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CBPB)被称为上肢手术麻醉中的"脊麻",是上肢肩关节以下一种良好的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但其不可避免地带来并发症,其中膈肌的麻痹越来越受关注。然而随着超声的应用,解剖结构、进针程度和局部麻醉药的扩散情况可视化,使SCBPB具有起效快、局部麻醉药用量少、持续时间长及阻滞成功率高等优点,但其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因膈肌麻痹所致的呼吸窘迫。因此,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下,尽可能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对 1 1 7例心脏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膈肌麻痹发生率为 1 1 .1 % ( 1 3/1 1 7) ,均为左侧膈肌麻痹 ,病人年龄为 1 6~ 5 4岁。小于 1 6岁的无膈肌麻痹发生。膈肌麻痹多发生在手术时间长、阻断时间长、需多次灌注冷晶体液和多次心包内放置冰泥的病人。结论 :膈肌麻痹与术中心包内放置冰泥 ,导致膈神经冻伤有关。避免冰泥直接接触膈神经 ,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L型挡板加压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SCBPB)效果及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10月于宁波市第六医院择期行右上肢手术的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行SCBPB时均将L型挡板紧贴于超声探头头端,注药时试验组加压L型挡板,对照组未加压。比较两组患者的膈肌麻痹情况、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阻滞30min后,试验组患者不同呼吸状态下膈肌的总麻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静呼吸时膈肌完全麻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用力呼吸时膈肌部分麻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但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局部麻醉药中毒、神经损伤、气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L型挡板加压行SCBPB能降低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同时加快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阻滞恢复时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膈肌折叠术治疗成年人膈肌麻痹的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4月至2010年10月该院22例手术治疗的单侧膈肌麻痹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分别对呼吸困难指数、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和一秒量进行检测。结果膈肌折叠术后各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膈肌折叠术对于成年人膈肌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彭冉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201-202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膈肌麻痹的预防及对策。方法2003年1月 ̄2006年7月我中心在体外循环下共完成心脏直视手术2434例,术后并发膈肌麻痹11例(正中开胸8例,侧开胸3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难于脱离呼吸机,后均经肋间切口行膈肌折叠治疗。结果膈肌折叠术后10例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讨论术中良好的膈神经保护可减少心脏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发生,术后早期积极的膈肌折叠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6.
彭冉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01-202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膈肌麻痹的预防及对策。方法2003年1月~2006年7月我中心在体外循环下共完成心脏直视手术2434例,术后并发膈肌麻痹11例(正中开胸8例,侧开胸3例),均为3岁以下患儿,难于脱离呼吸机,后均经肋间切口行膈肌折叠治疗。结果膈肌折叠术后10例顺利脱离呼吸机,治愈出院,1例死亡(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讨论术中良好的膈神经保护可减少心脏直视术后膈肌麻痹的发生,术后早期积极的膈肌折叠治疗可明显地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复杂心脏手术越来越多地在临床开展,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由于手术中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大量补液及麻醉药对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的抑制等因素很容易造成患者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儿童心脏手术后隔肌麻痹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1年 8月 ,北京阜外医院外科为 2例心脏手术后膈肌麻痹的患儿施行了膈肌折叠手术。报告如下。例 1 患儿男 ,6个月 ,入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及室间隔缺损 ,重度肺动脉高压。 2 0 0 1年 6月 2 9日行修补术 ,术后第 3天脱离呼吸机 ,后因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二次气管插管 ,行气管切开术 ,但因感染、肺不张等多种肺部并发症一直不能脱离呼吸机支持。术后 5 0d床旁胸片示右侧膈肌抬高并右下肺不张 (图 1)。诊断膈肌麻痹。 8月 2 1日行膈肌折叠手术 ,手术从外侧第 8肋间进胸 ,沿膈肌纤维方向切开 ,然后连续或间断褥式缝合切口。术后床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上干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肩部手术患者68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n=33)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n=35)。于神经阻滞前及神经阻滞后30 分钟经超声对膈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深呼吸状态下同侧膈肌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率。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近[72.73%vs82.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阻滞后30分钟膈肌移动度[(4.10±2.10)cm vs (6.02±1.35) cm]降低、呼吸频率[(17.29±1.84)次/分 vs (16.27±1.61) 次/分]增快、膈肌麻痹发生率[57.14%vs6.06%]增高,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缓慢,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在获得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能明显降低膈肌麻痹、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发生率,术后肩臂部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膈肌超声的评价指标包括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及膈肌厚度变化率。膈肌超声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在麻醉管理方面,可用于评价术后肌松残余及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识别麻醉及手术所致膈肌麻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脊柱侧弯、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术前肺功能并指导术后拔管。此外,膈肌超声还可以在重症监护室预测和指导脱机拔管。  相似文献   

11.
