃癌原位移植裸鼠肝转移模型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 方法:将裸鼠皮下传代的SGC-7901细胞株实体瘤组织块移植于裸鼠胃壁,建立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待其发生肝转移后取胃原发灶、肝转移灶肿瘤细胞,SRB法检测肿瘤细胞对氟尿嘧啶(5-FU),顺铂(CDDP),奥沙利铂(L-OHP),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氨甲喋呤(MTX)7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结果:成功建立裸鼠原位移植胃癌转移模型,肿瘤原位移植成瘤率100%,肝转移率75%;7种药物中L-OHP,VCR对原发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肝转移灶,而eADM,MMC对肝转移灶肿瘤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原发灶(均P<0.05);5-FU,L-OHP,MTX对原发灶与肝转移灶的抑制率具正相关性(r=0.5203;0.4424;0.3851,均P<0.05)。 结论:胃癌原位移植动物的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细胞的对化疗药物药敏性存在差异,以原发灶药敏检测结果指导针对肝转移灶的治疗可能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24.
本研究拟通过检测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及耐药细胞株SGC7901/ADR中锌指蛋白139 (zinc finger protein 139,ZNF139)与侵袭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7、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的表达,了解侵袭相关基因与胃癌多药耐药性的关系,并探讨ZNF139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赵群  张琪  罗亚  康海利  段微  吴玉梅 《北京医学》2016,(11):1174-1177
目的 分析幼少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1年1月至2016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瘤科诊治的幼年及少年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12例,年龄10个月至14岁,<5岁者占75%,≥5岁者占25%.病理以卵巢或阴道卵黄囊瘤(6例)和阴道横纹肌肉瘤(4例)为主,其余包括性腺母细胞瘤和幼年型颗粒细胞瘤各1例.生殖细胞肿瘤共占58.3%.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出血、排液,发现外阴肿物及盆腔肿物.治疗以肿物局部切除和化疗为主.卵黄囊瘤及幼年型颗粒细胞瘤患儿预后较好.横纹肌肉瘤预后极差,对化疗不敏感.结论 幼少女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低,应及早发现,手术切除肿瘤并辅助规范化化疗.  相似文献   
26.
正随着机器人手术辅助系统在国内的引进,国内微创手术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截至2020年4月底,我国达芬奇机器人已装机152台,开展各类手术十几万台,其中胃癌手术7 896台(5%),与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已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初期效果[1-2]。目前,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已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该系统在河北省为首台,开辟了河北省机器人外科手术的先河,以之前1 000余例腹腔镜胃癌手术经验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VEGF—C反义寡核苷酸(VEGF—C—ASODN)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构建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反义组在接种部位皮下注射VEGF—C—ASODN.正义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VEGF—C正义寡核苷酸和生理盐水,观察移植瘤生长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移植瘤VEGF—C mRNA表达。酶组织化学方法(5’-Nase—ALPase)染色行淋巴管计数。结果:反义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和重量分别为(387.57±166.29)mm^3、(1.4±0.7)g,较正义组和对照纽显著下降(P〈0.01)。反义组VEGF—CmRNA表达的相对系数为(0.35±0.12).淋巴管计数为(14.37±4.21),较正义组和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VEGF—C—ASODN可抑制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淋巴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术中用^99mTc硫胶体与亚甲蓝联合和单一亚甲蓝两种方法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治疗早期宫颈癌(临床Ⅰb、Ⅱa期)患者61例,分别采用^99mTc硫胶体作为示踪剂和亚甲蓝联合定位并切除SLN(Tc99+dye组,27例)和单一亚甲蓝定位并切除SLN(dye组,34例)。然后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SLN、NSLN分别进行病理检查。[结果]61例患者切除淋巴结共1647枚。48例检测到SLN,共检出SLN 141枚,平均每例2.9枚。Tc99+dye组与dye组检出SLN分别为92.5%(25/27)、67.6%(23/34),Tc99+dye联合组显著优于单一dye组(P〈0.01)。两组SLN分布依次分别为闭孔(63.2%、61.6%)、髂内(16.2%、19.2%)、髂外(10.3%、11.0%)、宫旁(5.9%、4.1%)和髂总(4.4%、4.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共13例(21.3%),共24枚,其中22枚为SLN,2枚为NSLN。1例SLN假阴性。[结论]对早期宫颈癌采用Tc99与亚甲蓝联合比单一亚甲蓝方法具有更高的SLN检出率;SLN主要分布于闭孔、髂内、髂外,但不能忽视宫旁SLN;SLN检测的适应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涉外英文医学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生事物。随着学历互认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与作用的提升,许多外国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医学,促进了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笔者从国际英文医学班教学对象出发,从认识英文医学教学特殊性、制定教学策略、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变化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测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的影像学改变,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患儿27例,获随访25例,随访平均3.3年。以CR摄影判定影像学上的疗效;观测术后不同时期X线骨囊肿面积、皮质厚度的变化情况;分术前合并病理骨折组及无病理骨折组,测算术前囊肿纵径/最小皮质厚度,行组间比较。通过三维CT结合X线观察骨囊肿的基本愈合形式。结果1次注射后愈合10例,缺损愈合5例,持续存在7例(含2例无反应),复发3例。除外无反应者,术后3个月病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X线骨囊肿面积基本稳定,主要发生在术后649个月(21/23);X线骨囊肿皮质厚度基本稳定,主要发生在术后9个月~1年(19/23)。除外下肢持重管状骨病变,术前合并病理骨折组及无病理骨折组囊肿纵径与最小皮质厚度比值差异显著。结论自体骨髓注射治疗单纯性骨囊肿术后随访至少1年;该法通过骨皮质增厚,囊腔内骨嵴及骨小梁向心性增生,分割包绕填塞囊腔而逐步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