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搭桥(CABG)联合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处理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12月-至2007年4月共施行CABG联合瓣膜置换术96例,男64例,女32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为(66±9)岁.36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史,27例有心肌梗死病史,其中7例合并室壁瘤.单纯左房室瓣病变66例,主动脉瓣病变19例,左房室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多支病变36例,两支病变30例,单支病变30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14~0.79,平均为0.53±0.15,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Ⅱ级43例,Ⅲ级42例,Ⅳ级11例.本组共搭桥192支,其中左胸廓内动脉50支,平均2支/人,行左房室瓣置换+CABG 66例,主动脉瓣置换+CABG 19例,左房室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CABG 11例,同期处理室壁瘤7例.结果 全组死亡17例,病死率为17.7%,其中死于低心脏排血量综合征10例,多脏器衰竭3例,恶性心律失常2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随访3~18个月,均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CABG联合瓣膜置换术风险较大,围术期处理十分重要,术中应注意心肌保护和完全心肌血运重建,高龄患者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0)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乳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并缺氧2h,复氧1h,建立HR损伤模型。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细胞培养组(空白组),HR组,HR+EPO 10U/ml组(EPO组),HR+EPO10U/ml+U0126 10μmol/L组(U0126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LDH活性;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性;TUNEL法: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法检测凋亡心肌细胞;Westem—blot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ERK1/2和磷酸化ERK1/2蛋白含量。结果EPO显著降低心肌细胞HR损伤后LDH的漏出,增强细胞的活性,减少细胞的凋亡比例,提高ERK。蛋白磷酸化水平;而经过U0126(MAPK的阻滞剂)的处理,心肌细胞LDH外溢量增加,细胞活性显著下降,凋亡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且ERK1/2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EPO对心肌细胞HR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3.
双原性食管癌少见。1997年9月~1999年9月本科共收治1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yh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5~74岁,平均635岁。其中胸上段并胸中段食管癌2例,胸上段并胸下段食管癌4例,胸中段并胸下段食管癌3例,颈段并胸中段食管癌1例。术前确诊8例;另2例术前均诊断胸中段食管癌,术中探查发现漏诊病灶分别位于颈段食管及胸上段食管,为早期病灶。两病灶相距最短者4cm,最长者13cm,平均82cm。本组术后病理切片证实病灶不相连续,两病灶均为鳞癌4例,鳞癌合并腺癌4例,鳞癌并低分化基底细胞癌1例,腺癌并…  相似文献   
64.
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 连续11例病人在低位正中皮肤小切口、部分劈开胸骨下段、不横断胸骨情况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该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部分经挑选的心脏手术,有明显的美容效果,损伤小,是一种可以推广的心脏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5.
心脏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应用经验并探讨心脏镜的应用前景。方法于右侧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右侧胸壁打3个直径为1.0~1.5 cm的小孔,于心脏镜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5~35岁,平均为(13.2±7.5)岁;体重15~67 kg,平均为(36.4±15.6)kg。室间隔缺口均行连续缝合,其中直接缝合43例,涤纶补片修补9例。经内镜孔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1根至肋膈角。结果手术顺利,无一例死亡。术后无室间隔缺损残余漏及传导阻滞。二次内镜止血3例,该3例术后出血量较大的原因均为胸壁小孔渗血。手术时间2.1~4.5 h,平均为(2.8±0.6)h;体外循环时间30~150 min,平均为(69.3±21.2)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3~60 min,平均为(26.1±9.4)min。除3例二次内镜止血者外,其余均于术后第1天由监护病房转回普通病房。术后住院时间为5~10 d。结论心脏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心脏镜在心脏手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心肌桥(MBs)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畸形,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猝死等心脏事件有关.其造影检出率较低,从而为相关心脏事件的预防带来了困难.以往心肌桥以内科治疗为主,近年来冠脉介入和支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外科治疗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就心肌桥的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7.
患者,男,7岁。10天前开始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无力;既往无先天性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6/8kPa,胸骨左缘2、3肋间3/VI级舒张期杂音,股动脉枪击音阳性。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见室间隔近三尖瓣隔瓣有2.0cm×2.2cm间隔瘤,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在心室舒张期有血液由主动脉根部返流至左心室。1996年3月在体外循环下手术。见室间隔膨出约2.5cm×2.5cm;膨出部分由三尖瓣隔瓣、瓣下腺素及纤维组织与室间隔粘连融合而形成;膨肺未见心室门分流;切开膨出的三尖瓣隔瓣,见室间隔有1.2cm×1.2cm缺损,主动脉右冠窦瘤样凸向…  相似文献   
68.
总结在收治66例血管损伤病人中,损伤发生在推动脉、髂外动静脉及骶前血管丛8例,因有其特殊性,现报告如下,旨在提高对少见特殊部位血管损伤治疗的认识。1临床资料本组8例,均为男性,年龄19~45岁;椎动脉损伤3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1例,为刀砍伤,2例伴有横突损伤,1例横突间损伤。椎动脉不完全断裂2例,1例完全断裂。髂外动脉损伤3例,其中2例伴有骼外静脉损伤(左侧2例,右侧1例)为税器伤。单纯左侧骼外静脉损伤1例,为枪击伤。骶前血管丛损伤1例,为钢筋戳伤。表现失血性休克7例。救治时间从伤后10min至3h;8例均由急诊室直接送入…  相似文献   
69.
目的总结三尖瓣置换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三尖瓣置换5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全部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05.5±4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0.7±30.2)min。住院死亡率5.88%,术后1年死亡率2.0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心功能、合并手术是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三尖瓣置换的早期死亡率是可以接受的,通过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86例急性心肌梗死(A埘)后30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至2006年2月86例AMI后早期CABG病例,其中24h内手术12例,1.14d手术46例,14—30d手术28例。采用常规体外循环下CABG 54例,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CABG 32例。旁路血管1—5根,平均(2.80±0.95)根。术前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术中或术后置入5例。结果 死亡8例,手术死亡率为9.3%。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多脏器衰竭2例,左室后壁破裂和左心衰竭各1例。术后出现频发室性早搏18例,房颤16例,短阵室速3例,肺部感染4例,开胸止血2例。结论 AMI后30d内行CABG是可行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在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吻合确切的情况下,体外循环下或非体外循环下手术都是很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