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6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旋覆花素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药理学机制。方法SD大鼠灌胃服用旋覆花素溶液,3d后行球囊内皮剥脱术,术后继续给药,于不同时间处死大鼠后检测各指标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相比,旋覆花素能显著抑制内皮剥脱术后血管新生内膜的增生,降低内皮剥脱术引起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前列腺素E2(PGE2)、丙二醛(MDA)水平的升高(P〈0.05),同时增加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结论旋覆花素通过发挥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减缓了内皮剥脱后血管新生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2.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3H-RdR掺入实验,RNA印迹分析和反转录-多降酶链反应等方法观察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碱性纤维母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6h后,^3H-TdR掺入开始增加,24h达到高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以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浓度呈正相关。碱性纤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黄芪和当归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表型转化和增殖,在此基础上,通过Northern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黄芪和当归注射液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上述效应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下调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α-肌动蛋白的表达,上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平滑肌胚胎型肌球蛋白重链和骨桥蛋白表达,诱导原癌基因c-jun表达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黄芪和当归可上调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活性,下调去分化型标志基因的表达,不同程度地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DNA合成,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c-ju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相比,当归的作用大于黄芪。结果提示,黄芪和当归可从多位点上拮抗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与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和辛伐他汀血管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 4 0名正常对照者和 80例 2型糖尿病患者 (其中单纯 2型糖尿病者4 0例 ,大血管病变者 4 0例 )血清中的MMP 9,分析其与大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 ,并观察辛伐他汀治疗前后MMP 9、血脂的变化。结果 大血管病变组血清中MMP 9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单纯 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MMP 9与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血压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呈负相关。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MMP 9、TC、LDL、Ox LDL明显下降。结论 血清中MMP 9质量浓度的检测对监测 2型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辛伐他汀通过降低血清MMP 9的质量浓度发挥其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Northernblot和NADPH-心肌黄酶染色显示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方法,观察了脂多糖对大氧心脏、主动脉和肾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被脂多糖诱导表达的动力学。结果表明,未经脂多糖处理的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在所检测的三种组织中表达活性很低,脂多糖作用于大鼠2h,心、肾和主动脉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mRNA开始增加,6h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24h回复到对照水平。一氧化氮合成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对照大鼠的组织细胞内存在较低的组成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被脂多糖处理不同时间后,三种组织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到2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提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被合成后,在组织细胞内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 )基因启动子区-735C→T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以30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 MMP-2 基因启动子区-735C→T多态性,以311例同期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 MMP-2 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的差异,并结合冠脉造影情况,探讨 MMP-2 基因多态性与CAS发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 CAS组CC基因型频率(86.1%)明显高于对照组(79.7%),而CT+TT基因型频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20.3%),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CAS组C等位基因频率(92.6%)高于对照组(89.1%),T等位基因频率(7.4%)低于对照组(10.9%),两组差异显著(P<0.05)。 MMP-2 基因-735C→T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P>0.05)。结论: MMP-2 基因-735C→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CAS有关, MMP-2 基因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可能是CAS遗传易感性的基因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大肠杆菌(E.coli)表达骨桥蛋白13肽(OPN 13),经亲和层析纯化后检测其生物学活性。方法: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骨桥蛋白分子中含黏附序列的13肽cDNA片段与携带His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质粒pET-32c-OPN13。将重组质粒转化E.coli DH 5α宿主菌后,对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的条件进行优化。表达产物His-OPN13经Ni-NTA His Bind Resin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纯化后,分别检测其对骨桥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所表达的His-OPN13融合蛋白在宿主菌中以胞浆可溶性的形式存在。经亲和层析可得到高纯度的His-OPN13融合蛋白。产物活性分析表明,His-OPN13融合蛋白能特异性地抑制骨桥蛋白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黏附和迁移。结论:OPN13肽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并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黏附和迁移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AM)、阿托伐他汀(AT)单独及联合用药对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影响及机制.方法 复制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分离颈总动脉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化观察增殖、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贴块法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待生长至70%~ 80%融合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苯磺酸氨氯地平,继续孵育24 h,细胞计数及Western印迹法用于分析VSMC增殖活性;伤口愈合实验及明胶酶图实验用于分析VSMC迁移活性.结果 AM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和管腔狭窄,与AT联用增强其抑制效果;AM单独及与AT联合用药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PCNA、KLF5、MMP-9 的表达;AM抑制体外培养的VSMC中PCNA、KLF5和c-Jun的表达;降低MMP-2和MMP-9的活性.结论 AM抑制球囊损伤诱导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与其抑制VSMC增殖及迁移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βD半乳糖苷酶(GAL)和明胶酶B活性在大肠癌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进展的关系。方法分光光度法和明胶酶图分析检测31例大肠癌(其中DukesA期8例、B期7例、C期9例和D期7例)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GAL和明胶酶B的活性。结果大肠癌黏膜组织中GAL活性显著高于各自正常对照组织(P<005),而且肿瘤黏膜中GAL活性与肿瘤进展分期具有正相关关系。癌旁正常黏膜的GAL活性与肿瘤GAL活性存在平行变化趋势。大肠癌黏膜的明胶酶B活性变化特点与GAL相似,各期肿瘤组织中的明胶酶B相对活性显著高于正常黏膜组织(P<005),其中以D期的肿瘤黏膜中的酶活性升高幅度最大。结论GAL和明胶酶B活性的异常升高意味着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能力,两种酶在癌旁正常组织的活性变化也许可间接反映肿瘤的恶性度。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普遍认为新生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发生机制,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过度增殖和大量合成细胞外基质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左旋精氨酸、壳多糖、卡托普利、光动力学治疗、基因治疗是西医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措施。认为中医药防治再狭窄是可行的并主要应从几方面着手:走主要针对内膜增生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主要针对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同时针对内膜增生及血管重构机制防治再狭窄的路;走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路;走有效部位群有效成分或单体的路;走针灸与缺血预适应结合的路,等等。指出任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高新技术,从中药方剂中将其药效部分、药效成分加以提取、分离、鉴定,并做成相应的现代剂型,实现从中药复方到复方中药的过程均是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