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片段时,通过用32P-dCTP取代反应体系中的dCTP,直接合成32P标记的EPO基因探针.以此为探针经斑点印迹杂交技术证实慢性肾功能衰竭贫血大鼠肾脏EPO因表达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42.
骨桥蛋白促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 (OPN)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为筛选促进伤口愈合的外用药物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创伤实验性模型 ,将其分为OPN组、血清组、EGF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Westernblot分析等方法检测Ⅰ型胶原和羟脯氨酸含量。结果  (1)形态学改变 :术后第 1天 ,OPN组创面可见有少量的渗出物。术后第 2~ 3天 ,血清组虽有肉芽组织增生 ,但没有充满伤口底层 ;而OPN组、EGF组的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明显。术后第 4~ 7天 ,OPN组肉芽组织层明显较血清组、EGF组薄。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 ,术后第 7天 ,在OPN处理的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含量略少于EGF组 ,但比血清组高 ,其Westernblot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基本一致。 (3 )羟脯氨酸含量 :各实验组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OPN是一种促炎因子 ,具有诱导创伤早期炎症反应的和愈合后期抑制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43.
大鼠不同年龄和组织中明胶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oproteinase,MMP)家族与细胞迁移和增殖密切相关。明胶酶是MMP家族成员之一,包括明胶酶A(MMP2)和明胶酶B(MMP9)两种成员,两者均以酶原形式分泌,对应分子量分别为72KDa和...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丹参(SAL)对氧化低密度脂密度(ox-LDL)诱导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和骨桥蛋白(OPN)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提示SAL抑制V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机理。方法:应用Northern,Western印迹和斑点杂交检测SAL对MMP-2,MMP-9和OPN表达的影响;采用^3H-TdR掺入实验,检测VSMC增殖活性。结果:SAL或复方丹参(SALC)注射液对ox-LDL诱导的MMP-2和MMP-9表达以及OPN的合成与分泌具有明显的下调作用。且可显著抑制VSMC的DNA合成;将ox-LDL与SAL或SALC注射液共孵育1h后再处理VSMC,ox-LDL对上述基因表达和VSMC增殖的诱导作用基因消化。结论:SAL抗VSMC增殖与迁移的作用与其调整基质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45.
人血清对氧磷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建立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活性测定方法,调查正常人及肝病患者(肝癌与肝硬化)血清PON活性。方法PON活性测定用分光光度法,同时检验批内差异、批间差异、重复性、线性关系及回收率。结果正常人血清PON活性平均值为154.3kU/L,参考值范围为82.1~220.6kU/L,肝病患者PON活性平均值为81.1kU/L。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ON活性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其差别有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欧亚旋覆花总黄酮类提取物(FE)对大鼠血管球囊损伤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剥脱后血管狭窄大鼠模型,将实验动物分成四组:对照组、模型组、FE组和阳性药物(卡托普利,CAP)组;采用常规HE染色法观察血管的形态学变化以确定最佳给药浓度并对比FE与CAP的疗效,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用二氢乙锭(DHE)测定超氧阴离子(O_2~(·-))的水平,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中的SOD表达变化.结果:FE的有效剂量为50 mg·kg~(-1)·d.在此浓度时,FE可显著降低血管球囊损伤大鼠血清中MDA含量(P<0.01),提高血清和血管组织中SOD的活力(P<0.05),降低血管组织中O_2~(·-)水平.因此,FE对损伤诱导的血管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达到与阳性对照药物相似的疗效.结论:从欧亚旋覆花中提取的FE可通过提高血管系统抗氧化活性而抑制损伤诱导的氧自由基生成,这可能是该药物抑制内皮剥脱诱导的血管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痫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运用PCR-RFLP检测110名健康对照者和450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其中单纯2型DM者100例、大血管病变者120例、糖尿病肾病(DN)患者1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0例)的MMP-9基因型,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1)所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基因型均为CC型。(2)与对照组和单纯2型DM组相比,大血管病变组的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而DN组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下降。(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 T等位基因、血清MMP-9、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尿白蛋白排泄率、脂蛋白(a)、HbA1C是DN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MMP-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2型DM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T等位基因是大血管病变的易感基因,是DN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48.
Ⅳ型胶原酶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可降解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Ⅳ型胶原,在血管平滑肌细胞穿过细胞外基质从中膜向内膜迁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介绍Ⅳ型胶原酶的结构、生理功能、基因表达和活性调节,通过分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该酶基因转录的影响,探讨血管内膜损伤引发细胞外基质结构重建的分子机制,并讨论该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再狭窄发生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NF-κB和I-κB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其与大肠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以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NF-κB,I-κBα和p-IκBα的表达情况,分析这3种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NF-κB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且随着肿瘤Dukes分期的进展,NF-κB的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大肠癌组织中I-κBα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1),且随着肿瘤Dukes分期的进展,I-κBα的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同时,I-κBα的磷酸化(p-IκBα)水平逐渐升高.结论 在大肠癌组织中I-κBα的磷酸化降解与NF-κB表达升高有助于肿瘤的进展和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0.
目的:1,观察Alzheimer病(AD)模型大鼠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变化;2,研究黄酮甙类药物(葛根素)对AD模型大鼠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药物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各6只。药物组和模型组双侧海马注射Aβ制成AD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双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药物组按150mg/(kg.d)经腹腔注射葛根素治疗14d后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3.75ml/(kg.d)生理盐水假治疗14d后处死。用Morris水迷宫评测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blot分析和免疫组化两种方法检测大鼠海马NF-κB的表达,并作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单位时间内跨越原平台次数减少,学习与空间记忆力受损(P<0.05)。葛根素治疗可使学习记忆力改善(P<0.05)。模型组大鼠NF-κB表达增强(P<0.01)。葛根素治疗可使过量表达的NF-κB水平下降(P<0.01)。结论:NF-κB可能参与了Aβ引发的AD大鼠模型的发病过程,黄酮甙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改善Alzheimer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