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变化.方法 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95%,常规组85%;临床治愈率手法组为60%,常规组40%.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SEP异常率为55%(22/40例),主要表现为N9、N11及N13潜伏期延长;治疗后2组各潜伏期均有改善,手法组N11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更显著(P<0.05).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家兔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肌蛋白激酶A和磷酸酶1α蛋白表达的改变及辛伐他汀干预的意义.方法:21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衰组和辛伐他汀组各7只,通过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于术后7周观察左心室结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心肌蛋白激酶A、磷酸酶1α的表达.结果: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率、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脉压、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室舒张末径(LVDED)、左心室收缩末径(LVSED)、左心房内径显著升高,左心室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心衰组比较,辛伐他汀组的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心率、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脉压、LVESP、LVEDP、室间隔厚度、LVPW、LVDED、LVSED、左心房内径显著降低,左心室缩短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蛋白激酶A、磷酸酶1α蛋白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蛋白激酶A水平显著下降,而磷酸酶1α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辛伐他汀组较心衰组蛋白激酶A蛋白水平显著增加,磷酸酶1α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干预心衰,能够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可能与其上调心肌蛋白激酶A表达,降低磷酸酶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3.
正青少年腰椎滑脱是指在骨骼发育成熟前,头侧椎体相对于相邻尾侧椎体发生移位,常见于腰骶结合部位的L5/S1节段,可伴有相同节段峡部骨缺损或发育异常~([1、2])。既往研究表明,青少年腰椎滑脱的发生、发展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椎体滑脱造成局部应力改变、干扰腰骶椎形态的正常发育、破坏腰骶部的生理序列,进而影响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状态;另一方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CS)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胸段CS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10~18岁,平均12.6±3.0岁。随访24~96个月,平均42.4±27.3个月。收集术前MRI资料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收集患者性别、年龄、Risser征、体重指数(BMI)、骨移植材料、融合节段,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远端附加现象(末次随访时术后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X线片满足以下之一者:术后最下固定椎偏离骶骨中垂线10mm以上;最下固定椎以下第一个椎间隙成角增加5°以上;最下固定椎下第一个椎体偏离骶骨中垂线5mm以上),将患者分为远端附加现象组与非远端附加现象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主弯矫正幅度、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冠状面平衡距离、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肩高度、顶椎偏距、远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术后主弯/尾侧代偿弯比、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等可能对远端附加现象发生有影响的因素。应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远端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发生远端附加现象相关危险因素的最佳截断点。结果:共7例发生冠状面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率为8.97%。两组比较,术前冠状面平衡距离(-0.3±1.6mm vs 2.3±2.7mm)、LIV是否触及稳定椎(59/12 vs 0/7)、术后主弯Cobb角(19.0°±7.8°vs 28.7°±9.5°)、术后头侧代偿弯Cobb角(5.9°±3.6°vs 9.1°±7.4°)、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0.9±1.6mm vs 3.4±1.7mm)、术后LIV椎间隙成角(1.4°±1.7°vs 3.5°±3.1°)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比(32/29 vs 3/4)、年龄(12.5±2.8岁vs 13.2±5.2岁)、Risser征比(18/53 vs 2/5)、体重指数(17.8±3.8kg/m2vs 18.5±5.1kg/m2)、融合节段数(7.9±3.4个vs 8.3±3.0个)、自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40/31 vs 4/3)、术前主弯Cobb角(47.4°±14.0°vs 55.1°±12.0°)、术前头侧代偿弯Cobb角(16.5°±12.6°vs 24.5°±13.7°)、术前尾侧代偿弯Cobb角(19.1°±12.3°vs 26.1°±14.3°)、术前肩高度(0.4±1.4mm vs 0.0±1.4mm)、术前顶椎偏距(1.7±2.7mm vs2.0±2.7mm)、术前Pfirrmann分级(64/7 vs 4/3)及术后尾侧代偿弯Cobb角(5.9°±5.0°vs 8.4°±6.3°)、术后冠状面平衡距离(0.7±0.9mm vs-1.1±1.2mm)、术后肩高度(0.2±2.3mm vs 0.7±0.9mm)、术后顶椎偏距(1.0±1.2mm vs 2.2±1.8mm)、术后主胸弯/尾侧代偿弯比(5.8°±6.7°vs 6.8°±12.2°)、主弯矫正幅度(28.4°±17.0°vs 34.5°±15.1°)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术后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过度(LIV disc angle)(OR=1.72,P=0.003),远端固定椎未触及稳定椎(OR=2.31,P=0.007),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pre-post CBD)(OR=1.21,P=0.014)。ROC曲线显示,术后LIV椎间隙成角最佳截断点为8.05°(敏感性71.4%,特异性81.7%,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95%CI:0.669~0.972,P=0.005),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最佳截断点为3.45cm(敏感性85.7%,特异性8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15,95%CI:0.808~0.999,P0.001)。结论 :LIV未触及稳定椎、术后LIV椎间隙成角过大和术后冠状面平衡矫正距离过度是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凸行后路长节段矫形术后远端附加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5.
