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2例中央型颈髓损伤综合征病人,根据病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结果:经2年~5年,平均3年2个月随访,本组22例病人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对于MRI显示脊髓无明显受压患者,经保守治疗多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MRI显示脊髓有明显受压患者,行颈椎前、后路脊髓减压手术,有利于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端滑动中段锁定椎弓根螺钉框架结构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生长发育期脊柱侧弯患者36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弯82例,特发性脊柱侧弯218例,脊柱后凸60例,采用两端滑动中段锁定椎弓根螺钉框架结构进行矫形治疗。观察矫形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手术前后Cobb’s角进行比较。结果 360例患者中脊柱侧弯300例,术前Cobb’s角53°±3°,术后Cobb’s角8°±2°,脊柱后凸60例,术前Cobb’s角60°±2°,术后Cobb’s角25°±3°,手术矫正效果满意。其中术前Cobb’s角≤50°的患者矫正率为80%。术后21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脊柱纵向生长1.5~4.0cm。全部患者术后随访未见断钉、断棒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端滑动椎弓根螺钉框架结构后路手术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具有坚强的三维矫形力量,术后脊柱纵向生长不受限制,无脊柱强直、旋转畸形和曲轴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7年3月,对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术前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椎弓根进钉点位于寰椎椎弓两侧距后结节20 mm、后弓下缘2 mm,内倾5°~10°、头倾10°~15°,置入直径3.5 mm、长22~26 mm螺钉。枢椎螺钉的进钉点位于侧块内上象限,内倾约25°,头倾约25°置入直径3.5 mm、长24~28 mm螺钉。[结果]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检查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1.00~17.00分。[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全脊椎截骨矫正术后矫正度丢失原因 ,提出预防方法。方法 对 95例行全脊椎截骨矫正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平均 5年 6个月的随访 ,将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 ,分析矫正度丢失与疾病阶段、手术矫正程度、内外固定方法等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矫正度丢失 <5°者 34例 ,丢失 6°~ 10°者 19例 ,丢失 11°~ 15°者 2 4例 ,丢失 16°~ 2 0°者 16例 ,丢失 >2 1°者 2例 (平均 12 .2°)。结论 为防止矫正度丢失 ,手术应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稳定后进行 ,尽量恢复身体轴线 ,加强内外固定的可靠性 ,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改装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为两端滑动中段锁定横连杆套式滑动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框架结构,经后路手术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6月使用改装USS系统内固定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209例。男106例,女103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92例,先天性脊柱侧弯72例,青年驼背26例,其他19例。年龄:女8~14岁,男10~16岁,平均13.22岁。改装USS系统后路顶椎为中心3~5椎节置锁定螺钉,其余两端椎节均为滑动螺钉。双横连杆与矫形棒连接处为锁定结构、协同固定矫形棒、而横连杆连接处为套管式滑动。这种改装的USS系统不影响脊柱的纵向生长和两椎弓根的横向间发育。[结果]本组209例,术后26~60个月随访96例。畸形度数Cobbs角45°~110°,平均Cobbs角68°,术中矫形脊柱增高4~15cm,平均7cm,平均增高2.4cm。断棒3例,但无移位及神经症状。[结论]改装USS系统的两端滑动中段锁定椎弓根螺钉框架后路手术固定矫形保留中段锁定不失原有的三维矫形力度、矫形力量强度、钢度。两端滑动不限制脊柱继续生长,滑动的横连杆不限制椎弓根间横向发育,术后26~60个月随访观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新鲜无放射影像异常颈脊髓损伤 (SCIWOR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 14例儿童SCIWORA(非手术治疗 13例、颈后路寰枢椎融合术 1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死亡 1例 ,13例获平均 3年随访 ,无明显改善者 3例 ,其余患儿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ASIA分级标准 ,治疗前为A级 3例、B级 5例、C级 5例、D级 1例 ;治疗后恢复至B级 1例、C级 2例、D级 5例、E级 2例。结论颈椎一过性脱位造成的脊髓损伤是儿童SCIWORA的主要原因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脊髓原发性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治疗以非手术方法为主 ,对存在颈椎明显不稳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的效果并对其腰骶神经根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方法 采用L2 ~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和棘间、棘上韧带 ,显露双侧L2 ~S1神经根出口处将前后根分开、分束 ,测定各后根束阈值 ,将阈值较低的后根小束切断。对切取的神经束进行冰冻切片、染色、固兰和组织化学处理。结果 临床 2 9例 ,随访 3年疗效满意 ,痉挛解除率为90 % ,功能改善率为 80 %。切除的神经后根纤维为Ache反应阳性 ,后根同感觉支传入纤维相混合。结论 采用SPR能成功的治疗脊髓损伤后肢体痉挛 ,在术中电刺激选择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红光照射后,检测心肌酶谱、凝血系列和血常规相关分子的含量,研究红光照射对人体抗疲劳能力和耐力的影响.方法 将200名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受试者在力竭运动后接受红光照射,每次照射30min,剂量为30J/cm2,每天1次,持续2周;对照组受试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假照射.第3、7、14天后分别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对象血内心肌酶谱AST、ADH、CK、CK-MB、HBDH,血常规WBC、HB、RBC、PLT和凝血系列PT、APTT、FIB、TT及血钙等各项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红光照射后实验组血常规中的HB、RBC和Ca2 含量明显增高,其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红光照射可明显提高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9.
SPR+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局部矫形手术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方法 采用L2 ~S1双侧节段开窗式部分椎板切除 ,保留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 ,显露双侧L2 ~S1神经根出口处将前后根分开、分束 ,测定各后根束阈值 ,阈值较低的后根小束切断。术后下肢部分挛缩畸形未能改善者同时行局部矫形手术。结果 临床应用 39例 ,随访 3年疗效满意 ,痉挛解除率为 90 % ,功能改善率为 90 %。结论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局部矫形手术能成功的治疗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 ,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手术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柱桥式接骨板骨膜外固定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吉昌  王仑  卢伟  王强  王正雷 《中国骨伤》2001,14(12):716-718
目的:为了保护骨外膜,降低钢板对骨板的压迫导致的骨板吸收及骨结构紊乱,发生骨质疏松,影响骨愈合,设计一种柱桥式限制接触钢板,使其与骨间留一间隙,临床由胫腓骨扩大到其中他肢管状骨,方法:采用本钢板用于四肢管状骨折,有闭合骨折,开放骨折,骨不连,骨折不连并骨髓炎,临床应用60例,进行术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X线随访观察。结果:60例全部一期愈合,无一例感染,骨不连及骨髓炎发生,骨痂长势好。结论:柱桥式限制钢板保护骨外膜,减少对骨板的压迫,降低对骨的应力效应,点接触能保持骨的生理弹性,减少骨质疏松,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