麻醉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中,但其麻醉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发现麻醉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增强GABAA-R通道,抑制N-甲基-D-门冬氨酸和神经元烟碱乙酰胆碱受体通道的功能以及抑制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开放等有关。同时麻醉药的脏器保护作用也与离子通道有关,主要通过激活钾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等途径实现。该文将从这两方面综述麻醉药与离子通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病人进行了75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细胞癌4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发生顽固性呃逆1例,肝肾综合征1例,碘油脑栓塞1例,膈下脓肿1例,膈肌麻痹1例。结论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所出现的并发症多无严重后果,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异常交通支及动-静脉瘘是导致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引起介入治疗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侧膈神经切断前后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手外科用一侧膈神经切断移位术,医治臂丛神经损伤已获成功。但膈神经断伤后导致广侧膈肌麻痹,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观察25例切断一侧膈神经前后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其具体影响。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全是手外科住院患者,均因臂丛神经损伤而行一侧膈神经切断移位术。既往无心肺疾病,术前胸透均无异常发现。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4~40岁。 方法和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检查: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_1)、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创外科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日趋成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膈下疼痛、恶心呕吐、胆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35%-63%的患者主诉术后有膈下疼痛及其所致的牵涉痛[1],也有文献报道高达80%[2];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达46%-72%[3];胆瘘的发生率为1.3%-2.7%[4]。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是利用超声影像学技术实时显示周围解剖,在超声可视下行穿刺,从而准确将局部麻醉药注入髂筋膜间隙及阻滞腔隙内的主要神经。超声引导下的FICB技术在患者下肢及髋部手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中效果良好、操作简便,并可促进患者康复。目前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FICB的应用也逐渐广泛,且FICB的操作方法、局部麻醉药物用量等问题亦成为研究热点,但FICB对闭孔神经阻滞的治疗效果,还需不断探索研究,以加深对FICB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曹文峰  陈钢 《医学综述》2002,8(8):468-470
1 膈肌起搏1.1 历史性回顾 早在 195 0年 ,Sarnoff[1 ] 曾首次应用电流刺激引起膈肌舒缩运动治疗小儿麻痹症并膈肌麻痹的患者 ;196 4年 ,Glenn应用膈肌起搏技术 (diaphragmpacing ,DP)为 1例剖胸术后急性通气功能不全患者做短期通气功能支持 ;196 8年Judaon报道为一中枢通气功能不全患者做每晚单侧DP治疗 ,长达 2 2个月之久 ;196 9年 ,Glinn等[2 ] 又发明了植入体内的高频诱导型膈肌起搏器并于 1972年用于治疗高位截瘫患者的通气功能障碍。自 1971年以后 ,Auerrach与Dobelle报…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胸腔镜膈疝修补术和传统开放性手术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 年6 月-2015 年5 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86 例新生儿先天性膈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行胸腔镜膈疝修补术患儿纳入观察组,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患儿纳入对照组,各43 例。观察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以及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进食时间观察组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儿(p <0.05),术后胸腔积液及24 h血氧饱和度(P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33%低于对照组13.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腔镜膈疝修补术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在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中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并发症有报道。我们遇到2例因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左膈肌麻痹,报道如下。例1,女,43岁。术前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窄漏,心功能Ⅲ级。术前X线胸片示双侧隔角清,右膈顶位第10后肋上缘,左膈顶较右侧低2.5cm.于1991年7月22日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中最低温度26.7C(鼻咽温,下同),心包内左室面敷冰屑心表降温。体外循环时间68min,心肌阻断44min。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但在左侧呼吸音低,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国产麻醉呼吸机功能仪检测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1秒钟时间的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文献报道中由于单侧隔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幅度相近。结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因此,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麻醉中应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20.
张香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925-925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国产麻醉呼吸机功能仪检测10例肌间沟入路和8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前后的通气功能.结果患者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及1秒钟时间的肺活量(FEV1)均有显著下降(P<0.05),其下降幅度与文献报道中由于单侧隔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幅度相近.结论此两种麻醉方法均可阻滞膈神经而导致单侧膈肌麻痹,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因此,并发心肺疾患、呼吸代偿能力低下或麻醉中应慎用强力镇静药,以避免进一步加重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