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8篇
  2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外同定架在骨盆骨折抢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41例重症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根据骨盆骨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是否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选择性应用骨盆外固定架治疗结果采用简易骨盆外固定架治疗后,8例及时行动脉造影选择性髂内动脉栓塞,13例择期行骨盆内固定,2例患儿行单纯外固定架治疗。1例死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其余平均随访18个月,2例出现腰骶痛,余无异常。结论 骨盆外固定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技术,可以在X线透视下迅速固定复位后的骨盆环移位。根据骨盆损伤类型和临床需要,骨盆外固定架可以川作抢救复苏时的临时固定装置、骨盆骨折的确切治疗方法或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72.
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骨盆容量变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稳定的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程度与骨盆容量变化之间的关系,预测骨盆出血量.[方法]防腐尸体骨盆8具;去除盆腔脏器,保留盆壁筋膜;骨刀凿断耻骨联合,切断双侧骶棘,骶结节韧带和骶髂前韧带,制成开放性骨盆骨折,使耻骨联合分离至1、3、5、7 cm时,用螺旋CT扫描,用标准CAD测量软件计算盆腔容量.[结果]在开放性骨盆骨折中随着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加大,骨盆腔容量逐渐增大.耻骨联合完整时,盆腔容量平均值为(915±121)ml,耻骨联合分离1、3、5、7 cm时,盆腔容量平均值分别为(969±114)、(1074±112)、(1 247±120)、(1 406±103)ml.其相关性r=0.77,P<0.01,其回归方程为骨盆容量(ml)=918+50*耻骨联合分离距离(cm).[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时,随着耻骨联合的分离程度增加,骨盆容量明显增加,根据耻骨联合分离距离可预测骨盆内出血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3.
腰椎扳法是推拿常用手法之一,临床运用广泛,可以多种形式参与疾病的治疗过程,对腰部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但在腰椎扳法的临床运用中,不同推拿医师的临床操作并不相同,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扳法意外的报道。因而,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腰椎扳法适应证的研究,以规范其临床操作,尽可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升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4.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髋臼横断骨折六种常用的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半骨盆标本60个,模拟髋臼横断骨折。将标本随机分为六组,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A.前柱单钢板;B.后柱单钢板;C.后柱双钢板;D.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E.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F.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拉力螺钉。本实验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将传动杆与股骨颈截面牢固连接,将股骨头放入髋臼进行垂直加载,记录下内固定失败时各标本的相应负载,采用Stata4.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Scheffe法检验。结果对于髋臼横断骨折,A组、B组、C组、D组、E组及F组能承担的最大负载分别为:(520.02±68.46)N,(308.04±79.32)N,(837.99±109.68)N,(1024.93±108.77)N,(1022.40±127.67)N及(1121.19±127.17)N,经Scheffe法两两比较,在采用单柱内固定的A、B、C三组数据中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A组>B组(P<0.05),在采用双柱内固定的D、E、F三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双柱内固定的D、E、F三组数据均大于采用单柱内固定的A、B、C三组。结论双柱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单柱内固定。在行单柱内固定方法中:后柱双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前柱单钢板内固定,前柱单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后柱单钢板内固定。在双柱内固定的方法中无统计学区别。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比较儿童肘内翻矫形手术不同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临床25例肘内翻儿童,肘内翻截骨后应用"L"形解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骨愈合、肘部提携角改善、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诊1~2年,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的时间为5~8周,平均6.4周.未发生骨不连,肘部提携角未发生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良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后"L"形钢板内固定稳定,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比常规克氏针、普通钢板或钢丝固定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近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4例,均行冠脉支架介入术治疗,评价治疗患者血脂、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手术疗效及近远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依据年龄、靶病变数、靶病变血管、病变支数作为因素评价预后。结果治疗后患者TC、TG、LDL-C等指标降低,HDL-C、EF、E/A等指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3.83%高于术后1个月4.2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高(≥75岁)、复杂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因素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35.00%、15.39%、23.91%高于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冠脉支架介入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少,促使血脂及心功能改善,但患者可能受到年龄、靶病变数等影响预后,仍需加强监护,必要时辅助综合治疗改善长期预后,研究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7.
78.
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推广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进一步论证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研究其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采用三级推广模式,选取颈型颈椎病患者270例(三甲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90例),均随机分入三步推拿组、牵引治疗组和传统推拿组,观察比较3家医院间的临床疗效差异,同时选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目测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观察指标对疗效进行量化评定。[结果]3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三步推拿组90.00%、牵引治疗组73.33%和传统推拿组86.6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步推拿法在3家医院应用,其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步推拿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等同于传统推拿手法,且明显优于单一的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79.
李亚洲  顾非 《新中医》2021,53(5):150-154
目的:观察不同间隔时间推拿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三步推拿法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干预的最优间隔时间。方法:采用2×2析因设计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设计方案为治疗间隔时间因素(隔1天治疗1次、隔3天治疗1次)×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因素(使用、不使用),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隔1天有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1天无扳组(隔1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隔3天有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和隔3天无扳组(隔3天推拿治疗+不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每组15例。比较4组临床疗效,观察4组治疗前后软组织张力的变化,分析两因素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结果:总有效率隔1天有扳组为93.3%,隔1天无扳组为86.7%,隔3天有扳组为86.7%,隔3天无扳组为80.0%,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软组织张力均较治疗前增大(P<0.01)。4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隔1天有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其余3组(P<0.01);隔3天无扳组软组织张力治疗前后差值低于其余3组(P<0.01)。治疗间隔因素的主效应及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两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在颈型颈椎病治疗中,推拿间隔时间及是否使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均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隔1天推拿治疗配合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在改善软组织张力方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黏连及炎症状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镜手术)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 d的血清黏连及炎性状态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3及5 d的血清黏连及炎性状态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对黏连性肠梗阻患者黏连及炎症状态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