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观察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同侧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12例,男 7例,女 5例; 年龄 23~39岁,平均(29.4±4.8)岁; 病程 3~6个月。于外踝处钻孔,穿过编织的自体半腱肌肌腱,肌腱两端以可吸收界面螺钉分别固定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距骨及跟骨止点处。术后 6个月摄 X线片测量距骨位置,以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及足踝疗效评分(Foot and Ankle Outcome Score, FAO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 6~24个月,平均 12.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距骨倾斜角由术前 15.43°±1.35°减小为术后 6个月 3.28°±1.17°,前抽屉试验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7.82±0.61) mm减小为术后 6个月(3.71±0.41) mm, 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6.92±5.63)分增加至术后 6个月(93.25±2.67)分,FAOS疼痛、其他症状、日常活动、运动、生活质量五项评分分别由术前(64.67±5.00)、( 59.50±5.35)、( 65.42±5.02)、( 52.42± 4.68)、( 65.58±4.32)分增加至术后 6个月(88.00±3.46)、( 83.75±4.37)、( 91.42±3.80)、( 87.92±3.26)、(93.17±2.5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结合可吸收界面螺钉可以重建慢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稳定性,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其强度能满足运动需求。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ELD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Lehmann评分评定并比较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和Lehmann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LD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脊髓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在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108只,体重150~2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组(n=27):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NC-siRNA)组(NS组)和CXCL13-siRNA组(CS组).NP组、NS组和CS组采用结扎L5脊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仅暴露L5脊神经,但不结扎.NS组和CS组分别鞘内注射NC-siRNA慢病毒和CXCL13-siRNA慢病毒10μl.分别于术后3、7和14 d时测定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XCL13和Neun的共表达情况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CXCL13和GFAP的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CXCL13和GFAP的mRNA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NP、NS组和CS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下降,脊髓CXCL13和GFAP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CS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升高,脊髓CXCL13和GFAP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N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脊髓CXCL13和GFAP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CXCL13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对8例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患者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男2例,女6例;年龄67~83岁,平均73.4岁;腰背部疼痛病史2个月~3年,站立时疼痛难忍,卧床后减轻,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其中Ⅰ度1例,Ⅱ度4例,Ⅲ度3例,伴有脊髓神经症状者除外。术前摄X线片,行CT、MRI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椎可见线形透亮线、真空裂缝征及与其相对应的液体信号区域。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摄站立位X线侧位片测椎体前柱高度及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愈合不良。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明显,离床时间1~10d,平均4.3d。1例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随访期间未出现临床症状。侧位X线片示病椎前柱高度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30.4±7.4)%和(31.3±9.9)°恢复至术后第2天(70.3±3.3)%和(9.1±3.0)°,VAS及JOA评分、ODI分别由术前的8.7±1.2、12.3±1.7和(93.3±4.6)%改善至术后第2天的3.1±1.1、24.9±1.6和(32.2±5.4)%。8例均得到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4.7个月,末次随访时侧位X线片示病椎前柱高度及Cobb角分别为(69.9±3.2)%、(10.9±2.4)°,VAS和JOA评分、ODI分别为2.2±1.0、26.4±1.4和(29.2±4.5)%,与术后第2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Kummell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5.
激光投射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裸骨观察及设计激光投射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探讨激光投射法测量的可行性。方法裸骨观察描述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设计股骨颈扭转角前倾角测量装置,分两次用激光投射法测量60个股骨标本,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对裸骨标本直接观察可以看出股骨颈扭转角与前倾角区别,采用激光投射法分两次测量所得数据差异无显著意义(统计学把握度为100%,P0.05)。测定股骨颈前倾角左侧13.58°±6.55°,右侧12.15°±5.83°;股骨颈扭转角左侧18.50°±7.38°,右侧19.08°±8.59°,双侧两角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激光投射法是测量股骨颈扭转角及前倾角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6.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移位在5~10mm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相当,认为此类骨折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7.
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上比较多见,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多数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否则可能引起关节软骨和韧带的进一步损伤.该病病因复杂,手术种类繁多,不能采取单种手术方法来解决所有病例,各种手术方法均有其适应证、优缺点.本次研究采取手术方法治疗该病2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CT成像描述股骨颈旋转角并测量数据,探讨临床价值。[方法]用螺旋CT扫描15个健康成人志愿者双侧股骨上段,三维成像,描述并用二种方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结果]股骨颈扭转角是股骨颈截面最长径与股骨上段长轴的夹角,"圆心法"测得成角左侧30.00°±3.23°,右侧29.07°±3.65°,股骨颈不同部位及左右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成像能良好显示股骨颈扭转角并测量,"圆心法"测量值理论上更接近真实值。此角度对股骨上端手术操作及内固定设计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9.
Ktimmell’s病是一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疾病,1895年德国医生Ktimmell首次报道,临床较为少见¨J。硬膜外血肿常由创伤等原因引起,多见于椎体新鲜压缩性骨折;Ktimmell’S病合并硬膜外血肿较为罕见,仅有少数个案报道心。0。2011年9月,我们收治了1例Ktimmell’s病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0.
吴煜  廖志坚  赵立来 《江西医药》2005,40(7):397-398
目的评价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T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21例均采用T型钢板固定,其中骨缺损较严重者同时植骨。结果平均随访13.8个月,远期疗效优良者19例,优良率9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尽早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