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94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79篇
预防医学   15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97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本院短期内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基因opr D2携带情况,并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对临床常用7类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选出广泛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OXA、CTX-M、TEM、PER、GES、DHA、IMP、VIM、NDM、SPM、CARB和KPC)、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rmt A、rmt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及opr D2基因,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泛耐药菌10株。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的有OXA-1群、OXA-10群、TEM、PER、CARB、VIM、arm A、rmt B、aac(6')-Ⅱ、aac(3)-Ⅱ、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21.7%、39.1%、47.8%、87.0%、26.1%、4.3%、8.7%、47.8%、60.9%、52.2%、47.8%。opr D2基因阳性8株,阴性15株,基因缺失率达65.2%(15/23)。阳性基因与Gen Bank中已知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9%。10株泛耐药菌的PFGE图谱分为4个型,其中主流型A型有6株,B型2株,C型、D型各1株,且A型、B型均来自烧伤外科。结论我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opr D2基因缺失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存在多种耐药基因组合模式。同时我院发生了小规模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对炎性关节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及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根据HBV血清学指标分组,动态随访TNF-α拮抗剂治疗后HBV再激活及肝功能情况.多组间连续变量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50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治疗后转氨酶水平慢性HBV感染组患者[11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6+18) U/L,丙氨酸转氨酶(ALT):(44±46)U/L]显著高于既往HBV感染组[16例,AST:(22±6)U/L,ALT:( 17±9) U/L]和无HBV感染组[23例,AST:( 19:±6) U/L,ALT:(15:±9) U/L](AST:x2=11.161,P<0.01;ALT:x2=8.038,P<0.01).1例基线HBV-DNA升高的AS患者治疗前加用拉米夫定,4个月后HBV-DNA降至接近正常;余10例基线HBV-DNA阴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中,1例治疗后发生HBV再激活伴转氨酶升高,1例仅有转氨酶升高而HBV-DNA持续阴性,且停药后转氨酶自行回复正常,考虑为药物的肝损害.既往HBV感染组及无感染组患者治疗后未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阳.结论 炎性关节病患者使用TNF-α拮抗剂前须筛查HBV感染及肝功能情况,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再激活情况,基线HBV-DNA阳性(尤其>105 copies/ml)或经济能力允许的合并慢性HBV感染的患者应在治疗前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肝脏中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经腹腔注射感染泡球蚴,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2、8、30、90、180和300d各处死5只小鼠,取肝脏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观察泡球蚴感染后ICOS的动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ICOS表达升高,表达部位主要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膜。结论泡球蚴感染鼠肝组织ICOS表达增高。ICOS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致肝纤维化及肝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分析食物不耐受患儿临床症状及食物不耐受情况,为儿童食物不耐受的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门诊333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高度怀疑为食物不耐受相关表现的儿童进行14种食物(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蟹、鸡蛋、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患儿的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333例疑诊为食物不耐受患儿中312例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检测结果为阳性.患儿表现为呼吸道症状105例、消化道症状53例、皮肤症状42例、神经系统症状29例、营养不良26例、心前区不适22例、泌尿系统症状11例,其他症状24例;14种食物的不耐受阳性率居前4位的是:鸡蛋、牛奶、大豆、西红柿;≤1岁组患儿牛奶不耐受阳性率最高(79.0%),4~18岁组最低(6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岁组及4~18岁组鸡蛋不耐受阳性率分别为95.5%和89.5%,均明显高于≤1岁组(29.0%,P<0.05).1种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在≤1岁组(61.3%)明显高于2~3岁组(26.1%)和4~18岁组(31.5%),差异有显著性(P<0.01);2种及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在2~3岁组(73.9%)最高,明显高于≤1岁组(38.7%,P< 0.01),与4~18岁组(68.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食物不耐受可引起多系统疾病,鸡蛋和牛奶是主要的不耐受食物,对疑似患儿进行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37.
肩关节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微创、高精度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术中行肩胛上神经阻滞可能导致膈肌麻痹并难以避免。但随着超声、穿刺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局部麻醉药扩散的情况变得可视化,膈肌麻痹的发生率也有了更多的控制方法,如降低麻醉药的容量、浓度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未来还将出现更多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的手段,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热点。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方法 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并干预,经治疗后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下降程度及脑卒中的预后。结果 31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恢复,未遗留后遗症,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正常范围的有3例;高于正常但不超过2倍28例,超过2倍的0例;78例患者遗留轻微后遗症,生活能自理,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0例,高于正常但不超过2倍68例,超过2倍的10例;11例患者为进展性脑卒中,遗留较严重后遗症,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正常0例,高于正常但不超过2倍的3例,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的8例。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胺酸的升高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并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鼻饲发生反流及误吸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40例昏迷鼻饲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鼻饲过程中发生反流误吸的相关因素.结果:40例老年鼻饲病人中发生明显反流6例,可疑反流2例,其中误吸2例中有1例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反流及误吸的发生与病人体位、胃管插入深度及粗细、鼻饲方式、腹胀胃潴留及吸痰刺激等有关.结论:老年病人鼻饲过程中反流、误吸的发生率高,可导致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明显增加病人死亡率及致残率,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和整群抽样,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营养门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且本次妊娠未发现心脏、肝脏、肾脏、甲状腺等器官疾病的单胎妊娠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追踪其围产过程并发症、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等。采用相关分析、χ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623 名孕妇纳入分析592 名(9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相比孕前适宜体重孕妇(BMI 18.5~24.0 kg/m2),孕前低体重(BMI<18.5 kg/m2)是低出生重量指数(PI)的危险因素(OR=2.34,95%CI:1.24~4.42),孕前超重(BMI>24.0 kg/m2)是高出生PI 的危险因素(OR=2.73,95%CI:1.12~6.68)。相比孕期增重适宜(孕期增重P15~P85)、增重不足(孕期增重<P15)的孕妇,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妊娠糖尿病和低出生PI的OR 值(95%CI)分别为4.85(1.35~17.51)、10.30(2.29~46.35)、2.29(1.07~4.93)和2.65(1.24~5.68);孕期增重过多孕妇(孕期增重>P85)生产巨大儿、高出生PI 和妊娠糖尿病的OR值(95%CI)分别为3.83(1.74~8.44)、2.39(1.14~5.01)和2.21(1.07~4.55)。结论 孕前低体重和超重均影响新生儿出生PI。孕期增重不足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妊娠糖尿病和低出生PI 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是高出生PI 和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