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9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毕颖斐  毛静远 《中医杂志》2012,53(18):1580-1584
目的 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进行专家调查,确定冠心病各种证候要素的诊断要点.方法 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医心血管病专家,运用Delphi法对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性条目进行调查,对所选条目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量化评分,将两者的量化值予以求积处理,得到各种相关条目在证候要素判断过程中的权重值及重要性排序;并对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及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共28名专家参加调查,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平均权威系数为(0.94±0.06),协调系数为0.664.冠心病气虚证特征性条目为气短,乏力,动则尤甚,神疲懒言,淡白舌,弱脉;血虚证特征性条目为心悸,头晕,面色萎黄,唇甲色淡,淡白舌,细脉;阴虚证特征性条目为心悸,口干,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阳虚证特征性条目为畏寒肢冷,气短,乏力,面色咣白,下肢水肿,胖大舌或伴齿痕舌,脉沉迟;寒凝证特征性条目为胸痛,畏寒肢冷,遇寒痛增,得温痛减,脉紧;热蕴证特征性条目为口干欲饮,口苦,大便燥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痰浊证特征性条目为胸闷,体胖,头重如裹,身体困重,苔腻,脉滑;水饮证特征性条目为喘息,平卧困难,下肢水肿,或伴颜面浮肿,小便短少,渴不欲饮,苔滑;气滞证特征性条目为胸胁胀满,嗳气或矢气则舒,善太息,情志不遂易发,脉弦;血瘀证的特征性条目为胸痛,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舌暗淡或紫暗,或伴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涩.结论 专家调查结果确定了规范、简明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判断标准,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是一种旨在提高临床疗效和病人满意度的医疗管理模式,如何将卫生经济学方法应用到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评价中去?如何体现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的卫生经济学优势?这对寻求低成本、高疗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3.
中草药及其制剂对地高辛药动学影响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实践中,中草药及其制剂与地高辛的合用比较普遍,其对地高辛药动学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参、丹参、蟾酥、夹竹桃、金丝桃、山楂、白果以及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六神丸、日本救心丹、地奥心血康等中草药及其制剂对地高辛药动学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4.
目的运用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多维度同步评价清痰化瘀方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研究方法。将60例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原西药治疗方案不变,治疗组在原西药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清痰化瘀方,疗程为(10±3)天。检测两组患者NO、ET-1、FMD、血脂(TG、TC、LDL-C、HDL-C、VLDL-C)水平及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中2例患者被剔除,最终纳入58例,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及FMD值升高(P<0.01),ET-1水平及EAT厚度下降(P<0.01,P<0.05),对照组ET-1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O水平及FMD值升高(P<0.01,P<0.05),ET-1水平降低(P<0.01),E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电解质、尿常规未见明显变化;肝、肾功能,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痰化瘀方能改善稳定性冠心病痰热瘀结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特点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辨证用药问卷调查。结果慢性稳定性冠心病临床中常用单味中药包括茯苓、丹参、半夏、黄芪、川芎、桂枝、栝蒌、麦冬、红花、泽泻、当归、陈皮、赤芍、枳壳、党参、三七、桃仁、郁金等,其中评分均值≥4.0分共有43味中药,满分比在25.00%~93.75%之间,零分比在0.00%~3.13%之间,变异系数在0.05~0.27之间。结论慢性稳定性冠心病常用中药与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初步探索季节及节气变化对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受试者血压的影响规律。[方法]同期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及正常血压受试者各10例,记录全年血压数据,按季节、节气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季节变化对血压的影响:1级高血压组冬季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较秋季升高(P0.05),春季均较冬季下降(P0.01);夏季SBP较春季下降(P0.05),秋季较夏季升高(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冬季SBP较秋季升高(P0.01),夏季较春季下降(P0.01),夏秋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正常血压组SBP及DBP四季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2)节气变化对血压的影响:1级高血压组SBP在霜降至立冬、立冬至小雪、冬至至小寒、立春至雨水节气交替时波动明显(P0.05),DBP在立冬至小雪、立春至雨水节气变化时波动明显(P0.05);正常高值血压组SBP在小寒至大寒的节气变化时也有明显波动(P0.05);正常血压组SBP、DBP在各节气转化时均较平稳(P0.05)。[结论]1级高血压、正常高值血压者的血压呈现季节性变化,总体呈春降、夏低、秋平、冬高的规律;1级高血压者血压在冬、春季节变化时波动明显,特别是在立冬、小雪、小寒、雨水节气到来时要加强血压管理。  相似文献   
87.
目的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入选的ACS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非冠心病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遵循相关指南予以西医常规诊疗的同时,治疗组依照辨证施治方案规范中医诊疗,并进行中医特色情志干预及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诊疗,不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共147例纳入研究,脱落18例,129例纳入分析,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82.46%(P〈0.05);治疗组、对照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3.91元和147.94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调整后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4.83元和137.05元,治疗组仍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治疗ACS较非单元治疗更加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系统评价参附注射液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证据等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参附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对比西医常规(对照组)治疗HFrEF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对文献信息进行质量评价,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GRADE体系进行证据质量等级评价。结果 共纳入21项RCT,包含患者1 791例。Meta分析显示:参附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改善心功能(NYHA)[RR=1.17,95%CI(1.12,1.23),P<0.01]、改善生活质量[MD=-4.92,95%CI(-6.60,-3.24),P<0.01]、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MD=4.71,95%CI(3.16,6.27),P<0.01]、增加6分钟步行距离(6 MWD)[MD=44.17,95%CI(19.07,69.26),P<0.01]、降低B型利钠肽(BNP)[MD=-76.42,95%CI(-92.66,-60.18),P<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MD=-182.23,95%CI(-274.07,-90.38),P<0.01]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在不良事件[RR=1.06,95%CI(0.41,2.76),P=0.90]发生率方面与西医治疗相当。根据GRADE标准,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6 MWD为低质量证据,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量量表(MLHFQ)积分、LVEF、BNP、NT-proBNP、安全性为极低质量证据。结论 参附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HFrEF的疗效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安全性良好,由于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9.
为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天津地区建立市级中医会诊制度。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力强、致病力强,在采取严格防护措施的同时,给中医四诊信息采集也带来了困难。在特殊环境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会诊专家团队创新了会诊模式,提高了中医会诊的效率,保障了中医服务的质量,为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探讨中医药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病-疗效-用药、证-疗效-用药、症-疗效-用药规律。方法 建立中医诊疗信息数据库,在维持原西医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域的中医专家辨治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过程进行1~2周的跟踪和记录。统计治疗前纳入患者的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分布,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并以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50%为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病例。治疗前后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包括五维健康描述系统(EQ-5D)评分、视觉模拟(EQ-VAS)评分]评价患者健康状况,并以治疗后EQ-VAS评分改善率>10%为有效病例。选取冠心病的典型症状胸痛并记录发作情况进行中药联合应用的效应分析。结果 纳入2046例患者,其中2003例患者有明确的证候要素诊断,1998例患者有明确的证候类型诊断,1953例患者有完整中医证候积分数据,1954例患者符合EQ-5D评分分析标准,1906例患者符合EQ-VAS评分分析标准,1826例患者有胸痛发作次数记录。治疗前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前三位为血瘀(1793例、89.5%)、气虚(1651例、82.4%)、痰浊(1428例、7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