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患癌的风险性和癌症相关的死亡率,本实验进一步探讨二甲双胍在体外对人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二甲双胍干预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和HEC-1A细胞不同时间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Rα及PTEN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显著抑制两种子宫内膜癌Ishikawa和HEC-1A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二甲双胍使子宫内膜癌细胞停滞在G0/G1期,并且可以诱导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显示二甲双胍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ERα的表达;Ishikawa细胞无PTEN蛋白的表达,HEC-1A细胞则高表达PTEN。结论二甲双胍能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ER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3.
夏伦祝  李颖  罗欢  薛雪  李翔  汪永忠 《中国药房》2014,(36):3382-3386
目的:系统评价格列美脲对比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以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纳入格列美脲对比格列本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对结果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RCT,合计3 3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08,95%CI(-0.18,0.02),P=0.13]、餐后血糖[MD=0.07,95%CI(-0.09,0.22),P=0.40]、总胆固醇[MD=-0.19,95%CI(-0.46,0.08),P=0.16]、甘油三酯[MD=-0.26,95%CI(-0.55,0.02),P=0.07]、低密度脂蛋白[MD=-0.10,95%CI(-0.22,0.01),P=0.08]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降低空腹血糖[MD=-0.08,95%CI(-0.15,-0.01),P=0.03]、空腹胰岛素[MD=-0.82,95%CI(-1.13,-0.50),P<0.000]、餐后胰岛素[MD=-5.63,95%CI(-7.71,-3.55),P<0.000]、体质量指数[MD=-1.53,95%CI(-2.95,-0.12),P=0.03]、低血糖发生率[RR=0.45,95%CI(0.30,0.68),P<0.000]和改善高密度脂蛋白[MD=0.04,95%CI(0.00,0.07),P=0.04]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格列本脲相比,格列美脲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餐后胰岛素水平,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受纳入研究数量较少和质量的限制,尚需开展设计严谨的长期随访的大样本RCT,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目的 观察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 体内细胞因子IL?22来源细胞的动态变化, 并分析小鼠体内IL?22的主要来源。方法 方法 分别提取感染日本血吸虫0、 3、 5、 8、 13周的小鼠淋巴结和脾脏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个感染时期 IL?22来源细胞的比例。结果 结果 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 产生IL?22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在所有产生IL?22的细胞中, 有80%左右为T细胞。产生IL?22的CD4- T细胞的比例在感染后3周内明显升高, 而产生IL?22的CD4+ T细胞的比例到感染第3周后才开始升高, 至第8周显著增加。结论 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淋巴结和脾脏中, IL?22由T细胞和非T细胞两大群细胞产生, 其中T细胞是细胞因子IL?22最主要的来源。产生IL?22的T细胞分为CD4- T细胞和CD4+ T细胞两群, 其中产生IL?22的CD4- T细胞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迅速增加; 而在感染进入慢性期后产生IL?22的CD4+ T细胞大量增加。  相似文献   
35.
《伤寒论》中经典名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因含有铅丹成分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铅丹由于其具有铅毒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未被药典所纳入。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医家选择将铅丹替换为其他药物,如磁石、生铁落等。然而,本文提出不同的观点:经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的铅丹治疗癫狂时不宜随意替换。通过中医典籍对铅丹治癫狂的文献支撑及铅丹治癫狂的药理机制研究,本文探讨了铅丹从不同角度治疗癫狂的作用机制,说明其机制靶点的多元化,治疗癫狂疗效显著;通过对比铅丹与其主要替代品磁石、生铁落在理化性质、性味、归经、主治、疗效等各方面的差异,本文指出使用替代品后降低治疗癫痫疗效,进一步论证铅丹不宜随意替换。综合分析替换铅丹的利弊性,笔者认为应辨证看待替代品的临床应用。针对铅毒性,提出铅丹在临床治疗中的新思路:以合理的剂量控制、正确的煎煮方法以及定期的检测达到预防铅中毒的目的,从而确保铅丹在应用中更为规范和可控,并为特殊类中药在现代临床发展中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肝乐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Cl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第7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疗程6周。实验结束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四型胶原(CⅣ)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RT-PCR技术测定肝组织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肝乐颗粒各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ⅢNP、CⅣ和TGF-β1的含量,抑制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肝乐颗粒能有效抑制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纤维化指标的表达。  相似文献   
37.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王小琴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诊治糖尿病肾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王小琴教授认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中医核心病机,本虚为脾肾亏虚,标实为热毒、水湿、痰浊、瘀血,脉络瘀阻贯穿疾病始终。总治则为补肾健脾、祛瘀通络,早期以养阴益气,补肾填精为主,常以参芪地黄汤加减;中期在扶正固本基础上,针对兼症辨证论治,如无明显浮肿,则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如浮肿伴大量蛋白尿,常选用实脾饮加减;晚期以益肾健脾,调和阴阳,化湿泄浊为主,常以补肾泄浊之肾元颗粒联合自拟益气健脾、活血泄浊方加减治疗。文章归纳总结了王小琴教授运用经方加减分期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独特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PNS)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弗氏完全佐剂(FCA)制备AA大鼠模型,于造模第12天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疗程12d。足容积法测量大鼠继发侧足肿胀度;放免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HE染色法检测大鼠关节病理组织学改变;RT-PCR法检测AA大鼠腹腔巨噬细胞(PMΦ)中TNF-αmRNA的表达。结果:PNS(100,200mg.kg-1)能明显抑制A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改善关节病理损伤程度,降低血清IL-1、IL-6、TNF-α的含量,同时抑制PMΦ中TNF-αmRNA的表达。结论:PNS对AA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9.
护生的临床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是护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夯实基础、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掌握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每位带教老师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0.
视疲劳的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视疲劳患者的屈光状态及特点,方法:运用检影结合插片法测得314例视疲劳患者屈光状态并加以统计。结果:本组病例中远视占44.4%,近视11.0%,正视6.1%,散光38.5%,远视中以低度占绝大部分,散光眼中以逆规性为主,结论:视疲劳与屈光状态有关,远视及散光是引起视疲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