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5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79篇
预防医学   9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3篇
  1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微波热毁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1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B超引导下采用微波固化治疗肝脏单发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常规手术探查肝脏,对瘤体较大(〉10cm)、距体表位置较远或多发难以切除的16例患者,采用术中微波固化技术治疗。结果全组术后随访3~28个月,18例患者(23个病灶),瘤体体积缩小80%以上,瘤体血供全部消失,病灶完全毁损;3例患者(4个病灶)瘤体体积缩小40%以上,病灶内血流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有少量出血、发热、肝功能轻度受损,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无手术死亡。结论微波固化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异氟烷对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直接调节作用及其可能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揭示异氟烷心肌保护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细胞不经任何处理;异氟烷组(ISO),细胞分别经0.5、1、1.5MAC的异氟烷处理6h;PKC抑制剂组(CAL),细胞经calphostinC 50nM孵育6h;PKC抑制剂+异氟烷组(IC),细胞经calphostin C及异氟烷共同作用6h。实验结束采用E1isa法测定细胞培养液VEGF浓度。结果:异氟烷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心肌细胞VEGF分泌,与对照组(OMAC)比较,1MAC和1.5MAC组VEGF值均显著升高(P<0.01);PKC抑制剂calphostin C能抑制异氟烷处理引起的VEGF分泌(P<0.01),但calphostin C对心肌细胞VEGF分泌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异氟烷诱导心肌细胞释放VEGF,有可能是异氟烷心肌保护机制之一,蛋白激酶C参与异氟烷诱导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狂犬病流行因素,以便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2010年黔东南州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0年累积发生狂犬病287例,均死亡。2005年发病率为1.98/10万,2006年为1.70/10万,2007年为1.22/10万,2008年为0.85/10万,2009年为0.61/10万,2010年为0.68/10万。年均发病率为1.17/10万,各县(市、区)在0.43/10万~1.90/10万;男性为1.66/10万,女性为0.63/10万(P<0.01);发病最高年龄段为5~9岁,发病率为3.81/10万。287例中,6~10月发病的占55.40%。统计126例,暴露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的占58.73%,未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占92.06%。[结论]2005~2010年黔东南州狂犬病疫情上升,动物致伤后未处理伤口、未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探讨应用硬膜外穿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手术疗效。方法急性跟腱断裂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导针引导微创小切口缝合组16例,传统开放缝合组13例。病人于伤后5小时~5天内行跟腱手术修补,术后行个性化长腿及短腿石膏固定,功能锻炼1~2个月;所有病人随访至少1年;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和术前、术后1年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AOFAS)及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结果传统开放缝合组手术时间为(48.91±12.56)分钟,微创组(41.78±9.56)分钟,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情况,传统组在随访期间出现3例皮肤感染坏死/延迟愈合;截至随访结束,两组病人术前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AOFAS及AT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针引导下微创治疗跟腱断裂手术时间略长,但与常规手术比较,能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6.
张凡涛  罗涛 《放射学实践》2020,(12):1537-1541
【摘要】目的:探讨中高危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患者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PA)检查中Qanadli指数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107例中高危APTE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行CTPA检查并计算Qanadli指数,分析Qanadli指数与患者临床危险分层、APTE相关不良事件和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高危组、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的Qanadli指数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Qanadli指数组中休克、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和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低Qanadli指数组(P<0.05)。Qanadli指数预测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4±0.048,Qanadli指数为50.5%时,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92.9%。Qanadli指数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77±0.018,Qanadli指数为45.5%时,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98.8%。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和D-二聚体水平等临床指标的不同分组间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史及不同水平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T和Qanadli指数的分组间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B型脑钠肽、心肌肌钙蛋白T和Qanadli指数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TPA检查中Qanadli指数是判断APTE患者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下保留与不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各21例。两组均选择掌侧入路,A组予以保留旋前方肌治疗,B组予以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1、3个月前臂旋转及腕关节功能活动度。结果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40±0.25)周短于B组的(11.70±0.37)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个月,A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分别为(70.1±1.2)、(70.3±1.9)°,均大于B组的(60.3±2.1)、(60.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两组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个月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下无论是否保留旋前方肌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若关节面复位理想,都能获得理想的骨愈合和良好的腕关节功能,但在早期前臂旋转功能康复方面,保留旋前方肌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近年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发生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布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2年至2016年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布鲁氏菌病疫情数据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2年至2016年8月共确诊26例布病,发病率0.03/10万~0.32/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疫情分布从2012年1个县扩散至2016年8月7个县(市),4—8月发病较多,占总病例数69.23%,以从事山羊养殖的农民为主,占88.46%。该州人间布鲁氏菌病感染主要来源于羊只,仅23.07%的患者在养殖过程中配备防护用具,15.39%的使用防护用具频率较高。结论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养殖业人员的防护和监测、布病诊治知识培训等综合防控措施,预防布病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估精准定向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陈旧性不愈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对47例不愈合的陈旧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精准定向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病椎前缘压缩率、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来评价治疗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愈合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通过术前计算骨折不愈合区域面积、术中精准定向穿刺、准确控制注射骨水泥到骨折不愈合位置、精确控制骨水泥注入量,增加了病椎的刚度和强度,能明显减轻疼痛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究应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老年人慢性病的病情发展,减轻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方法 调查180名慢性病老人在应用该模式进行慢性病管理前、后的慢性病控制情况和直接经济负担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2.0,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12个月的慢性病管理后,老人住院事件及住院费用均有所减少,其中住院次数平均减少0.24次,住院天数平均减少10.41天,住院费用平均减少11 144元。因慢性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大致减少8 844.5元,占未应用该模式时老人平均住院费用的33.8%。结论 在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中应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病情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因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也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