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CYP3A4*1G基因多态性对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药效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全髋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CYP3A4*1G基因多态性,根据基因型将患者分成野生型纯合子(AA)组69例、突变型杂合子(GA)组39例和突变型纯合子(GG)组8例。记录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后6、12、24、48 h静息状态下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48 h的舒芬太尼总用量、PCIA次数。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的VAS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07、0.192、0.757、0.256,P均>0.05)。而达到相同镇痛效果的GG组患者术后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89.8 ± 0.8)、(95.8 ± 0.5)、(96.0 ± 0.4)μg,F=25.113,P<0.001]及PCIA次数[(10.9 ± 2.0)、(17.4 ± 4.5)、(18.3 ± 3.7)次,F=35.227,P<0.001]均显著少于AA组和GA组患者。而GA组和AA组术后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及PCIA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结合患者基因型调整舒芬太尼药量可减少老年患者药物使用量。  相似文献   
12.
李小亚  周小小  朱贤平  滕晓 《浙江医学》2016,38(9):639-642,666
目的明确影响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PM)后第1年膝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行APM且完成术后1年随访的82例患者使用术后1年随访时的术后疼痛明显缓解(SPR)时间、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作为标准来评价所有变量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对患者的术前变量及术中关节镜检查结果与APM后的临床预后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手术满意率为79.0%(65例),术后SPR时间平均为(3.3±1.8)个月。术中关节镜检查发现内侧半月板撕裂、退变性半月板撕裂及II度软骨损伤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多。术后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术后VAS评分低于术前(P<0.01)。术后SPR时间与术前Tegner评分、性别、半月板撕裂部位及软骨损伤分级相关(均P<0.05),而术后Lysholm评分则与术前Tegner评分、性别、半月板撕裂部位及半月板撕裂类型相关(均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长的术后SPR时间与女性和外侧半月板撕裂相关(均P<0.05),而术后较低的Lysholm评分则与女性和术前较低的Tegner评分相关(均P<0.05)。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可明显改善术后第1年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术后膝关节功能较差及康复期延长与女性、外侧半月板撕裂和较差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胫骨髁问隆突前部是前交叉韧带(ACL)的胫骨附着点,在ACL的强力牵拉下可导致撕脱骨折,形成膝关节前向不稳定,并可引起股骨髁问窝撞击征。既往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经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这不可避免造成关节的较大创伤并可引起关节疼痛、僵硬及活动受限。在关节镜下进行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治疗,创伤小、骨折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是目前该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1999年10月-2004年6月经关节镜治疗胫骨髁问隆突撕脱骨折23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总结技术要点。方法对39例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及后外侧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3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7—41月,平均(14.22&#177;7.41)月。椎体前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48.42&#177;5.38)%恢复到术后平均(92.23&#177;2.49)%;椎体后缘高度与原高度比由术前平均(74.31&#177;3.56)%恢复到术后平均(97.76&#177;1.06)%;Cobb角由术前平均(19.47&#177;3.94)。矫正到术后平均(3.96&#177;1.87)&#176;.手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8.62、39.40、22.24,P均〈0.05)。神经功能根据Frankel分级评定,术后较术前有0~3级的恢复。其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植骨全部融合,术后39例CT复查显示椎管矢状径得到有效扩大.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后路椎管侧前方潜行减压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爆裂型、骨折片侵及椎管容积〉50%的胸腰椎骨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