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31.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后适应组(25例)在行PCI时于血流开通即刻接受后适应治疗,对照组(18例)接受常规PCI.2组患者均于PCI后定时取静脉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入院时和术后24 h取静脉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入院时和术后2 h行心电图检查,术后第7天行心脏超声和SPECT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后适应组CK-MB峰值低于对照组[(280.7±120.0)∶(374.9±146.8)U/L,P<0.05],其CK-MB曲线下面积也较对照组小[(6 125±2 136)∶(8 643±3 779)%,P<0.05].入院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2组无明显差异[(5.0±2.8)∶(4.8±2.2)mg/L,P>0.05],但术后24 h后适应组该浓度低于对照组[(6.1±4.8)∶( 9.6±5.0)mg/L,P<0.05].后适应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者较对照组多(88%∶55.6%,P<0.05),术后第7天后适应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55.04±11.23%∶47.81±7.78%,P<0.05),而室壁运动计分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27±0.22∶1.44±0.30,P<0.05).SPECT半定量分析显示术后第7天时后适应组心肌缺血面积、心肌坏死面积和坏死缺血比分别为(27±15)%、(14±11)%、(46±29)%,对照组分别为(37±14)%、(25±11)%、(67±20)%,2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1、P<0.05.结论:急诊PCI中运用缺血后适应处理能改善心肌灌注,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32.
心肌细胞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s,Kv通道)是心肌细胞最重要的钾离予通道家族之一。当跨膜电位发生变化时,通道开放或关闭,钾离子选择性通过细胞膜,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尤其是动作电位的复极,故Kv通道在心肌细胞的兴奋和电信号传导过程中起重要的生理作用。当Kv通道异常时,可出现各种恶性或致死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3.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根据老年高血压波动大,身体调节功能差,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等特点,本文对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合理用药治疗高血压以及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治疗,老年轻度、中度、重度高血压治疗,老年高血压急症、高血压合并症治疗,分别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老年高血压在临床治疗进程中,应缓慢降压联合用药选择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34.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4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激光组,激光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 上加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2组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并观察血流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激光组与常规组痊愈显效率分别为79.1%和62.5%。统计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全血粘度高低切变值。血浆粘度、血脂均明显改善,其中激光组血浆粘度及总胆固醇降低水平较常规组显著(P〈0.05)。提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情况,尤其可降低血浆粘度和总胆固醇水平。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5.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土甘草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干膏率为指标,对土甘草提取工艺进行筛选。结果:综合考虑,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倍量1∶8,提取时间1小时、提取3次。结论:优选所得工艺经济、简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血糖控制、氧化应激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29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组(MD+DT组)和门冬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MD+HC组),每组148例,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炎症因子(血清hs-CRP、IL-6、TNF-α)、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血清GSH-Px、SOD、MDA),以及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MD+DT组患者FBG、2hPG、HbAlc、hs-CRP、IL-6、TNF-α均低于MD+HC组(P <0.05),血清GSH-Px、SOD均高于MD+HC组(P <0.05),血清MDA低于MD...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自制肝门阻断钳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60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术中采用自制肝门阻断钳阻断肝门血流(观察组),30例术中采用传统腔镜下阻断钳阻断肝门血流(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阻断肝门操作时间为(3.2±2.1) s,对照组为(22.4±2.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去阻断操作时间为(2.6±0.9) s,对照组为(31.0±5.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2±1.9) d,对照组为(9.5±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制肝门阻断钳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操作简单,可优化手术流程,阻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8.
目的:分析上胸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远端冠状面S畸形进展的发生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上胸段半椎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手术时年龄4.4±1.1岁(3~6岁),随访时间均在5年以上。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终末随访时是否出现S畸形(≥20°),且远端代偿性胸弯(caudal thoracic curve,CTC)或远端代偿性腰弯(caudal lumbar curve,CLC)任一进展较术后2周≥2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progressive group,PG)与非进展组(non-progressive group,NPG)。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顶椎旋转分级、平均随访时间等临床资料及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局部侧凸Cobb角、远端胸弯Cobb角、远端腰弯Cobb角、躯干平衡(trunk shift,TS)、近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UIV tilt)、远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LIV tilt)、远端固定椎椎隙成角(LIV/LIV+1 disc angle)、T1倾斜角(T1 tilt)、头部倾斜(head shift)、颈部倾斜(neck tilt)、肩部平衡(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等影像学资料,分析上胸段半椎体畸形切除术后UIV水平化对远端冠状面畸形进展的影响。结果:上胸段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平均矫正率(74.3±15.3)%,终末随访平均丢失率(4.3±2.2)%。术后冠状面失代偿6例,均为新发S畸形,发生率为8.8%。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畸形将患者分为畸形进展组(6例)与非进展组(62例),两组患者初次手术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是否存在顶椎旋转、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远端代偿性胸弯、远端代偿性腰弯、T1倾斜角、头部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部平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各次随访的局部侧凸Cobb角、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展组患者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从术后至终末随访时逐渐增大,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对比术后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半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腰段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1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胸椎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进展组患者颈部倾斜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次随访TS、最下固定椎倾斜角、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头部倾斜、肩部平衡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胸段半椎体切除不彻底引起的UIV水平化不足可能是术后融合远端S曲线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