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67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的差异表达基因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双通道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筛选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患者6名和同龄健康对照者6名,采血,分离白细胞,提取总RNA,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经Microsoft excel和Microsoft office Access软件筛选,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与健康对照者比较,获得44条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脂代谢、免疫、心血管病变的基因。结论: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免疫和脂代谢紊乱的复杂的过程,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 96例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4 8例和对照组 4 8例。两组均采用保肝、抗肝昏迷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和生理盐水各5 0ml保留灌肠。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3 34% ,对照组 6 2 5 % ;观察组平均清醒时间为 2d ,而对照组 3 5d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在常规保肝、抗肝昏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果糖保留灌肠治疗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究丁苯酞联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帕金森症伴抑郁、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为2016.3~2017.8之间我院收治的118例帕金森症伴抑郁、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银杏叶胶囊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Ⅱ、UPDRSⅢ、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UPDRSⅡ、Ⅲ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时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时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D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治疗8周时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银杏叶胶囊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帕金森症伴抑郁、睡眠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84.
山东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山东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现状。方法通过调查表对全省432所医院829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调查,资料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9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女性为主,占93.4%;年龄主要集中于40~50岁,占50.1%;学历以本科为主,占46.6%;专业以护理为主,占77.6%;从事医院感染工作时间<10年的占78.4%;持有管理岗位证书的占75.9%。结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已初具规模,但总体数量不足,配备专业比例不合理。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血常规、肝肾功能、尿蛋白等方面无显著性改变,治疗组只有1例滴注时出现轻微心悸、胸闷及头痛症状,稀释后注射症状消失。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心力衰竭复发率低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6.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析冠动脉狭窄程度、年龄、性别及不同类型冠心病之间同型半胱氨酸的表达,并与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男性高于女性,冠心病组高于正常组,冠动脉狭窄程度越高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越高。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不仅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可能是促使急性冠脉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具有密切联系,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于冠心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价髋臼内打压植骨在髋臼溶骨关节内陷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007年采用自体骨移植重建髋臼内壁治疗髋臼溶骨关节内陷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23髋,其中男11例,6例为双髋;女6例,均为单髋。年龄24~46岁,平均35.6岁。术前Harris评分15~45分,平均32.3分。将切除股骨头或自体髂骨按缺损情况制成小块,对髋臼深部的溶骨内陷区进行打压植骨,恢复髋臼臼壁的厚度、包容性和臼底的耐压能力,然后进行髋臼安装。结果17例23髋均获随访2~6年(平均4.7年)。术后肢体长度平均增加1.8cm。植骨愈合良好,随访中未见植骨区骨质吸收及假体松动。术后1年和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91.8和87.3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俨〈0.05)。术后1年和最后随访时优良率分别为90.8%和89.2%。结论采用自体骨重建因基础疾病所致的溶骨破坏吸收可增加髋臼的厚度、增强对臼杯的把持能力,对髋关节旋转中心的恢复和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基于高噪声深度图像的树木模型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实世界中的植物模型进行真实准确的重建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激光扫描仪提供的深度图像的树木重建近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扫描距离过远或者扫描精度较低的情况下深度图像带有较大的噪声,这给重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高噪声深度图像的树木自动重建技术,本算法以主曲率分析为基础,首先通过二次曲面拟合计算各个点对应的主曲率方向,之后利用各个点云与周围点云的主曲率相似度将噪声点云去除,利用点云分割技术将属于不同树枝的点云初步分离,最后从分割数据中提取树枝的骨架点以及半径,完成重建。利用本方法 ,我们对一个具有高噪声的深度图像进行了处理,从中提取出了树木的三维模型。本算法能够利用之前算法无法处理的高噪声的深度图像重建树木模型,降低了树木重建算法对输入数据精度的要求,同时减少了手工交互。  相似文献   
89.
以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图形学为核心的虚实融合技术的关键,是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物体同真实场景图像/视频中的物体无缝融合,从而起到对真实世界信息补充和增强的作用。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虚实融合画面的视觉一致性、提供更加逼真、柔和的虚实融合界面,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以寻求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无缝融合为目的,以虚实融合高精度、高速率、高分辨率及视觉一致性等原则,设计了一套新的基于深度图像的高清虚实融合框架,基于该框架分别提出了基于分割树的深度图像快速修复方法、基于图像空间的虚实遮挡方法、基于空间分布的人体姿势识别方法及基于双目视觉的高清图像匹配方法;在保证高分辨率虚实融合显示、高精度姿势识别的同时,采用高速率的虚实遮挡检测技术,实现了视觉一致性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及高清性。  相似文献   
90.
Nitinol alloy occluder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like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However, nitinol alloy contains high levels of nickel, which can lead to toxic effects in the immune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s if released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A new type of single-rivet occluder coated with nano-film has been developed to limit the release of nickel. In total, 23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12) with the new nano-film single-rivet occluders or the control group (n=11) with the traditional occluders. One ca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lost to follow-up. The remaining 22 cases were followed up at 24 h, 7 days, 1 month, 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outine blood tes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creatinine, and troponi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erum nickel concentration in both two groups increased at 24 h after the procedure, peaked at 1 month, and returned to preoperative levels at 6 months. Serum nickel leve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4 h, 7 days,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the procedure.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nano-film coating effectively prevented nickel release from the new occluders, and therefore has a preferable safety prof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