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与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GPⅡbHPA-3基因多态性.转归不良定义为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结果 共纳入22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98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组bb基因型(45.09%对15.06%;x2=40.618,P<0.001)和b等位基因(63.84%对33.67%;x2 =50.064,P<0.001)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5.838,95%可信区间2.653~ 12.843;P<0.001).在各TOAST亚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bb基因型(x2=10.912,P=0.028)和b等位基因(x2 =11.801,P=0.019)频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转归不良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患者构成比(64.52%对29.63%;x2=29.456,P<0.001)以及bb基因型(66.13%对37.04%;x2=17.422,P<0.001)和b等位基因(75.00%对59.57%;x2=9.252,P=0.002)频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b基因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842,95%可信区间1.782~8.283;P =0.001).结论 bb基因型可能是天津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发病和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机制. 方法 建立ERα过表达的膀胱癌细胞T24ERα模型,对照组为膀胱癌细胞株T24V空质粒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Rα调节膀胱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信号通路. 结果 与空质粒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96 h和144 h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8.85%、37.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为(18.93±1.41)%,对照组为(9.91±1.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穿越基质胶的细胞比例为(10.00±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0±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24ERα细胞内整合素β1、磷酸化FAK、磷酸化Src和Src蛋白表达明显减低. 结论 ERα通过下调整合素β1-FAK/Src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促进膀胱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浓度在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及正常对照3组中的差异程度。【方法】检索PubMed、CNKI等多个中英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摘录所需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表示。研究对象分为3组,前列腺癌组(prostate cancer,Pca)、前列腺增生组(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和正常男性组(normal),并行两两比较。【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组对比,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622例前列腺癌患者、810例前列腺增生对照;前列腺癌组与正常男性对照组比,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前列腺癌437例和正常男性170例。前列腺癌组MIF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男性对照组,其合并标准化均数差(MD)值及其95%置信区间分别为5.69(2.54,8.84)和7.02(1.52,12.51);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男性对照组MIF浓度无差异,合并标准化均数差(MD)值及其95%置信区间为0.74(-0.29,1.78)。【结论】前列腺癌患者的血MIF浓度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及正常男性对照组,检测血清MIF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尿液前列腺癌基因3(PCA3)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年1月—2010年10月)、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3月—2010年10月),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尿液PCA3检测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应用Meta-disc 1.4和STATA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尿液PCA3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2 69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尿液PCA3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95%CI(58%,64%)〕和72%〔95%CI(70%,74%)〕,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23〔95%CI(1.88,2.66)〕和0.54〔95%CI(0.46,0.62)〕;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5%CI(0.69,0.77)〕。结论尿液PCA3检测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尚可,且有检测方便、无创等优点,可作为临床上无创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报告确诊前列腺副神经节瘤1例,肿瘤组织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A、突触素(Syn)、S-100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组化染色。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病理和治疗情况。结果:这1例前列腺副神经节瘤以血精就诊。行前列腺根治切除术,病理检查符合副神经节瘤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NSE、嗜铬A、Syn、S-100阳性,PSA阴性。随访42个月,排尿和排便通畅,疗效满意,无转移和复发。结论:前列腺是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极少见的位置,临床非常罕见。前列腺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具有特殊性,需病理确诊,治疗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刘敏  韩瑞发  雷铭德  杨宇明  谢林国 《天津医药》2012,40(6):540-542,64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6、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腺性膀胱炎(CG)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CG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5例正常膀胱黏膜定为对照(A)组,43例未复发CG定为治愈(B)组,13例复发和癌变的CG定为进展(C)组;检测3组IL-6、IL-17和TGF-β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些因子与CG发病及进展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及C组IL-6、IL-17和TGF-β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因子与CG发病(rs分别为0.431、0.545、0.354,P0.05)和进展(rs分别为0.426、0.333、0.288,P0.05)呈正相关;IL-17分别与IL-6、TGF-β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97、0.961,P0.05)。结论:IL-6、IL-17和TGF-β可能在CG的发病及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女性尿道肿瘤较少见,而女性尿道周围转移性腺癌就更少见,本文报告1例。患者,女,74岁。主因“排尿困难、尿频3个月”入院,近1周尿痛,尿排不出而行导尿并留置尿管治疗,无血尿。曾在外院行尿动力检查(压力-流率测定),报告膀胱出15梗阻。  相似文献   
8.
PKRP与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理想术式。方法将186例BPH患者随机分为PKRP组90例及TURP组96例,分别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及前列腺包膜穿孔、并发症(继发性出血、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PKR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前列腺包膜穿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URP组,P均〈0.05;两组术后IPSS、QOL得分及Qmax、PV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KRP与TURP治疗BPH效果相近,但PKRP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肾恶性横纹肌样瘤(MRTK)的病理组织学,分子免疫表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1983~2009年收治15例肾脏恶性横纹肌样瘤的石蜡组织切片运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Vi-mentin、Myoglobin、Desmin、α-SMA、EMA、NSE、S-100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组织学上瘤细胞胞界清楚.胞浆丰富具有嗜酸性颗粒、常见大的嗜酸性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将细胞核挤向一侧.核膜明显而核仁突出,核分裂多见.经SP染色后,Vimentin均警阳性或强阳性表达,EMA、NSE和S-100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α-SMA有2例呈阳性表达,而Myoglobin、Desm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成人MRTK是一种表达多种免疫抗原,独立的可多向分化的肾恶性肿瘤,Vimentin和Myoglobin、Desmin、α-SMA有助于MRTK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任海林  韩瑞发 《山东医药》2010,50(52):53-54
目的比较青年和高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6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选取其中≤45岁(青年组)121例,男80例、女41例;≥71岁(高龄组)97例,男84例、女13例。对比分析不同年龄组肾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青年组女性病例构成多于高龄组(P〈0.01),血尿发生率高于高龄组(P〈0.01)。高龄组术前合并疾病高于青年组(P〈0.01),无症状肾癌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1),T3和T4期肿瘤的构成高于年青组(P〈0.01),肿瘤体积小于青年组(P〈0.01)。结论青年肾癌女性病例所占比例较高龄组多,临床表现以无痛肉眼血尿为主,肿瘤体积也较高龄患者大。高龄组肾癌的临床分期高于青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