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椎间盘退变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患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椎间盘退变的有效防治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及临床研究的热点。椎间盘退变受营养状况、生物力学、免疫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紊乱是目前公认影响椎间盘退变发展的主要病理机制。现代医学对椎间盘退变的研究已经深入分子免疫水平。研究发现相关生长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调控椎间盘细胞的凋亡及基质降解,是调控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的重要传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及胰岛素类生长因子的表达可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减少基质降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及椎间盘的重吸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保护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不受破坏,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临床多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等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服用会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有不良反应小、价廉效优等优势。不断深入的现代网络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发现,中医药可干预多种生长因子的表达,进而调节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稳定,发挥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作用。该文阐述相关生长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以及中医药调控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椎间盘退变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2.
王某,男,4l岁,1991年8月24日骑自行车跌倒,左膝部直接着地致伤,当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左膝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即被送我院治疗。 检查:左膝关节肿胀明显,浮髌试验(+),可闻及骨摩擦音,髌骨压痛,左膝关节活动功能完全受限。X线拍片示左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断端且有分离错位。  相似文献   
143.
自1999年1月-2004年7月,作者应用腰通注射液治疗根性腰腿痛4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4.
【摘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阐释人类复杂脑网络提供了新媒介,尤其是在神经损伤脑机制分析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所致的慢性腰腿痛病变可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塑。RS-fMRI技术对澄清大脑是如何参与慢性疼痛的调节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有望为治疗LDH所致的慢性腰腿痛提供神经影像学指导。本文主要综述RS-fMRI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LDH所致的慢性疼痛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及研究LDH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是21世纪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BMSCs增殖分化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关系密切,笔者通过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阐述"肾藏精主骨生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绝经后骨质疏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探讨"补肾益髓"法治疗PMOP的临床疗效,探索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发挥中医药治疗PMOP的独特优势,为"肾主骨生髓"的理论创新和PMO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6.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发生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作为脊柱疾患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以腰背部疼痛及功能受限为主,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与健康。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充分阐明,对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一直是科学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这些治疗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易诱发新的并发症,难以将椎间盘恢复至正常生理功能。近年来,随着基质金属蛋白酶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可作为椎间盘分子治疗靶标,通过降解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及成分,调节其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此来达到减缓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甚至逆转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此治疗方式有望延缓因细胞外基质成分或含量改变而造成的椎间盘退变发生。近年来随着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者对中医药治疗椎间盘退变进行探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以此来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减轻椎间盘退变的症状及减缓椎间盘退变发病进程。笔者就中医药干预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中医药应用于防治椎间盘退变提供...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观察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配合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分别用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脊柱调衡手法及两种方式联合应用治疗,比较3组的治愈率及血流速度。结果:总有效率B组为96.7%,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颈椎内椎动脉血流量增加优于其他2组。结论:可调式中药熥敷保健颈托配合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单纯应用中药熥敷保健颈托及脊柱调衡手法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杜仲腰痛丸联合消定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的影响。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患者84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予杜仲腰痛丸联合消定膏治疗,对照组41例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联合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采用下腰痛JOA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Cobb角、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半年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月及半年JOA、VAS评分,Cobb角及生活质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为85.4%,治疗组疗效优于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仲腰痛丸联合消定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腰痛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联合云南白药气雾剂。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评价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对椎管内骨折块的复位效果。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椎管狭窄,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等)的胸腰段爆裂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减压椎管成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观察组在术中应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对照组应用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复位椎管内骨折块。随访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局部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伤椎椎管截面积以及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获得随访34例,对照组获得随访33例,随访时间均为6~12个月,观察组平均7.9个月;对照组平均7.8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矢状面Cobb角分别平均恢复15.32°±5.81°和17.58°±7.33°;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7.32±11.74)%和(66.67±10.78)%;伤椎椎体后缘高度恢复率分别为(54.68±20.13)%和(45.53±32.99)%;脊髓神经功能ASIA评分分别恢复34.53±19.81分和26.97±12.57分;Frankel分级恢复中位数分别为1.0(1.0,2.0)和1.0(1.0,1.0),两组之间的恢复率或恢复分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椎管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85.97±8.74)%和(76.30±6.6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段爆裂骨折后路手术中采用自制C形椎管内骨折复位器,对突入椎管内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可较好地恢复椎管容积,优于传统的直角形复位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杜仲叶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SwissTargetPrediction分析平台对杜仲叶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进行筛选,使用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治疗靶点数据库(TTD)对骨质疏松症的对应靶标进行筛选,将中药靶基因与疾病靶基因相交集,将交集靶点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使用STRING分析平台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对中药-疾病共同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得出中药-疾病共同靶标相关的信号通路,最后运用AutoDock与Pymol软件对预测靶标与其对应的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筛选后得到杜仲叶治疗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成分7个,杜仲叶-骨质疏松症共同靶标231个,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的下游核因子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PI3K-AKT、IL-17及HIF-1信号通路等有关,且MAPK1、STAT3、VEGFA、IL6、TP53、EGF、AKT1、JUN、MAPK8、EGFR、TNF基因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结论:杜仲叶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破骨细胞形成、促进成骨细胞形成等作用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