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4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6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详细地叙述了临床、血液动力学及造影所见。心导管检查及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是确定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病应该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报告用心房程序刺激配合希氏束电图检查,在10例无心律失常史及8例有心律失常史的受检者中,发现9例有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电生理学特征。提示房室结内快慢径现象是常见的电生理现象,它是房室结内折返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可部分解释体表心电图貌似“超常传导”的表现。  相似文献   
33.
34.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20例室性心动过速,采用体表心电图初步定位和仔细的心内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定位相结合,成功18例,成功率90%,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性,24岁,于91年4月休息时突然感心慌不适,伴头晕、黑朦继而晕倒,约20分钟自行缓解,事后做心电图正常。以后每月发作心动过速1~2次,每次持续一小时左右,心率180~200/min,在当地诊断为“预激综合征(WPW)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用普罗帕酮、维拉帕米静注均可转复。于93-6-4入院,X 线心脏像无异常发现,心胸比率0.37。超声心动图、体检、化验均无异常发现。入院时心电图正常;住院后发作心动过速(见图1),在连续宽 QRS波之间不能辨认出明确的 P 波,V_4-V_6见一次心室夺获,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于1993-6-11  相似文献   
36.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等人完成的“心脏起搏及埋藏式心律转变除颤器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37.
随着起搏工艺水平改进、治疗效果的显著提高,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心室按需的起搏方式(VVI)已逐步为人们了解。而心房按需起搏方式(AAI),由于国内应用有限,病例数少,由它发生的一些正常和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一三尖瓣环峡部(简称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心电图和电生理表现。方法对18倒心房扑动患者的峡部进行线性射频消融,峡部发生完全性阻滞后.起搏刺激冠状静脉窦口和右房下侧壁,观察分析I导联P波形态和消融部位双电位。结果18倒患者均消融成功并发生蛱部完全性双向阻滞,并且I导联P波呈负正双向;对12例患者标测消融部位,均记录有特征性双电位,其敏感性为100%。结论心电图I导联P波形态改变和消融部位特征性双电位是判定蛱部完全性阻滞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39.
患者女性,100岁。自1988年7月始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发作时脉搏30~40次/min,不齐,几秒钟即缓解。1989年7月15日突然意织丧失、四肢抽搐,脉搏停5s,其后有类似发作,24小时心电监测:Ⅱ度Ⅱ型窦房阻滞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最长6s,其间有效个P波不能下传至心室(见附图A),心率29~65  相似文献   
40.
单根导线VDD起搏系统保持了心脏的房室顺序收缩和频率适应的特点,是一种生理性起搏系统,且植入技术简便,价格较为便宜,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房室阻滞的患者,但对于远期窦房结功能及心房感知情况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国内加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早期患者已陆续进入起搏器更换阶段。本文就我院植入单根导线VDD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