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35篇
临床医学   85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04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24篇
药学   81篇
  4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经皮细针肺穿刺活检是诊断肺内病变尤其是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62 0 0 1年 ,我们应用该法在不同定位方式下诊断肺内病变 141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88例、女 5 3例 ,年龄 1678岁、平均 5 1岁 ,均为经X线或CT检查发现肺内病变 ,需明确诊断或诊断为肺癌需确定组织学类型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 95例 ,咯血 34例 ,胸痛 5 4例 ,胸闷 30例 ,咯黄脓痰 15例 ,发热 11例 ,并发胸腔积液 8例。影像学检查示肿块样病变 (球形、类球形或团块样 ) 96例 ,弥漫性病变 11例 ,不规则样病变 34例。病变位…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老年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刺+中药组(n=10)。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5 mg/kg,1次),72 h后经测定血糖确认模型复制成功。针刺组取肺俞、三阴交等两组穴位隔天交替针刺8个疗程(6 d为一疗程);中药组给予白芍甘草汤灌胃(10 ml/kg,1次/d)7 w。针刺+中药组在针刺同时联合白芍甘草汤灌胃。各组动物于7 w后麻醉处死,检测血糖、血胰岛素水平及血清一氧化氧(NO)水平,取胰腺利用RT-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中胰岛素的水平明显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升高,胰腺i NOS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中药组血糖的水平明显降低,血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胰腺i NOS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针刺组或中药组大鼠虽然血糖水平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胰腺i NOS的表达降低,但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药能有效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降血糖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 NOS的表达从而降低血清中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2013年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ICU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的1379株非重复细菌、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主要是痰液(58%),其次是血液(16%)、引流液(10%)、尿液(7%),以及胸水、腹水等。共分离病原菌1379株,G-菌827株占60%,G+菌461株,占33.4%,真菌91株,占6.6%。最常见的菌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6.4%)、金黄色葡萄球菌(17.8%)、铜绿假单胞菌(11.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7.5%)、肺炎克雷伯菌(6%)、大肠埃希菌(5.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5.5%)和屎肠球菌(3.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88.4%和88.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不敏感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低于屎肠球菌。检出2株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70%和36%。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1株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2.3%和60.4%,对其他测试药物的耐药率也都在42.9%以上。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2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别为93.7%和94.2%,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达到47.5%。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对5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均小于5.9%。结论:我院ICU分离的细菌耐药现象严重,特别是多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应加强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凉血通瘀方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血液系统及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插线阻断大鼠脑中动脉法制备脑缺血模型,观察凉血通瘀方低、中、高剂量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β血小板球蛋白(TG)、血小板因子(PF)4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凉血通瘀方中、高剂量能减轻模型大鼠脑损伤;延长血浆APTT、PT、TT,降低血浆中FIB含量;增加血清中t-PA含量,降低血清中PAI-1、β-TG、PF4含量。结论凉血通瘀方能改善脑缺血大鼠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55.
远端脾静脉-肝动脉分流术治疗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小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建立远端脾静脉-肝总动脉分流术(下称脾肝分流术)后降低胃脾区静脉压力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猪各15头分别建立脾肝分流术,对照组猪术后处死不饲养,实验组猪术后饲养30d处死.结果 脾肝分流术后胃脾区静脉血入肝亚甲蓝肝脏染色良好.维持静脉血入肝的脾静脉压力对照组为(20.51±0.74) cm H2O(1cm H2O=0.098 kPa),实验组为(23.09±1.36) cm H2O(P<0.05) 脾肝分流术建立后静脉和动脉两端形成压力差,对照组为(7.17±1.02) cm H2O,实验组为(9.55±1.32) cm H2O(P<0.05).术后实验猪无肝坏死及肝性脑病发生,脾肿大消失,肝功能等生化代谢指标术后7d波动最大,14 d逐渐恢复,30 d恢复到成模时状态. 结论 压力差是维持静脉血入肝降低胃脾区静脉压力的原始动力.术后肝功能等生化代谢指标紊乱需要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6.
