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5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72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348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90篇
外科学   132篇
综合类   609篇
预防医学   24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201篇
  9篇
中国医学   230篇
肿瘤学   6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目的促进医院药房药师针对特殊人群的用药咨询工作质量。方法选择医院门诊289例特殊人员(孕妇、老人、未成年人监护人)用药咨询记录进行调查。结果与结论做好药房门诊的特殊患者用药咨询工作,可帮助患者提高合理、正确用药知识,从正确用药、减少误服和超量用药、不规范用药等方面起到辅助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采用耳后皮下蒂岛状推进皮瓣修复耳廓病理缺损的方法并采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结合围瘢痕期干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在耳后沟与发际缘区域设计皮下带蒂皮瓣,向前推进转移,耳廓软骨造孔成隧,修复耳廓前方病理缺损,术中应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真皮下减张,围瘢痕期进行干预治疗。结果本组病例皮瓣皆成活,颜色接近,术后外形患者满意,术后耳后张力取皮瓣口经抗瘢痕干预治疗,未见明显瘢痕生成。结论应用耳后皮下蒂岛状推进皮瓣修复耳廓病理缺损,随意取材,设计方便,效果良好,方法简单;经围瘢痕期干预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深圳市南山区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病例就医行为的特征,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 2016—2020 年南山区登革热病例资料和蚊媒监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 结果 2016—2020 年南山区共报告 198 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 110 例,输入性病例 88 例,年均发病率为 2. 73 / 10 万。 全年除 3 月份外,其他月份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以 9、10 月份病例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5. 66%(130 / 198)。 南山区 8 个街道均有登革热病例发生,年均发病率最高的 3 个街道为蛇口、西丽和桃源,分别为 4. 96 / 10 万、3. 76 / 10 万、3. 16 / 10 万。 发病年龄为 10 ~ 81 岁,其中 20 ~ 59 岁病例数最多,共 169 例,占 85. 36%;男性登革热年均发病率(3. 28 / 10 万)高于女性( 2. 12 / 10 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9. 041,P< 0. 05)。 2016— 2020 年共发生 6 起暴发疫情,其中 4 起为工地暴发疫情。 蚊媒监测发现,布雷图指数(BI)高峰为 8—9 月,6—10 月BI 均超过警戒值 ( 5)。 198 例登革热病例中,初诊正确率为 36. 87%,住院率为 70. 71%,公立医院首诊率为58. 59%,发病至首次就诊的间隔时间为 1 d(0~ 3 d),发病至确诊的间隔时间为 5 d(3~ 6 d)。 公立医院首诊率输入性病例高于本地病例,发病至首次就诊间隔天数输入性病例比本地病例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 672、 Z= 0. 493, P均<0. 05)。 结论 南山区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应对所有医疗机构开展诊疗和防控培训,加强蚊媒消杀公司培训,加强口岸入境人员和工地等高风险区域的健康教育,做到登革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Bio-oss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对照方法在大耳白兔颅骨中缝两侧利用磨骨术各制备标准一致的骨缺损,即刻于一侧骨缺损处回填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与Bio-oss混合物作为实验组,另一侧只填充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作为对照组,术后4,6,8周行软X射线摄片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骨小梁面积及骨愈合程度实验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新生骨小梁密度、形态、新生骨质的量及结构、成骨细胞数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复合Bio-oss较Choukroun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更明显促进兔颅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摘 要 目的: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优化姜黄素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CUR BSA NPs)的制备工艺,考察其外观粒径分布及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材料,姜黄素作为模型药物,采用去溶剂法制备CUR BSA NPs,通过星点设计 效应面法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CUR BSA NPs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包封率、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进行研究。 结果: CUR BSA NPs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牛血清白蛋白浓度10 mg·ml-1,乙醇体积7.79 ml,搅拌速度915 r·min-1。根据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CUR BSA 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203.93±83.10) nm,Zeta电位-40~-50 mV;包封率为86.53%,载药量为3.89%。 结论: 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CUR BSA NPs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粒径分布较为均匀,体外释放试验表明与姜黄素原料药相比制备的CUR BSA NPs有良好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86.
87.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征象演变规律,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搜集91例核酸检测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普通型69例,重症型17例,危重型5例。年龄17~90岁,平均年龄50岁,男40例,女51例。回顾分析其CT征象发展与转归。结果:普通型患者经过3~26d(平均14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消散期(3例),早期→进展期→消散期(5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0例);重型患者经过8~27d(平均15d)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表现为早期→进展期→消散期(6例),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11例);危重型患者经过14~22d(平均18d)发展进入消散期,其演变过程均表现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5例)。演变过程出现磨玻璃密度影(48例),实性/亚实性结节(13例),斑片实变影(75例),铺路石征(34例),纤维条索影(46例),胸膜下线(12例),支气管气象征(14例),支气管扩张(9例),血管增粗征(15例),淋巴结肿大(2例),胸膜增厚(17例)、胸腔积液(6例)12种CT征象。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演变过程表现为3种:①早期→消散期;②早期→进展期→消散期;③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消散期。CT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构建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为手臂输液港的应用提供系统化管理方法。方法 2018年3月由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研究团队构建由植入输液港前评估、植入输液港登记、维护记录、统计查询、院外随访、系统维护6个模块组成的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9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试验组,使用该平台进行管理;选取2019年4月—6月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科患者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和应用该平台后护士的满意度。 结果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后,统计到的手臂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上升( χ 2=4.146,P=0.042);护士对平台的满意度得分为(91.59±4.52)分,整体较为满意。 结论 手臂输液港信息化管理平台有良好的实用性,有助于实现携带手臂输液港患者的系统管理,为临床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miR-142-3p与降钙素原(PCT)的关系及预测病死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9—2019-03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并分为AKI组、非AKI组,另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42-3p表达量及PC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含量,随访28 d死亡情况。结果:AKI组的血清miR-142-3p表达量及PCT、BUN、Scr含量均明显高于非AKI组、对照组(P0.05)且miR-142-3p与PCT、BUN、Scr呈正相关;AKI组中死亡患者的年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miR-142-3p表达量及PCT含量均明显高于存活患者(P0.05),BUN、Scr与存活患者比较无差异(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SOFA评分、APACHE II评分、miR-142-3p是AKI患者28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miR-142-3p预测AKI患者28 d内死亡的最佳截点为1.085,敏感度为72.73%、特异度为70.59%。结论: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患者miR-142-3p的增多与炎症反应激活、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且对28 d死亡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0.
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指脑卒中后发生的表现为持续性抑郁心境障碍,具有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精神运动迟滞"三低"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1])。缺血性脑卒中2周时,PSD的发生率为43.2%~([2]),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及康复效果,增加致残率,10年内的死亡率是一般患者的3.4倍~([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