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7篇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蠕虫药物,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1983年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拆分,获得左旋与右旋吡喹酮,经动物实验证实左旋吡喹酮是主要的杀虫成份,其抗血吸虫活性优于混旋吡喹酮。1984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在缝合口处观察吻合口处瘢痕增生的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创伤中心完成。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每组30只。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大鼠,分别切断两侧坐骨神经,并切去2m m神经段造成缺损,一侧单纯行常规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均匀涂抹,做为实验侧;血管组同法切断大鼠坐骨神经,一侧单纯外膜缝合做为对照侧,另一侧常规外膜缝合后,吻合口及局部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做为实验侧。两组标记后分笼喂养。术后4,8,12周分别对每组中10只大鼠神经修复处,进行局部观察,电生理检测,并切取神经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有髓神经纤维再生分析。结果:实验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8,12周时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肉眼形态学、组织学观察瘢痕明显少于单纯缝合组。②术后4,8,12周时电生理测试两组运动电位的潜伏期实验侧明显短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2.41±0.32),(1.54±0.15),(1.31±0.25)ms,对照侧(3.96±0.72),(2.63±0.65),(2.0±0.72)m s;血管组:实验侧(2.20±0.51),(1.60±0.17),(1.15±0.75)m s,对照侧(4.02±0.51),(3.01±0.72),(2.7±0.65)ms,P<0.01],而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的动作电位的波幅实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实验侧(11.62±0.76),(15.7±0.88),(16.22±0.38)mV,对照侧(9.65±0.65),(12.3±0.65),(14.2±0.55)m s;血管组:实验侧(10.59±0.66),(15.91±0.72),(16.10±0.12)m V,对照侧(8.65±0.65),(13.0±0.55),(14.1±0.75)m s,P<0.01]。③组织图像分析系统显示两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率及有髓神经纤维所占面积比例实验侧明显优于对照侧[透明质酸钠凝胶组:(53.22±1.89)%,(76.55±1.32)%,(89.62±2.18)%和(45.36±1.69)%,(78.56±1.56)%,(87.61±0.52)血管组:(54.21±1.37)%,(75.21±1.56)%,(89.95±1.35)%和(46.67±1.56)%,(77.67±1.67)%,(87.72±1.96)%,P<0.01]。④透明质酸钠凝胶组和血管组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术中,局部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或局部缝合口用自体静脉血管包绕,可明显减少缝合口处瘢痕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高职高专院校感恩教育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四位一体”感恩教育模式的具体内容,指出构建“四位一体”感恩教育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铁彦  闫爱跃  王亭 《人民军医》2001,44(8):439-440
十二指肠损伤常合并多器官损伤 ,早期诊断和处理比较棘手 ,手术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为此 ,我们总结十二指肠损伤 10例的诊治经验以供同行参考。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10例中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2 0~ 4 2岁 ,平均 31岁。车祸伤 5例 ,锐器伤 2例 ,撞击伤 3例。损伤部位、程度及合并伤情况按Moore损伤分级[1] :Ⅰ级 2例 ,Ⅱ级 3例 ,Ⅲ级 4例 ,Ⅳ级 1例。除单纯性十二指肠破裂 2例外 ,余均为多发伤 ,其中颅脑损伤 2例 ,胸部伤 2例 ,腹内脏器损伤 13例 (肝、脾破裂各 1例 ,腹膜后血肿 8例 ,小肠破裂 3例 )。合并创伤性休克 8例…  相似文献   
15.
