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0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31.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大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阵发性Af患者择期行环肺静脉隔离术,根据Af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5例)和未复发组(23例);同期选择窦性心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所有患者在窦性心律下于术前、术后24h、1个月和3个月时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二尖瓣环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峰)、肺静脉收缩期波(S峰)、舒张期波(D峰)、心房血流逆向波(PVa峰),并计算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①左心房大小: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消融术前LAVmax和LAVmin均较对照组增加(均P<0.05),在术后24hLAVmin均增加(均P<0.01),LAVmax无明显变化;未复发组术后1个月时LAVmax、LAVmin均减小至正常(均P<0.05),术后3个月时未再进一步减小,而复发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恢复至术前大小。②左心房功能: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消融术前LAEF和A峰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均P<0.05),术后24h左心房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1个月时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左心房功能指标较术后24h均明显增加(均P<0.01),2组PVa峰、S峰和D峰值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均P<0.05),LAEF和A峰在未复发组增加至正常水平(P<0.05),而在复发组仅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时左心房功能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均未再有明显变化。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可以逆转阵发性Af造成的左心房大小和功能异常,而且长期对左心房大小和功能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研究初治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治疗前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52 w后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改变.方法 本研究老年组21例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26、52 w分别ELISA法测定骨保护素(OPG);发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0C)、降钙素(CT);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旁素( iPTH).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BMD测定.分析不同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同期27例初诊的年轻RA设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血清OPG水平在治疗前均出现降低,但老年组降低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12w时两组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两组均进一步降低,而老年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iPTH在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但老年组降低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12w时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而进一步升高,而老年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钙、磷、血清CT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在治疗前即出现下降,而老年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2w时与治疗前比较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6 w起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RA患者治疗前即出现骨质疏松,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短期抑制骨质疏松的进展,但长时间应用可致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分析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经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6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4.6岁(9~20岁),随访时间38.0±6.4个月(24~96个月)。畸形节段位于C6~T5,其中半椎体5例,楔形椎2例,蝴蝶椎3例,半椎体合并蝴蝶椎4例,半椎体合并骨桥7例,阻滞椎5例。融合节段7.7±3.2个(3~13个)。收集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原发及远端代偿弯Cobb角、冠状面T1倾斜角(T1 tilt)、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颈部倾斜(neck tilt,NT)、头部偏斜(head shift,HS)及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测量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矢状垂直轴(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胸后凸角(cervicothoracic kyphosis,CTK)、矢状面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UEV)/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段后凸角(UEV/T1-T12)、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偏距。根据术前颈椎序列将患者分为前凸组(CL-5°)及僵直/后凸组(CL≥-5°),前凸组8例,僵直/后凸组18例。根据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颈椎僵直/后凸是否发生进展(△CL5°为进展)将术前僵直/后凸组患者分为后凸进展亚组(7例)与后凸无进展亚组(11例)。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可能影响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像学参数,评估SRS-22量表评分。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配对及独立t检验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及SRS-22量表评分差异。结果 :26例患者原发弯平均矫正率67.0%,远端代偿弯平均矫正率47.9%,HS、NT、CBD、T1 tilt、CA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UEV/T1倾斜角及术前UEV/T1-T12较颈椎僵直/后凸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0.2°±0.5°vs 16.4°±4.3°,49.3°±5.2°vs 36.3°±14.3°,均P0.05)。颈椎僵直/后凸组术前4例伴颈椎矢状面失平衡(C2-C7 SVA≥4cm),颈椎后凸进展组与无进展组比较,术前矢状面参数均无明显差异;术后CTK(2.4°±3.9°vs 12.7°±4.3°,P0.05)、UEV/T1-T12(18.7°±3.6°vs37.8°±7.6°,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CTK(5.2°±4.9°vs 11.7°±6.5°,P0.05)、UEV/T1-T12(20.4°±7.5°vs 38.5°±9.4°,P0.05)、LL(-46.4°±7.9°vs-36.4°±5.2°,P0.05)、SVA(-5.3cm±1.2cm vs-2.8cm±2.0cm,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后凸与术前UEV/T1-T12呈负相关(r=-0.398,P=0.045),术后颈椎后凸与术后CTK呈正相关(r=0.673,P0.001),末次随访颈椎后凸进展与术后-末次随访△LL(r=0.557,P=0.020)及△SVA呈正相关(r=0.496,P=0.034)。SRS-22量表评估术前颈椎僵直/后凸组自我形象及心理健康维度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进展组疼痛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及颈椎后凸无进展组(P0.05),颈椎前凸组、颈椎后凸无进展组总评分均优于颈椎后凸进展组(P0.05)。结论: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较高,术前颈椎后凸可能与UEV/T1-T12过小有关。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后,CTK过小、术后LL增大及SVA后移可导致远期颈椎后凸进展。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在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SAVM)中的疗效.方法 对8例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胸片和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识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部分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置入临时起搏器及冠脉造影.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CVVH治疗并监测治疗前后心率等生命体征、生化指标、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的变化及透析距临床诊断时间、透析速度、容量、持续时间等参数比较.结果 CVVH治疗后24 h 8例患者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低血压、休克症状改善,HR在48 h、72 h改善明显(P<0.05),RR于CVVH后24 h即有明显改善(P<0.05),WBC于72 h改善明显(P<0.05),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2例高钾血症透析后纠正,2例于CVVH停止治疗后3 d因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死亡.结论 重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行CVVH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5.
