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0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感染小鼠,在感染第58、59、60天每日以2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灌胃治疗小鼠,治后35d剖杀小鼠取肝脏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作病理学观察;以图像分析仪定量测定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结果 敏感株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及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治疗组则由少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大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未治疗组肉芽肿的面积明显大于治疗组,两者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但抗性株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虫卵肉芽肿均由大量炎性浸润细胞和少量间质成纤维细胞组成,两组虫卵肉芽肿的面积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鼠体内吡喹酮的治疗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影响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在肝组织中,敏感株虫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高于抗性株。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索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的遗传性状和传播规律。方法 以 W1特异性序列为引物 ,采用直接 PCR技术鉴别出单性克隆尾蚴的性别 ;用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单性尾蚴感染远交系 CD1 鼠 ,进行血吸虫抗性株与敏感株的杂交实验 ;采用体外虫卵、毛蚴和尾蚴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法 ,评价 F1 和 F2 代虫体吡喹酮抗性水平。结果 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杂交 F1 和 F2代均表现出抗性株特征。结论 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性状可能系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63.
目的测定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主要流行区现场分离株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对吡喹酮的敏感性,为建立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性检测技术提供基础。方法分别从中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云南6省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虫卵,建立日本血吸虫现场分离虫株;采用实验室已有的3株曼氏血吸虫株为对照。将各虫株虫卵分别孵育于5×10-6、10-6、5×10-7、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移至清水孵化,观察虫卵的孵化率。将各虫株毛蚴分别暴露于5×10-6、   10-6、5×10-7、10-7mol/L吡喹酮溶液中,0、1、5 min后观察比较毛蚴的运动及形态学变化。将各虫株尾蚴分别暴露于 10-5、6×10-7,4×10-7、10-7 moI/L吡喹酮溶液中,0、20、40、60、80、100 min后,解剖镜下观察尾蚴的泳动、收缩和断尾率的变化。并将结果与曼氏血吸虫株进行比较。结果 经10-6,5×10-7、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24 h后,日本血吸虫虫卵的孵化率分别为0. 52%、11. 90%和49.15%,曼氏血吸虫分别为4.17%、31. 37%和92. 53%。当暴露于10-6 mol/L 吡喹酮1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100.00%,曼氏血吸虫为55. 73%;当分别暴露于5×10-7、10-7mol/L吡喹酮5 min后,日本血吸虫毛蚴的变形率为96. 82%和21. 80%,曼氏血吸虫毛蚴为21. 80%和0。当暴露于10-5 mol/L吡喹酮中4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6. 75%,曼氏血吸虫为28. 30%;暴露于4×10-7mol/L吡喹酮中10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95. 82%,曼氏血吸虫为11. 40%;当暴露于l0-7mol/L吡喹酮中80 min,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断尾率为29. 65%,曼氏血吸虫尾蚴为0。结论 日本血吸虫各现场分离株间在虫卵、毛蚴和尾蚴阶段财吡喹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曼氏血吸虫。研究提示,将毛蚴移人5×l0-7mol/L吡喹酮溶液中1 min,镜下观察其变形率,可作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的观察指标,可用于现场判断病人化疗失败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吡喹酮不敏感株产生所引起。将尾蚴移入 4×10-7 mol/L吡喹酮溶液中80~100 min,镜下观察其断尾率,可用于螺体内虫株吡喹酮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体外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与抗性株成虫阶段对吡喹酮的反应性。方法 将各虫株成熟成虫分别培养于含吡喹酮分别为 3.2× 10 - 4、8× 10 - 4、1.6× 10 - 3m ol/ L的 MEM培养液中 ,37℃孵育 15、30、4 5、6 0、75 min后 ,分别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的存活状况并计算存活率。结果 当孵育于含吡喹酮 3.2× 10 - 4m ol/ L的 MEM中 75 m in,敏感株与抗性株雌虫均能存活 ;但敏感株与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仅为 11.5 % - 16 .0 %和 32 .7% - 36 .5 %。孵育于含吡喹酮 8× 10 - 4m ol/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存活率为 4 8.3% - 5 0 .0 %和 5 7.9% - 6 3.6 %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2 2 .4 % - 2 5 .9%和 38.5 % - 4 8.3% ;75 min后 ,抗性株雄虫的存活率为 13.3%- 17.3% ,敏感株雄虫的存活率则为 0。孵育于含吡喹酮 1.6× 10 - 3m ol/ L 的 MEM中 15 min,抗性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为 11.1% - 19.6 %和 2 7.5 % - 2 9.9% ;敏感株雄虫与雌虫的存活率均为 0。结论 将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孵育于含一定浓度吡喹酮的 MEM中不同时间后 ,抗性株的存活率高于敏感株 ;雌虫的存活率高于雄虫  相似文献   
65.
目的:测定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血浆杭凝血酶-Ⅲ(AT-Ⅲ)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8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和7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AT-Ⅲ水平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血浆中的抗凝血-Ⅲ水平降低,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老年皮肌炎(DM)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与肿瘤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寻求肿瘤早期诊断指标。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8例老年DM患者血清ACA,并对ACA阳性的1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 38例DM患者中ACA检出率为44.74%,ACA阳性患者肿瘤发生率为88.24%,ACA阴性患者肿瘤发生率为9.52%,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CA在老年DM并发肿瘤的患者中检出率高,ACA与肿瘤发生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以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院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使导诊护士尽快地适应上述要求,对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门诊是一所医院对外服务的第一窗口,服务的好坏对医院的社会影响至关重要。导诊护士位于门诊的第一线,做好导诊工作有利于患者满意顺利、及时、准确就诊,也是医院服务质量提高的一种体现。导诊护士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具有对病人心理状态分析的能力,具有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6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并导致多发性溶骨性损害的一种最常见的浆细胞病.二者合并发生在临床上少见,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报道的多为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病史较长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1~4].我院于1997~1998年收治了2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9.
70.
1概念和原因   缺血性肾脏疾病是指肾动脉重度狭窄(超过70%-75%管腔)或阻塞,肾脏严重缺血而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损害的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狭窄是引起慢性缺血性肾病(chronicischemicrenaldisease,CIRD)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