王亭 《中原医刊》2004,31(16):38-38
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甚高,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高效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病例和资料甚少。我科于2001年接诊1例乳牙根尖炎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推迟双足鼠建模时间至1月龄的合理性。方法实验采用雌性封闭群SD大鼠,根据建模时机随机分为3天龄组、3周龄组和1月龄组,每组10只(动物死亡后立即补充,保持各组样本数恒定)。大鼠1月龄后采用高笼喂养,饲养箱内饲料及饮用水悬空,悬空高度与大鼠直立身高相当,并根据大鼠站高增长进行动态调整。以近肩关节截肢法建模,3天龄组直接用丝线捆扎,以剪刀横断上肢。3周龄、1月龄大鼠采取上肢环形切口,钝性分离结扎肌肉血管、肱骨离断截除。对比各组双足鼠存活率以及生长至5、6、7、9、11、13周龄时双足鼠日均累计站立时间的差异,评价不同建模时机对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效果的影响。结果3天龄组累计4只乳鼠术后自然死亡,死亡率高达14.3%,9只乳鼠遭母鼠吞噬,概率高达32.1%,建模成功率为35.7%。3周龄、1月龄组模型动物存活率分别为58.8%、100%。1月龄组无术后死亡、母鼠噬子、饥饿死亡现象发生。1月龄组在6、7周龄及11、13周龄时,日均累计站立时间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周龄、9周龄时日均累计站立时间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建模时间推迟至1月龄不影响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的效果,还可显著提高建模成功率,是更合理的建模时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胶原关节炎大鼠肠道黏膜免疫的改变及羟基积雪草苷的调节作用。方法:在Wistar大鼠复制胶原关节炎模型,其后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羟基积雪草苷组,灌胃给药,连续21 d。ELISA法测定大鼠肠内容物中s Ig A含量及小肠组织中IFN-γ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肠上皮内及固有层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计算CD4+/CD8+比值。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小肠组织中CD80、CD86、IL-6、IL-12及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内容物中s Ig A含量及小肠组织中IFN-γ含量显著升高,小肠上皮内及固有层T细胞中CD4+/CD8+比值上升,小肠组织中CD80、CD86、IL-6和IL-12 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Foxp3 mRNA的表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羟基积雪草苷灌胃给药可降低模型大鼠肠内容物s Ig A和小肠组织IFN-γ含量、CD4+/CD8+比值及CD80、CD86、IL-6和IL-12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Foxp3 mRNA的表达。结论:关节炎状态下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上调,抗原呈递细胞异常活化且免疫耐受状态遭到破坏,羟基积雪草苷可下调关节炎大鼠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促进肠道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8.
王亭 《职业与健康》2015,31(7):1000-1005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是倍受关注的热点。作者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防控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水平和患病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比10年前有了较大升高。我国血脂异常以高甘油三酯血脂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主,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对较少。整体上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有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是各地血脂异常的水平和患病率差异巨大。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处在很低的水平。血脂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体重超重或肥胖、锻炼、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尿酸、吸烟饮酒、纤维摄入不足、向心性肥胖等。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不同影像学方法对椎动脉的检查仍然存在差异和争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血管及骨关节结构的解剖观察及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显示椎动脉横突段的效果,明确其走行及变异。方法:从2009-12-01/2010-05-31头颈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的三维影像资料中,去除椎动脉不显影或显影不清楚的资料,选出无明显异常病变者250例,在三维图像上观察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走行及血管管径的变异。获得原始断层图像后,通过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成像来显示椎动脉。结果与结论:椎动脉经C6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92.6%,经异常横突孔进入占所有样本的7.4%(37条),经C4,C5,C7横突孔进入的发生率分别为2.2%(n=11,占不正常的29.7%),4.6%(n=23,占不正常的62.2%),0.6%(n=3,占不正常的8.1%)。20例为右侧异常(54.1%),17例为左侧异常(45.9%)。所有患者中27例为单侧异常(10.8%),5例为双侧异常(2%)。比较椎动脉管腔直径,左侧直径明显大于右侧53例,右侧直径明显大于左侧30例,左右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椎动脉在横突段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三维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的病理改变,并清晰显示椎动脉与骨性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和数量均降低,即使早期使用胰岛素,也不能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免疫治疗不同于以往的替代疗法,侧重于重建机体病态T细胞和免疫调节效应的平衡,抑制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增强胰岛β细胞对自身免疫的耐受.目前,多种免疫药物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如抗CD3单克隆抗体、GAD-alum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