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1.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出血是创伤致死的首要原因.创伤后早期(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1-2].外科止血、液体复苏及输血是创伤患者的主要救治措施,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化的专门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输血指南.笔者根据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有关各种严重创伤患者输血实践,参考《临床输血进展》、《输血治疗学》[3-4],结合2010年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处理指南》(新版)、美国血库协会(AABB)《临床输血规范与实践》(第三版)、美国红十字会《输血实践指南》(第二版)、英国皇家血液中心《临床输血手册》(第四版)[5-8],以及中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版)和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希望为广大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失血后的紧急处理及复苏早期的输血治疗提供指导意见,以科学合理用血、规避风险、优化输血治疗、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反复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规律,以及不规则抗体对临床输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对1020例三次以上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输血次数与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抗体类型的关系,观察不规则抗体阳性对输血反应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结果 1020例反复输血患者有26例(2.25%)不规则抗体阳性,而且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抗体类型也越多。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输血前交叉配血时间为35+3.4 min,较抗体阴性患者15+1.7 min显著延长;2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有2例出现输血反应,占7.6%,高于阴性患者出现输血反应的比例(0.4%)。结论三次以上输血将导致患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类型增高,抗体阳性不仅延长交叉配血时间,更会增加输血反应的产生。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和加强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是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3.
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输血的相关性。收集2008年在我院待产孕妇的门诊信息和住院信息,追踪孕妇从怀孕第4个月到第10个月每月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产前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筛选产前无基础疾病且非高龄单胎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产后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研究孕期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两组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8年在我院产科待产住院450人,其中输血68人,具有完整产前资料的输血产妇30人;与同期非输血产妇28人比较,结果显示两组Hb、Plt、PCT、MPV、PDW均正常,两组之间血象变化无显著差异。但Hb水平与Plt计数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Plt计数变化与PCT、MPV、PDW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健康孕妇孕期血像的变化与产后出血、输血无相关性,孕妇Hb与Plt在孕末期均有轻微下降,但Plt计数、PCT、MPV和PDW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74.
目的 了解该院肺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用血情况及输血相关因素.方法 对108例开胸探查肺癌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及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输血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中有22例至少输注了1 U红细胞,输血率为20.37%;术前贫血、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手术持续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MI)、术中失血量是患者是否需输血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组织学分类、T/N分期和血型对围术期是否需输血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术中失血量、BMI、术前贫血与否是患者是否需输血的主要决定因素,手术持续时间和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 研究自体血液回输与异体血输注对机体红细胞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术中单纯自体血回输和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输血诊疗过程,动态追踪机体血常规变化,评估输血纠正贫血疗效.结果 术中使用自体血液回输19例,自体血液回输400~1000ml(平均680ml).术中输注异体血液的15例,输注红细胞2~9U(平均5U);两组之间术前、术后1天、7天、14天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21天出现显著差异,自体血液回输组患者红细胞增长更快.结论 与异体血输注比较,自体血回输不但具有安全、无传染病、不产生对血液成分的免疫反应等优点,更有利于机体红细胞恢复.  相似文献   
76.
张冬青  汪德清  于勇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502-3505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Astragali Radix,TFA)和毛蕊异黄酮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K562细胞为实验对象,运用MTT方法测定不同浓度TFA和毛蕊异黄酮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I单染法检测药物对K562细胞周期的作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药物对K562胞诱导凋亡的影响,并且应用RT-PCR技术检测药物作用下K562细胞中Cyclin D1 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FA及毛蕊异黄酮处理24h后,TFA和毛蕊异黄酮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o分别为98.63,130.32 mg·L-1;TFA在100 mg·L-1的剂量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仅为7.8%,毛蕊异黄酮在130 mg·L-1的剂量下,对K562细胞的抑制率仅为5.8%;药物对K562细胞持续作用24h后,可以使G0/G1期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经IC50剂量的药物处理后,K562细胞内的Cyclin D1 mRNA水平明显降低.结论:TFA和毛蕊异黄酮具有抑制K562细胞增殖作用;将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在G0/G1期以及降低细胞内Cyclin D1 mRNA水平可能是它们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7.
冷沉淀是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1~6℃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沉淀在血浆中的冷不溶解物质,并在1小时内冻结而制成的成分血,对血友病A出血疗效显著。近年来,冷沉淀及其制剂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手术、创伤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等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冻干程序中几种参数设置对红细胞冻干复水后回收率的影响.方法 将红细胞装入细管分别用四种模式对其进行降温,降温完成后将细管取投入25℃水浴中,对其外形变化进行比较判断玻璃化的程度;将冻好的样品放入冻干机搁板上,温度分别设置为-40、-50、-60、-70和-80℃,对样品进行冻干;对干燥开始不同温度、升温速率、红细胞样品在每一温度干燥的时间等多因素加以比较;最后测定了红细胞残余含水量.结果 直接将样品投入液氮中降温,保护液在冷冻或溶化过程中形成玻璃化而未出现冰晶.搁板温度为-70℃和-80℃时红细胞回收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两组与其他各温度下的回收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E程序下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回收率最高,分别为83.14%±9.55%和85.33%±11.42%.与其他各程序间存在显著差异(与A、B、C相比P<0.01;与D相比P<0.05).随着残余含水量的增多,细胞回收率呈正相关的增加趋势.结论 冻干中采用液氮快速降温,搁板温度预冷至-70℃,开始干燥时的温度越接近样品最初在搁板的平衡温度,红细胞升华干燥阶段升温速率越均匀缓和,红细胞的冻干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Capture-R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与Capture-R法对600份临床患者标本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平行试验,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微柱凝胶法和Capture-R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7%(19/600)和2.83%(17/600),两种方法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分别为89.47%(17/19)和100.00%(17/17),两种方法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ture-R法在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微柱凝胶法检测水平,可有效检出有临床意义的红细胞抗体,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0.
红细胞膜上CR1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3年尼雪俄考证实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存在于多种细胞膜上的多态性单链跨膜糖蛋白.后来将其命名为I型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1,CRl).CR1分子是补体C3b、iC3b和C4b片段的受体,与C3b的亲和力最强.它在红细胞膜上含量最多.约占总量的95%.1979年Fearon等[1]首次分离纯化出CR1分子.多年来,关于CR1分子的研究在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本文旨在将国内外关于红细胞膜上CR1分子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