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9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应用双重PCR-SSCP技术检测Wilson病(WD)患者基因突变的可行性,以期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WD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双重PCR技术扩增140例无亲缘关系的WD确诊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ATP7B基因第8、12外显子并行SSCP筛查,对出现异常泳动带型的外显子进行DNA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和形式.结果 正常对照组呈一种泳动带型,66例患者呈7种异常泳动带型,测序结果 证实异常泳动带型均发生了突变,突变率占47.14%(66/140),其中Arg778Leu/Gln突变率为37.14%(52/140),Thr935Met突变率为12.86%(18/140).结论 应用双重PCR-SSCP技术检测WD基因第8、12等外显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且可明显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LN )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在体外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 方法原代分离培养CMECs和NSCs.实验分为对照组(NSCs+NSCs完全培养基)和处理组(NSCs+NSCs完全培养基+LN+ CMECs),分别于6 h、1天、3天、7天等时间点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比较两组NSCs的分化情况. 结果从第1天开始处理组 NSCs的神经元分化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从第3天开始, 处理组较对照组星型胶质细胞分化率下降(P<0.05). 结论 LN及CMECs可使NSCs神经元分化比率提高.  相似文献   
33.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人HLD患者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及DNA循环测序法对70例HLD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组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的多态及突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第14外显子在两组中均表现为两种SSCP电泳迁移带型,其中以Ⅰ型为多见,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出现率分别为88.57%与98%,Ⅱ型在两组中分别为11.43%与2%.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X2=2.502,P>0.05)。DNA测序揭示两型在碱基序列上相同,与GENEBANK载录的ATP7B基因第14外显子正常序列完全一致,无突变存在。结果:第14外显子非中国人HLD患者基因突变热点,证实了HLD在不同人种间突变位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4.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误诊比例,病种,发生频次及与疗效的关系,为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初次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首发症状出现后就诊2个以上医院,时间超过3个月仍被诊断或尚不能明显诊断者,被列为误诊或诊断不明,并对各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11例患者中51.04%被长期误诊(516/1011),19.09%长期诊断不明(193/1011),仅29.87%(302/1011)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获得正确诊断,被误疹的病名多达百余种,最常见的有各型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脾功能亢进,各种关节炎,各型肾炎,脑为脑病,精精病,各种盆血等,共857例次,治疗前后3组间的严重程序及疗效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有上述症状者通过检查角膜K-F环进行初筛,必须时行铜代谢检查预以确诊。  相似文献   
35.
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Balo病(附1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对早期 Balo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经 MRI等确诊的 Balo病 ,并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甲基强的松龙剂量 :成人 1g/ d,儿童 2 0 mg/ kg· d,连续使用 3~ 5天为一疗程 ,一般治疗 3~ 5个疗程。结果 :10例患者中 ,8例取得满意疗效 ,仅 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甲基强的松龙对于早期Balo病有较强的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性水肿及修复血脑屏障的作用。该疗法具有见效快、疗程短、并发症少 ,能有效地降低病死率等优点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 Balo病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6.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免疫功能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 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 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 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 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个性特点及不同人格类型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 68例住院HLD患者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测查,根据结果分为外向-情绪稳定、外向-情绪不稳定、内向-情绪稳定、内向-情绪不稳定四个人格类型,与60例正常人的心理测查结果进行对照,并比较各人格类型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 HLD患者组外向-情绪不稳定型性格比例为52.9%,多于健康对照组(P<0.00);外向-情绪稳定型及内向-情绪稳定型性格的比例分别为19.1%、11.8%,少于健康对照组(P<0.05);内向-情绪不稳定型性格比例为16.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D患者外向-情绪不稳定型及内向-情绪不稳定型性格者的敌对、偏执因子均分较外向-情绪稳定、内向-情绪稳定型性格者高(P<0.05)。结论 HLD患者的个性特点以外向-情绪不稳定型为主。根据基因突变类型给予不同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尽早介入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对其良好人格特征的塑造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8.
Segavca病又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本病为青少年起病的肌张力障碍,经常导致进行性致残的疾病,是可治疗的肌张力障碍疾病。其典型特点是昼间症状多变,儿童期起病的步态紊乱,并对小剂量左旋多巴有戏剧性和持久性反应。本病较罕见,据估计,日本和英国的发病率为1/200万,但迄今为止,国内仅报道过1个家系。现将我院1998~2002年收治的3例Segawa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HLD)患者异常骨代谢机制。方法 对 3 5例HLD患者及 2 5例健康对照分别测定骨代谢相关的血清激素 :甲状旁腺激素 (PTH)、降钙素 (CT)、1,2 5二羟维生素D( 1,2 5 (OH) 2 vitD3)以及血清骨钙素 (BGP)水平 ;血、尿钙、磷及尿肌酐、脱氧吡啶啉 (DPD)等。其中 3 0例HLD患者驱铜治疗后重测上述指标。结果 HLD患者血PTH、1,2 5 (OH) 2 vitD3及血钙较正常对照明显减低 ;血CT、BG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除骨痛症状基本消失外 ,尿钙、血CT较治疗前减低 ,血 1,2 5 (OH) 2 vitD3、尿DPD/肌酐较治疗前升高。结论 HLD患者存在异常骨骼代谢 ,驱铜治疗同时辅以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等有助于骨代谢改善。  相似文献   
40.
脑分水岭梗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研究20例经头颅CT证实CW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结论CWI的防治关键在于警惕体循环低血压,防治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