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2月采用改良S-P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3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男3例,女29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均为单侧手术,左侧19例,右侧13例,均无既往手术史。髋关节骨关节炎分期:T?nnis 0期23例,I期9例。1例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4~82个月,平均38个月的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69.80±6.7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9.37±3.93)分,两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LCE角[(9.50±3.66)°vs(32.51±3.13)°]和ACE角[(5.70±4.80)°vs(31.51±3.68)°]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髋臼顶倾斜角[(15.30±2.91)°vs(5.69±2.34)°]和股骨头超出指数[(28.50±3.87)%vs(10.20±5.10)%]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1例由术前T?nnis I期改善为0期,其余分期无明显变化。术后仍有1例Shenton线不连续。[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确操作,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单枚椎板、小关节螺钉固定同时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椎间盘退变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1年10月,采用单枚螺钉经棘突基底、椎板、小关节间固定的同时加棘突间钢丝捆扎并环形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患者48例。结果:42例得到平均27个月(13~40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椎板或小关节骨折、螺钉或钢丝断裂等并发症。随访病例除1例不能确定外,其余41例分别于4~7个月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7.6%。按海涌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本组优2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此术式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操作容易,安全性高,费用低,融合率高等优点,且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所致慢性下腰痛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4.
无论是跨伤椎的4钉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钉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下腰椎骨折的损伤特点,探讨改良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系统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下腰椎骨折病例资料89例,按AO分型:A3.1型22例,A3.2型22例,A3.3型31例,B2.3型6例,C1.3型8例。用改良TLICS系统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对比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结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以及内固定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病例切口无感染。随访12~60个月,平均29.2个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在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及椎管占位恢复方面,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植骨融合良好,脊髓神经功能有Ⅰ~Ⅱ级的恢复。结论由于下腰椎具有完全不同的损伤特点,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改良TLICS系统是指导下腰椎骨折治疗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进行椎体成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F系统固定并自固化磷酸钙(Autosolidification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CPC)人工骨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后2年以上(随访30~72个月,平均37.5个月)随访的21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对比其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脊柱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及椎管骨块占位的变化、椎弓根螺钉系统是否存在弯曲、松动或断裂现象。结果 21例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出现断棒3例,断钉1例,脊柱矫正度和伤椎椎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脊柱Cobb角、椎管占位和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基础上仅仅进行椎体成形术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内固定失效率及避免脊柱矫正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2009年3月3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0.5岁),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植骨融合率进行观察分析,并评价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手术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110±16.8) min,术中出血量为(206±40.1) mL.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26.7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8.1±0.9)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2±0.5)分,术后平均改善率为88.4%,其中优级改善率(75%~100%)31例(93.9%),良级改善率(50%~74%)1例(3.0%),可级改善率为(25%~49%)1例(3.0%).优良率为96.9%.VAS评分术前为(7.9±0.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9±0.5)分,下降了75.9%.所有患者随访期间X线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等,椎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正中旁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8.
99.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神经损伤的病例48例,其中马尾神经损伤3例,神经根损伤45例。神经损伤的原因:1操作损伤;2螺钉位置不正确损伤;3植骨块卡压;4椎管血肿压迫;5其他原因。1例血肿压迫所致的马尾神经损伤病例进行了椎管探查和血肿清除术,另2例马尾神经损伤患者予非手术治疗;由于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15例病例予非手术治疗,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30例患者均进行了螺钉调整术。结果失访5例,余43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1.2个月。获得随访的3例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5例因术中操作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2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6例,未恢复4例;30例因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神经根损伤的病例,其中3例失访,其余神经功能完全恢复20例,大部分恢复5例,部分恢复1例,未恢复1例。再次手术病例除1例出现切口深部急性感染外,其余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后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除了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还有手术操作、螺钉位置不正确和植骨块卡压等因素。神经损伤只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病例神经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于神经损伤的预防,要求术者对病情全面掌握,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中操作严谨、细致,并借助影像系统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