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ukaryotictranslationini—tiationfactor4E,eIF4E)在肿瘤形成和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直接或间接针对eIF4E的治疗药物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深入了解elF4E的功能及其在翻译起始阶段调节肿瘤形成的作用,为更好地研制新型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目的对比电离子联合冷冻与电离子联合光动力治疗男性尿道口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例男性尿道尖锐湿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以电离子联合冷冻,对照组予以电离子联合光动力,疗后随访6月观察治愈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2.22%、复发率17.78%;对照组治愈率84.44%、复发率15.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疗效确切,预防复发效果显著,但电离子联合冷冻性价比更高。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应用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直接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效果.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9月,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切开减压术导致皮肤缺损患者13例21处创面,年龄21~68岁.小腿皮肤切开减压12例20处创面,前臂皮肤缺损1例.缺损区最小5 cm×12 cm,最大10 cm×28 cm,于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同时预置皮肤牵引缝线,于术后3~5 d视肿胀情况每隔1日于换药时逐渐拉拢缝线,一般经3~7次拉拢可使两侧皮缘靠近.延期缝合创口,2周后拆线.结果 21处创口均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随访1~15个月,患肢远端关节活动自如,无肌肉挛缩现象.结论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闭合创口,安全、有效.其优点:1)操作方法简便;2)病程短,费用低;3)局部皮肤质量好,瘢痕小.  相似文献   
44.
人参皂甙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及血中SOD和GSH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旨在寻求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重量打击法(改良WD法)制作猫急性脊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组,通过检测脊髓组织及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的活性等生物化学方法及病理学方法,来研究SOD、GSH的变化规律及人参皂甙对其的影响,辅以病理学佐证。结果:伤段脊髓及血中内源性SOD、GSH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及治疗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比较评价椎间撑开与传统非撑开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4月-2004年8月,应用传统环锯颈前路开窗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3例(A组).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31~69岁.病程7个月~15年,1个节段22例,2个节段24例,3个节段7例.应用颈前路自动拉钩及Caspar椎体问撑开器系统,采用单节段单纯椎间盘切除,经椎间隙入路或多节段分别行椎间盘切除、椎管潜式扩大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8例(B组).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33~74岁;病程5个月~18年.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34例,3个节段11例.X线片及MRI示不同程度椎间盘退变、突出,颈髓受压.统计比较手术时间、失血量、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椎体融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改善率.结果 有92例获随访3~5年,平均3.5年;A组42例,B组50例.A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椎体融合时间、颈椎病变节段单位手术前后高度差以及脊髓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6.80±28.41)min、(564.00±181.96)mL、(12.10±3.58)周、(1.30±0.67)mm和0.49%4±0.14%,B组分别为(57.90±15.01)min、(317.50±136.92)mL、(9.75±1.36)周、(3.00±0.56)mm和0.71%±0.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脊髓损伤、钢板螺钉松动移位、植骨块松动各1例,髂骨区功能障碍4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以椎间撑开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整体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术式,并进一步完善了颈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使其更为科学、安全.  相似文献   
46.
47.
背景: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时,遭受轻微创伤或其他各种风险因素均易发生骨折。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小梁组织学变化,骨密度及骨矿化沉积率的改变。 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组与对照组,骨质疏松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术后3个月,建立骨折模型。骨折后4,8,12,16 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改建的动态参数,双能X线骨密度仪下测定骨痂组织的骨密度;骨折后1,2,4,6,8,12,16 周,应用自动图像系统测量骨组织形态。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大鼠成熟小梁骨占骨痂面积比对照组小,且小梁骨厚度变薄、小梁骨间距较宽,骨质疏松组骨小梁表面荧光标记百分比及骨痂组织骨密度低于对照组;而骨矿化沉积率高于后者对照组。说明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组织的组织学的异常改变导致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48.
背景: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是涉及Ⅰ型胶原数量及理化性质改变的一种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但有关骨质疏松与Ⅰ,Ⅱ型胶原间的相关性,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力学性能的相关性。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与一般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切除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分别于骨折损伤后1,2,4,5,8,12 周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于损伤后4,8,12,16 周进行骨密度测定与生物力学性能测试。 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Ⅰ,Ⅱ型胶原的表达及骨密度值在损伤后各时间点与一般性骨折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更明显。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中Ⅰ,Ⅱ型胶原与最大转矩、弹性模量、最大扭转角均有相关性(P < 0.05)。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的分泌异常改变导致了其力学强度乃至骨折愈合质量的降低,影响骨折愈合,是再次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人参皂甙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寻求治疗脊髓损伤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改良Allen氏重量打击法制作猫脊髓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组,通过生物化学及病理学手段检测急性脊髓损伤中脊髓损伤节段水、钙离子(Ca^+)、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观察伤段脊髓光镜下组织形态改变及人参皂甙对其的影响。结果①损伤组伤段脊髓水、Ca^2+、MDA含量明显升高,S  相似文献   
50.
骨库骨的抗原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冷冻、冻干、脱钙同种异体骨和无机骨等骨库骨的抗原性.方法应用皮肤移植对比分析法,将骨库骨分为5组,每组10例,与皮肤移植结果相比较,测定其抗原性.结果新鲜同种骨移植组平均皮肤脱落时间为8.7±1.1天,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延长(P<0.05).冷冻同种骨、冻干同种骨、脱钙同种骨和无机同种骨移植组平均皮肤脱落时间分别为10.8±1.0,10.7±1.4,11.7±0.7和13.8±1.5天,与新鲜骨相比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上述处理后骨的抗原性降低,但除无机骨外,均不及一次移植皮肤的13.9±1.1天(P<0.05).无机骨不具有抗原性.无机骨的无抗原性是其作为载体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