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病例48例,其中马尾神经损伤3例,神经根损伤45例。神经损伤的原因:1操作损伤;2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3植骨块卡压;4椎管血肿压迫;5其他原因。1例血肿压迫所致的马尾神经损伤病例进行了椎管探查和血肿清除术,另2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由于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15例病例予非手术治疗,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30例患者均进行了螺钉调整术。结果失访5例,余43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1.2个月。获得随访的3例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5例因术中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2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6例,未恢复4例;30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3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0例,大部分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1例。再次手术病例除1例出现切口深部急性感染外,其余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除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还有手术操作、螺钉位置不正确和植骨块卡压等因素。神经损伤只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病例神经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于神经损伤的预防,要求术者对病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操作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65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MeyerdingⅠ度滑脱)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L_(3,4)5例,L_(4,5)101例,L_5S_117例。均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分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切口长度;记录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3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23.70±4.52)个月。3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有明显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其中丢失程度单枚普通融合器组香蕉型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42例,其中单枚普通融合器组26例,双枚普通融合器组5例,香蕉型融合器组11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情况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融合率83%(35/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5%(41/43),香蕉型融合器组为90%(4/39),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的椎间融合率优于单枚普通融合器组。未观察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的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痛和腰椎功能均获得较好的改善;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发生率10%(4/42),双枚普通融合器组为9%(4/43),香蕉融合器组为10%(4/3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分别采用单枚普通融合器、双枚普通融合器或香蕉型融合器进行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虽然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并不能增加固定节段的轴向强度,但通过增加接触面积,促进了植骨融合的速度和质量,减少了融合器的沉降和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因此,通过一侧植入2枚椎间融合器,对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固定方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且没有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OLIF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和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腰椎X线、CT和MR检查,评价术后影像学改善程度;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6~110(77±23)min。术中出血量30~180(63±35)ml。术后住院时间3~7(4.5±2.1)d。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7/35):3例融合器沉降,二期联合后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1例对侧屈髋疼痛,1例术侧交感链损伤症状,4例随访过程中症状均缓解或消失。结论OLIF作为一种脊柱外科新技术,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4.
随着腰椎解剖的深入,脊柱生物力学和医学影像的发展,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技术(translaminar facet screw fixation,TLFSF)已大量地应用于下腰椎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成为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以外又一重要技术,现从应用解剖、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置钉技术的演变、优缺点及手术适应症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5.
IOrthopaedicsDepartment,ZhejiangProvincialCorpsHospital,ChinesePeople sArmedPoliceForces ,Jiaxing3140 0 0 ,China (ZengZY ,JinCY ,LuJR ,WangBandXuAB)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 ,Shanhai2 0 0 2 37,China (LiuCS)nrecentyearsthepediclescrewsystemhasbeenwidelyu…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8-12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出现融合器后移的23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无明显症状以及出现轻微腰痛或伴有轻微下肢症状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明显下肢刺激症状或伴有小便功能障碍采用早期手术治疗。结果23例均完成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3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17例非手术治疗者经融合器未再移位,椎间融合良好。7例手术治疗者中2例术后仍存在腿部疼痛,早期服用止痛药物控制,1例小便功能障碍,术后逐渐能自控,末次随访时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对于术后融合器后移,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术中操作应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8.
胸腰段脊柱骨折不同固定方式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8年12月分别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 ~ 6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T1213例,L127例,L2 16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8例,D级17例,E级24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跨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12 ~48个月,平均25.8个月.跨伤椎固定组1例于术后1.5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跨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跨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是胸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腰髂固定联合骶管减压治疗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髂骨螺钉固定联合骶管神经孔减压治疗8例不稳定型骶骨U型骨折患者。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8~18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Gibbons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前2.8~3.8分,术后1.3~2.47分。结论腰髂固定手术相对简单安全,同时可以减压骶管和骶前孔,重建骨盆稳定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治疗不稳定骶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扩张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月6日至2018年12月14日收治的2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93例,年龄58~91(69.70±7.03)岁。所有患者采用PKP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24例)和未再骨折组(204例)。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椎体数目、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纳入单因素研究,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再以PKP术后椎体再骨折时间为随访终止时间、以术后发生再骨折为终点事件,以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为变量因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8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3.6(28.8±15.6)个月,再骨折发生率为10.5%(24/228)。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椎体数目、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椎体数目、合并侧弯可能为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时间的平均值42.1个月,P值为0.00,平均值95%置信区间为34.4-49.7个月,表明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与再骨折发生有关。结论:合并脊柱侧弯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是术后发生再骨折可能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