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近年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周围环境的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首位,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虽然乳腺癌早期通常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能够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仍然是有效降低乳腺癌病死率、改善预后的至关重要。有相关文献报道,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在原位癌为100%,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双盲法,Pusher综合征患者25例,按入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视觉反馈训练组8例(A组)、核心稳定训练组8例(B组)、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9例(C组)。分别予三个试验组视觉反馈训练、核心稳定训练、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各组在训练前后均进行临床倾倒量表(SCP)、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三个试验组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P0.05),视觉反馈组及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组SCP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Pusher综合征,可以使Pusher综合征患者尽早恢复直立位,加快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3.
目的 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量化指标,探讨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在鼻咽癌放疗后腮腺功能变化相关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及牡丹江肿瘤医院收治的经临床确定诊断并接受放射治疗的72例鼻咽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同期均行磁共振扫描、弥散功能成像并后处理获取ADC值相...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血管参数的变化特征。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医院确诊为NMOSD且血清AQP4-Ab为阳性的患者40例(74眼),按照是否有ON病史分为NMOSD+ON组(34眼)和NMOSD-ON组(40眼)。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40例(80眼)。使用Avanti RTVue XR OCT对所有受检者进行黄斑区、视盘血管成像及神经节复合体(GCC)及神经纤维(RNFL)扫描。将NMOSD+ON组,NMOSD-ON组、健康对照组各区域视网膜血管密度、GCC和RNFL厚度进行比较,并分析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结构的相关性。 结果 NMOSD+ON组视盘放射状血管(RPC)血管密度、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MSVD)显著降低,GCC及RNFL明显变薄(P均<0.05)。NMOSD-ON组黄斑深层血管密度(MDVD)降低(P<0.05)。NMOSD患者MSVD、RPC整体血管密度(WIVD)、视乳头旁血管密度(PPVD)与GCC及RNFL厚度呈正相关(P均<0.001),而MDVD、视乳头内血管密度(IDVD)与GCC及RNFL厚度无相关性(P均>0.05)。 结论 有ON病史的NMOSD患者眼黄斑浅层及视盘周围血管密度显著减低,无ON病史NMOSD患者除MDVD外视网膜血管减少不明显。GCC及RNFL越薄,黄斑浅层毛细血管丛、视盘周围血管越稀疏。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常见鞍区肿瘤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及与视野损伤的相关性,探索其在评估鞍区肿瘤患者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10/2022-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眼科就诊的常见鞍区肿瘤患者157例292眼(垂体腺瘤82例152眼、颅咽管瘤75例140眼),收集同期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眼科患者的家属、本院学生及工作人员90例180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OCTA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变化,及其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鞍区肿瘤组患者视乳头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PC)和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RCP)密度均较对照组降低[50.81%(46.49%,53.49%)vs 52.78%(50.73%,54.51%)和50.57%(48.13%,52.73%)vs 51.63%(49.78%,53.02%),均P<0.05]。颅咽管瘤组患者RPC密度较垂体腺瘤组患者更低[49.71%(44.33%,53.14%)vs 51.37%(47.42%,53.95%),P<0.05]。鞍区肿瘤组患者视野MD值为-...  相似文献   
66.
目的采用压敏片技术测量髋臼高位前柱骨折后不同程度台阶状移位对臼顶负重区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尸体骨盆标本(含双侧股骨中上段)5具,分为完整骨盆组(I组)、解剖复位组(A组)及1 mm台阶组(B组)、2 mm台阶组(C组)、3 mm台阶组(D组)。用特制夹具将骨盆和股骨固定于单足站立中立位,去除髋关节囊,将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分别测量各组标本髋臼臼顶负重区负重面积、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所获数据经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多重比较。结果 I组与B、C、D组间在负重面积、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I组与A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与C、D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臼顶部台阶的存在,使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负重顶应力显著增加,负重面积显著减小,单位软骨内应力升高,增加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对于涉及臼顶负重区的髋臼骨折,应追求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组(SP组)和隐神经阻滞组(SN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注入0.375%罗哌卡因15 ml。SP组随后行超声引导下IPACK阻滞,注入0.25%罗哌卡因20 ml。SN组不予IPACK阻滞。记录阻滞成功例数、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苏醒后30 min、术后1、2、3 d膝关节活动度和最长行走距离、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和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药物用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SP组最长行走距离明显长于SN组(P0.05)。术后12、24 h SP组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SN组(P0.05)。SP组有1例在苏醒后有轻微足下垂,观察至术后1 d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提供较完善的镇痛效果,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69.
阴茎疣状癌临床上很少见,属于低度恶性、高分化的鳞状细胞癌,易误诊.2005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共收治5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年龄51~77岁,平均65岁.患者有阴茎肿物病史1~48(平均24.3)月,3例患者病变初期在外院曾误诊为尖锐湿疣进行不恰当治疗,另2例患者入院前未做任何治疗.4例患者既往有包皮过长病史,其中2例为包皮环切术后,5例患者均否认冶游史.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的眼部改变,加强眼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确诊的颈动脉海绵窦瘘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眼科表现。结果 39例患者中,搏动性突眼21例(53.85%),颅内血管杂音21例(53.85%),结膜充血20例(51.28%),眼底改变20例(51.28%),视力下降19例(48.72%)。结论 颈动脉海绵窦瘘瘤患者眼部改变特征明显,最常见的表现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