张灵敏  曾莉  朱龙飞  王如文  蒋彬 《重庆医学》2023,(11):1651-1654+1658
目的 探讨金属介导的两种肺结节定位方法在胸腔镜肺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共194例肺磨玻璃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穿刺定位,其中应用带钩金属丝定位法(Hook-wire)定位为A组(n=66),应用四爪锚定针定位为B组(n=128);两组患者均行胸腔镜下肺切除手术。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中转开胸;A组66例患者切除总结节数为81个,B组128例患者切除总结节数180个。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和围术期相关数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并发症在气胸、血胸、肺内血肿及总体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患者的脱钩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Hook-wire和四爪锚定针均有助于肺磨玻璃结节的精准定位和切除,四爪锚定针的脱钩率低于Hook-wire针,定位更可靠。  相似文献   
76.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 按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86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16例、中型24例和重型46例,分别在受伤后48h内、伤后1周、1个月和2个月对血糖进行检测,并结合损伤部位和残疾分级量表(DRS)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轻型颅脑损伤的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重型患者受伤时血糖水平高,重型颅脑损伤时高血糖水平可持续2个月以上。DRS评分与伤后48h和伤后2个月时的血糖水平存在直线正相关,受伤后血糖水平越高,则残疾程度越重,预后越差。在中、重型颅脑损伤时,颅内损伤广泛并累及脑干功能和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中血糖水平高且持续时间长。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因应激反应出现高血糖,血糖水平可对病情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受伤时血糖水平高且持续时间长提示病情严重、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77.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兔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肥厚、心功能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的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4组,1组为假手术组。2、3、4组给予主动脉瓣返流及腹主动脉缩窄术,其中2组为心衰对照组;3组:早干预组,术后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灌胃连续8wk;4组:晚干预组,术后4wk给予辛伐他汀5mg·kg-1·d-1灌胃连续4wk。观察开始及结束时左室舒张末压(LVEDP)。实验结束时,观察左心室重量(LVW)、心脏重量(HW),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W/BW)、心脏重量指数(HW/BW)。RT-PCR分析各组PPARγ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心肌细胞核PPARγ和p65蛋白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试验分析p65活性。结果早、晚干预组LVW、HW、HW/BW均低于心衰对照组(P<0.05,P<0.01),早干预组(LVW/BW)低于心衰对照组(P<0.01)。早、晚干预组左室舒张末压低于心力衰竭组(P<0.01)。心衰对照组心肌组织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1),p65蛋白表达及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1)。辛伐他汀干预后,早干预组、晚干预组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P<0.01),p65蛋白表达及活性降低(P<0.01)。结论辛伐他汀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其机制与增加PPARγ表达、降低p65蛋白表达及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模型兔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均分四组.除假手术组外,通过破坏主动脉瓣和缩窄腹主动脉,增加左心室前、后负荷,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术后(除心衰对照组)早干预组(即起,连续8周)和晚干预组(第5周起,连续4周)予辛伐他汀每天5 mg/kg灌胃,实验结束取心肌细胞,Westem-blot检测细胞膜Rho A蛋白表达,[γ~-~(32)P]电泳分析Rho GTPase活性;实验前、结束时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心衰对照组室间隔厚度(LVS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I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IDs)、心脏重量(Hw)、左心室重量(LVW)、心脏/体重(HW/BW radio)、左心室/体重(LVW/BW radio)明显高于假手术和早、晚干预组(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长轴缩短率(FS)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早、晚干预组(P<0.05,P<0.01);心肌细胞膜Rho A蛋白表达、Rho GTPase活性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早、晚干预组(P<0.01).结论 辛伐他汀可抑制细胞膜RhoA蛋白表达、Rho GTPase活性,从而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