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01.
1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王某,女,49岁,2005年3月5日病诊,自述近几日总感胸闷、气短、畏寒、乏力,曾在市内某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服西药治疗,心率由原来52次/分提到62次/分,停药后心率又降到60次/分以下,故来请中医治疗。患者面黄无华,脉沉迟无力,舌质淡苔薄白,心电图示:心率5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脉证合参,诊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致,  相似文献   
102.
在临床工作时常有一些损伤、畸形等需要用带蒂皮瓣修复,以往断蒂时间多在3周左右.2005年开始,我们对9例带蒂皮瓣术中应用bFGF,术后早期皮瓣夹压训练提早了断蒂时间,皮瓣全部成活良好.  相似文献   
1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1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9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10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与西医治疗组(39例,单用西医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1.7%,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2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有良好作用,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李红卫  赵岚  吴坤 《卫生研究》2005,34(2):149-151
目的 探讨α- 生育酚琥珀酸酯 (α TOS)诱导人胃癌SGC -790 1细胞凋亡时发挥作用的分子形式。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SGC 790 1细胞中 ,分别加入 5、10和 2 0 μg ml的α- TOS ,以 2 0 μg mlα 生育酚 (α- TOH)和1μl/ ml乙醇为对照培养 4 8小时后采用联咪二苯吲哚 (DAPI)染色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降解片段 ,并用HPLC法检测细胞内和培养液中α TOS和α- TOH含量。结果 细胞经DAPI染色发现 ,10 μg ml和 2 0 μg mlα TOS处理组细胞核染色体浓集 ,伴有细胞核固缩和核碎片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发现 ,上述 2组细胞DNA出现梯形分子条带。在α -TOS处理的细胞内和培养液中HPLC仅检测到α- TOS ,未发现其分解产物α- TOH。结论 α TOS能诱导SGC 790 1细胞凋亡 ,且是以不分解的整体分子形式发挥其诱导凋亡作用 ,与α- TOH的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05.
小儿海绵状血管瘤12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病率3%~8%,草莓状血管瘤一般可自行消退,但海绵状血管瘤的消退比例很小。近5年来,笔者用沙培林(通用名:A群链球菌制剂)和确炎舒松A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120例,各60例,比较两药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5月~2000年8月,经临床体检和B超检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20例。沙培林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1~12岁,平均7岁。血管瘤分布在头、唇、面部,以四肢及躯干部居多。确炎舒松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6~12岁,平均8岁。血管瘤瘤体表面皮肤为青紫色,少部分为正常色,病变多分布于四肢及躯干部,头…  相似文献   
106.
影响食品监测合格率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 影响食品监测合格率的因素及统计计算存在的问题 影响食品监测合格率的客观因素就在于食品本身的卫生质量,其根本原因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卫生的控制程度,是遵守卫生规范的具体体现。但食品监测合格率受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也是绝不容忽视的。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食品监测合格率根本无法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真实情况。1.1 统计计算方法不合理 食品监测合格率为各类食品监测合格率和总的监测合格率。目前在统计总食品监测合格率时,用简单的加法进行计算,即将各类食品的监测数、合格数分别相加,求得百分比。这种计算方法受所监测各类食品的构成比影响较大,即  相似文献   
107.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骨折中最为常见、最易留有后遗症的骨折。对于本病除了没有塌陷、劈裂分离骨折的保守治疗外,大多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对于有严重粉碎塌陷劈裂分离的胫骨平台骨折,采用不植骨的手术治疗,同样能取得满意的疗...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结局与GLA—DRBl*04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检测HLA-DRBl*04等位基因,并比较106例无症状HBV携带者(HBV携带组),9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7例乙肝肝硬化者、102例HBV感染后自然恢复者(对照组)HIA-DRBl*04等位基因频率及HBV不同复制状态下HLA-DRBl*04等位基因频率。结果HBV携带组、慢性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HLA-DRBl*04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94%、26.34%、27.92%和14.22%,P〈0.01);HLA—DRBl*0401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91%、24.49%、22.09%和8.62%,P均〈0.05);HLA-DRBl*0405基因频率较对照组低(3.64%、2.04%、3.49%和15.52%,P〈0.01、0.01、0.05)。各病例组之间HLA—DRBl*04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不同复制状态HLA-DRBl*04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HLA-DRBl*04是决定HBV感染结局的因素之一,但不影响HBV在体内复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1999~2000年江苏省淮北部分地区发生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的病因与流行特点。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1999年共在9个县(区)报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并发急性肾衰病例95例,死亡83例,病死率87.37%。6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1:1.44,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占88.42%。2000年发生38例,死亡34例,病死率89.47%。引起爆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不饮自来水、吃剩饭菜、厨房卫生差、生食瓜果和饭前便后不洗手。从2例重症患者及3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到O157:H7;宿主动物O157:H7携带率为9.62%(170/1767),菌株毒力基因阳性率达99.41%(169/170)。从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菌株与家禽家畜分离的菌株属同一克隆群。结论 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由O157:H7引起的爆发疫情,其发生与宿主动物带菌率高且菌株毒力基因阳性率高有密切关系,引起疫情的具体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主要的感染危险因素与个人卫生、家庭卫生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0.
颈锥病又名颈椎综合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骨质病变,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此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侯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恶心、活动受限、长期不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