目的 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对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患者血糖控制、氧化应激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296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组(MD+DT组)和门冬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组(MD+HC组),每组148例,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2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炎症因子(血清hs-CRP、IL-6、TNF-α)、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血清GSH-Px、SOD、MDA),以及不良妊娠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MD+DT组患者FBG、2hPG、HbAlc、hs-CRP、IL-6、TNF-α均低于MD+HC组(P <0.05),血清GSH-Px、SOD均高于MD+HC组(P <0.05),血清MDA低于MD...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自制肝门阻断钳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1月60例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术中采用自制肝门阻断钳阻断肝门血流(观察组),30例术中采用传统腔镜下阻断钳阻断肝门血流(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阻断肝门操作时间为(3.2±2.1) s,对照组为(22.4±2.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去阻断操作时间为(2.6±0.9) s,对照组为(31.0±5.8)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2±1.9) d,对照组为(9.5±1.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自制肝门阻断钳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操作简单,可优化手术流程,阻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7.
目的:分析上胸段半椎体切除术后远端冠状面S畸形进展的发生率、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的上胸段半椎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8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手术时年龄4.4±1.1岁(3~6岁),随访时间均在5年以上。所有患者均具有完整的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终末随访时是否出现S畸形(≥20°),且远端代偿性胸弯(caudal thoracic curve,CTC)或远端代偿性腰弯(caudal lumbar curve,CLC)任一进展较术后2周≥2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progressive group,PG)与非进展组(non-progressive group,NPG)。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顶椎旋转分级、平均随访时间等临床资料及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局部侧凸Cobb角、远端胸弯Cobb角、远端腰弯Cobb角、躯干平衡(trunk shift,TS)、近端固定椎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UIV tilt)、远端固定椎倾斜角(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tilt,LIV tilt)、远端固定椎椎隙成角(LIV/LIV+1 disc angle)、T1倾斜角(T1 tilt)、头部倾斜(head shift)、颈部倾斜(neck tilt)、肩部平衡(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等影像学资料,分析上胸段半椎体畸形切除术后UIV水平化对远端冠状面畸形进展的影响。结果:上胸段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平均矫正率(74.3±15.3)%,终末随访平均丢失率(4.3±2.2)%。术后冠状面失代偿6例,均为新发S畸形,发生率为8.8%。根据患者是否发生S畸形将患者分为畸形进展组(6例)与非进展组(62例),两组患者初次手术的性别、年龄、Risser征、半椎体位置、融合节段数、是否存在顶椎旋转、平均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远端代偿性胸弯、远端代偿性腰弯、T1倾斜角、头部倾斜角、颈部倾斜角、肩部平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各次随访的局部侧凸Cobb角、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展组患者近端固定椎倾斜角及T1倾斜角从术后至终末随访时逐渐增大,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对比术后2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半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腰段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进展组患者术后1年及之后各次随访的胸椎代偿弯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5年及终末随访进展组患者颈部倾斜逐渐增大,与非进展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次随访TS、最下固定椎倾斜角、远端固定椎椎间隙成角、头部倾斜、肩部平衡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胸段半椎体切除不彻底引起的UIV水平化不足可能是术后融合远端S曲线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