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51.
目的研究二苯甲酰甲烷(DBM)是否可以作为预防和治疗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毒的药物。方法采用DMF(2.5g.kg-1,ip)致小鼠肝损伤模型。预防性给药时分别给小鼠igDBM200,400和800mg.kg-1.d-1,共5d,d4给药30min后,用DMF染毒造模。治疗性给药时在DMF染毒造模30min后分别igDBM100,200和400mg.kg-1.d-1,共2d。染毒48h后,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留取肝脏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制备肝匀浆,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GOT和LDH活性明显升高,肝脏组织出现明显的肝细胞变性坏死;预防性和治疗性给予DBM的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GPT,GOT和LDH活性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肝脏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肝匀浆中GSH含量升高。结论DBM对DMF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2.
黄芪对感染性休克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黄芪对感染性休克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感染性休克模型.将动物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低剂量组和黄芪高剂量组.行CLP前30 min黄芪组经静脉分别注入黄芪注射液10 g/kg和20 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5 ml/kg).CLP后2~20 h每隔2 h经右股动脉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CLP后2、5、9和20 h采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模型组动物CLP后MAP进行性下降,HR先快后慢;两个黄芪组均能逆转CLP后MAP下降,HR波动小.模型组TNF-α水平于术后2 h达峰值;IL-6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9 h达峰值:术后2、5和9 h,假手术组和两个黄芪组的TNF-α浓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1);术后5、9和20 h点,假手术组和两个黄芪组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黄芪高剂量组TNF-α于术后2 h、IL-6于术后9 h均显著低于黄芪低剂量组(P均<0.05).结论:黄芪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产生,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大鼠羊膜上皮细胞(AECs)体外培养并种植于胶原海绵形成细胞支架复合体后,探讨细胞在支架上分别于体内及体外时的生长情况。方法:取第三代AECs细胞种植于胶原海绵支架。光镜下及用荧光标记法观察细胞种植前后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支架上清液中VEGF、bFGF、TGFβ的含量。并通过荧光标记示踪法观察细胞支架植于体内后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AECs在胶原海绵支架上生长情况良好,细胞支架上清液中VEGF、bFGF、TGFβ的含量随时间增长呈不断上升趋势,将细胞支架移植于体内后经过观察发现细胞仍存活良好。结论:AECs在胶原海绵支架上及体内移植后生长情况良好,这为利用AECs胶原海绵支架复合体进行细胞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4.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实验分为:对照组、ox-LDL组、ox-LDL加内质网应激(ERS)抑制剂PBA组、姜黄素组、ox-LDL加姜黄素组和ox-LDL加姜黄素加PI3K抑制剂LY294002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活化转录因子6(ATF6)转位;Western bolt检测ERS相关蛋白: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和肌醇激酶-1(IRE-1)以及相关通路蛋白:LOX-1、AKT和p-AKT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可增加细胞凋亡,提高ERS相关蛋白的表达(P0.01),促使ATF6向核内转位,以及提高LOX-1(P0.01)和降低p-AKT的表达(P0.01);与ox-LDL组相比,PBA可抑制ox-LDL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姜黄素可抑制ox-LDL诱导的ERS相关蛋白和LOX-1的表达(P0.01),ATF6的核转位,内皮细胞的凋亡(P0.01),同时它还可提高ox-LDL引起的p-AKT表达下调(P0.01);LY294002可部分削弱姜黄素抑制ox-LDL诱导ERS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姜黄素可降低ox-LDL诱导HUVECs的凋亡,其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和激活AKT通路减轻细胞ERS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5.
背景与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在切除病变甲状腺腺体时容易损伤组织结构或周围神经,故降低手术风险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Ca~(2+)水平及喉返神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8年7月行手术治疗的9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喉返神经的不同解剖显露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手术改良组,各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式结合甲状腺下动脉显露喉返神经方法;手术改良组采用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1、3、7、30 d血清PTH、Ca~(2+)水平变化及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PT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PTH水平,手术改良组均高于对照组[(21.3±4.1)pg/mL vs.(5.4±1.3)pg/mL,(23.2±4.6)pg/mL vs.(14.2±3.2)pg/mL,(26.1±5.1)pg/mL vs.(15.1±3.1)pg/mL,(37.7±6.8)pg/mL vs.(25.4±4.5)pg/mL,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Ca~(2+)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Ca~(2+)水平,手术改良组均高于对照组[(2.11±0.12)mmol /L vs.(1.82±0.33)mmol /L,(2.14±0.17)mmol /L vs.(1.83±0.22)mmol /L,(2.17±0.42)mmol /L vs.(1.84±0.36)mmol /L,(2.29±0.41)mmol/L vs.(1.89±0.34)mmol /L,均P0.05]。手术改良组未见喉返神经损伤,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对照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例,低钙血症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6个月,手术改良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两组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细化甲状腺被膜解剖技术联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方法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可减小机体PTH、Ca~(2+)的波动水平,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6.
随着各种保暖具应用的日渐普及,因保暖用具引起低热深度烫伤亦逐年增多。2006~2010年我们共收治各类低热深度烫伤50例,现报道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低热深度烫伤患者50例,男17例,女33例,年龄4个月~81岁。致伤原因:热水袋、暖宝宝、电热饼36例;电热毯6例;红外线、频普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手术电刀基垫接触4例;其  相似文献   
157.
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运用多普勒声波血流探测仪在股前外侧皮瓣(ALT)术前穿支动脉定位方法的改进,检测ABC法是否适用于中国人群.方法 参考ABC法对50例(100侧)健康成年志愿者双侧股前外侧区进行多普勒体表探测,记录探及的所有体表声波点坐标,运用统计学及数学方法分别分析声波点的分布规律,并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穿支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将总结的规律运用于5例临床接受ALT皮瓣手术患者,验证其临床价值,同时了解多普勒探测的准确性.结果 所有穿支点的总体分布接近于y轴(即髂-髌线)附近,以外侧1.0cm范围内分布最多,平均位于外侧约0.5cm处,穿支B与A、C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均在4.0cm左右(4.2cm);在髂-髌线中点水平及中点下方约4.0cm水平上穿支分布最为密集.本组临床患者探测准确率40%(6/15),错误率20%(3/15),探测误差平均1.34cm,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穿支B与A、C之间的垂直距离接近上述多普勒探测研究结果.本组患者BMI与穿支体表分布规律及探测误差之间的相关性均较差.结论 ABC法用于我国人群时应修改为:以髂-髌线中点外侧0.5cm处为B点,B点远、近端各4.0cm处分别为A点和C点;设计皮瓣时,无论多普勒探测结果如何,都应保证B点周围3.0cm范围及B点至其下方4.0cm之间区域被包括在皮瓣切取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8.
头部外伤或颅面肿瘤切除后可导致头皮缺损颅骨外露。我们根据头皮损伤原因、缺损大小及局部创面情况分别采用颅骨钻孔培养肉芽结合植皮术 ,大网膜游离移植结合植皮术 ,轴型皮瓣、局部随意皮瓣、头皮扩张术、游离皮瓣等修复共治疗1 6例 ,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6例中男 6例 ,女 1 0例 ,年龄 8~ 59岁。头皮缺损颅骨外露原因 :机械伤 8例 ,电击伤5例 ,肿瘤切除 3例。头皮缺损面积 8cm× 6cm~1 0cm× 1 5cm ,颅骨外露面积 4cm× 5cm~ 9cm×1 3cm。修复组织 :枕动脉轴型皮瓣 1例 ,颞浅动脉轴型皮瓣 2例 ,局…  相似文献   
15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