目的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09版标准判断结果;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产β 内酰胺酶情况。结果共分离流感嗜血杆菌855株,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673株,78.71%);以呼吸道标本多见,占87.37%(747株);成人分离575株(67.25%),儿童分离280株(32.75%),其中157株(56.07%)分离自2岁以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为58.0%,其他依次为氨苄西林42.9%、氯霉素16.9%、氨苄西林/舒巴坦16.2%,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10%。232株产β 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7.13%;产β 内酰胺酶率,成人分离株为22.26%,儿童分离株为37.14%。共分离32株β 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结论湖北省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儿童组β 内酰胺酶检出率高于成人组。产β 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7.
目的评价复杂性角膜混浊患者使用自体角膜做载体的BostonI型人工角膜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10例角膜盲患者(10眼),术眼病变严重,经至少2名以上国内著名角膜病专家会诊。无法通过角膜移植复明。其中严重碱烧伤7眼,爆炸伤1眼,角膜内皮失代偿多次角膜移植失败1眼.双眼病毒性角膜炎角膜严重血管化1眼。其中9例为双眼盲。术前视力光感或手动。所有病例均一期完成手术,术中使用8.0mm或8.5mm环钻钻取患者角膜,用患者混浊病变的角膜为载体。安装Boston人工角膜。形成患者角膜.人工角膜复合体,复合体作为植片如传统角膜移植实行角膜植床和植片缝合固定,术中常规行晶状体摘除术。结果术后观察1-12个月,平均(5.7±3.8)个月,除1眼视力光感外,其余裸眼视力为0.1~0.8。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植床出血人玻璃体腔2例,继发性青光眼2例,人工角膜后膜4例。所有术眼均无术后漏水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角膜特别适合于穿透性角膜移植难于成功的角膜盲患者,而且是目前对严重角膜瘢痕血管化、眼睑或泪液功能不良患者有效的复明手段。我国角膜供体严重匮乏,用自体角膜为载体可作为部分BostonI型人工角膜植入手术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心病(CH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糖尿病拟诊CHD患者386例,按WHO诊断标准分为:非CHD组90例,CHD组296例。CHD组再分为单支病变组128例,两支病变组85例,3支病变组83例。按HbA1c水平分为HbA1c〈5%者131例,HbA1c5%~5,9%者167例,HbAlc6%~6.9%者88例。结果(1)CHD组HbAlC、Fins、FPG、2hPG、尿酸(UA)、HDL-C等与非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多支病变组HbA1c水平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3)HbA,c6%~6.9%时,CHD发生率93.2%,显著增高(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HbA。c、HDL-C是CHD独立危险因素(P〈0.05);(5)HbAlc、吸烟、LDL-C、HDL-C与CHD病变程度相关(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CHD病变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59.
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内分泌代谢障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通过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成为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疗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不良反应,尤其是日常低血糖的产生,且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也会发生。胰岛移植近来成为了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最有希望的新型方法。人类第1例同种异体胰岛移植发生在1974年[1],但其在临床上的成功率并不高,直到2000年Edmonton方案的出现,胰岛移植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戏剧性突破[2]。然而,由于胰腺供体的有限性、缺乏经验丰富的胰岛分离团队、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不尽满意的长期疗效,使胰岛移植临床广泛应用依旧受限,为使胰岛移植成为一种常规的、有效的临床治疗糖尿病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本文主要阐述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近期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与评估新型软性一体式PHEMA人工角膜与碱烧伤兔角膜生物愈合的电镜特点。方法制备兔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将软性一体式PHEMA人工角膜植入,分别于4周、8周、16周和24周后取裙边组织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4周时,即有新生组织长入孔隙之中,材料与角膜组织结合紧密;迁徙入材料内的角膜细胞胞浆富含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显示旺盛的合成功能;其周围有胶原、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并且显示出从新生到成熟的动态变化。结论新型人工角膜的孔隙支架材料,能够允许角膜细胞及周围组织迁徙、增殖并分泌沉积细胞外基质,从而达到材料与组织的生物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