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我们对经临床确诊为肺炎的400余例病人的546份痰标本行普通细菌培养(标本留取、处理、鉴定严格按实验室要求进行),其分离出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477株,阳性分离率为87.0%。分析477株细菌的菌种分布,对住院病人细菌性肺炎的主要感染类型有新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研究正常成年人左心室涡流变化特点.方法 在VFM模式下采集30例健康志愿者心尖五腔切面彩色多普勒动态图像,应用配备VFM分析软件的DAS-RSI工作站脱机分析,观察心动周期各个时相左室腔内涡流形态、分布演变规律,通过测量涡流峰值流量、半流量面积、半流量直径及强度等参数,分析涡流变化特点.结果 左室腔内涡流在心动周期各个时相呈现规律性变化,等容舒张期左室腔内涡流不明显,舒张期早期在流入道两侧出现局部小涡流,舒张晚期涡流占据大部分左室腔;等容收缩期整体涡流持续存在,强度进一步增加;收缩期整体涡流消失,在主动脉瓣口出现高强度涡流,涡流强度达到最大值.结论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反映正常人左室腔内涡流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3.
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倪丽丽  戴莹  窦志华  王兆龙  周云中 《中草药》2020,51(11):2954-2966
目的研究茵陈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方法制备15批茵陈标准汤剂,HPLC法建立标准汤剂及其原料饮片指纹图谱,建立对照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对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共有峰传递数及峰面积比值变化、指标成分转移率、出膏率对标准汤剂进行量值传递规律分析。结果茵陈饮片和标准汤剂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分别标定共有峰16个和15个,共有峰个数传递率93.75%,采用对照品比对确认了共有峰中的1-咖啡酰奎宁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隐绿原酸、对羟基苯乙酮、1,3-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3,4-二咖啡酰奎宁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和4,5-二咖啡酰奎宁酸13个成分,在茵陈中首次检测到了咖啡酰奎宁酸葡萄糖苷和黄酮二糖碳苷芹菜素-6,8-C-二葡萄糖苷,标准汤剂和饮片共有峰面积比值与成分转移率呈现较好的正向直线关系,新绿原酸、隐绿原酸、1,3-二咖啡酰奎宁酸、3,4-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超过100%,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平均转移率分别只有47.59%和22.33%,提示标准汤剂制备过程中有机酸类成分可能发生了相互转化,绿原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隐绿原酸和新绿原酸,3,5-二咖啡酰奎宁酸可能部分转化成了1,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3,4-二咖啡酰奎宁酸,芦丁、金丝桃苷平均转移率分别为31.36%、28.36%,其余成分平均转移率在50%~70%,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为19.76%。结论研究揭示的茵陈标准汤剂量值传递规律为茵陈配方颗粒及含茵陈经典名方物质基准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骨质疏松症(osteoprosis,OP)是由于全身性骨量及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发生改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多病因性骨病。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日趋增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评价肝癌经皮射频消融阻断肿瘤血供的效果以及对指导RFA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根据CEUS及彩超确认荷瘤血管,首先消融荷瘤血管入口区域. B组按常规计算方案及定位模式治疗.结果 PAA后即刻CEUS显示79.5%(31灶)瘤内灌注缺失范围超过70%,彩超显示35支(83.3%)原荷瘤血管被阻断;3灶3支(7.1%)原血管血流信号明显减少.A组1个月肿瘤灭活率为92.3%、B组为86.1%.结论 重视CEUS指导PAA下RFA治疗,可减少消融灶数目,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
本文报导血清HBsAg阳性,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包埋的9例尸检肝组织及4例活检肝组织,用免疫荧光、辣根过氧化物酶及地依红染色法检查HBsAg的比较。辣根过氧化物酶及地依红染色13例皆阳性,免疫荧光染色12例阳性1例阴性。5例正常肝组织皆为阴性。结果表明,地依红染色,HBsAg的定位及形态与特异的免疫染色法所显示的相同,HBsAg均显示在肝细胞浆内。而地依红染色方法简便,可适用大规模研究。在研究乙型肝炎中应用保存数年的石腊切片检查HBsAg,以及进行乙肝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经直肠超声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直肠癌术前行TRUS.记录超声检出的淋巴结数目及大小.对手术切除标本再行术后超声检查,研究痛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结果:病理检查其检出肠周淋巴结698个,与病理结果比较,术前TRUS对肠周淋巴结总检出率为22.5%.其中最大径(L)〈5mm的淋巴结检出率为12.6%,5mm≤L〈10mm为42.4%,L≥10mm为67.9%。当肿瘤位于直肠上段或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时.TRUS对肠周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2.1%、10.3%。病理结果显示,L〈5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2%,5~10mm达30.7%,≥10mm达64.3%。结论:TRUS检出的肠周淋巴结数目明显少于病理检查.淋巴结太小、肠腔狭窄,肿瘤位于直肠上段、声像图不典型为影响淋巴结检出率的主要因素.TRUS漏检淋巴结降低了TRUS对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2006,41(4):32-3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99.
射频消融治疗方案对肝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研究建立超声引导对射频消融治疗直径 >3 .5cm肝肿瘤的方案 ,评价对大肿瘤的消融灭活效果。方法 根据治疗范围至少达肿瘤周边 0 .5~ 1.0cm的原则 ,采用 5 .0cm消融灶设计不同大小肿瘤重叠消融的方案。按照数学模型计算建立的治疗方案包括覆盖肿瘤所需的最少消融灶数目、定位模式及实施程序。设立易于把握的实际布针方法。临床应用对象为根据计算方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1例及肝转移癌患者 42例 ,计 113例 12 4个肿瘤 ,大小为 3 .6~ 7.0cm ,平均 ( 4 .75± 0 .92 )cm。结果12 4个肿瘤共穿刺消融 5 5 4个球灶。治疗后 1个月CT检查显示肿瘤完全灭活率达 87.9% ( 10 9/12 4灶 ) ;随访 3~ 2 7个月 ,局部复发率为 2 4.2 % ( 3 0 /12 4灶 ) ,预测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 17.3个月。 2 5例因肿瘤复发共进行了 3 8次再次治疗 ,其中 17例再治疗 1次 ,8例再次治疗 2~ 3次。并发症 7例 ( 6.2 % ) ,仅 1例复发癌再治疗 1周后肠穿孔需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治疗较大肝肿瘤提供了依据 ,并可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治疗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显著提高肝大肿瘤消融灭活率 ,减少复发 ,证实是一项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到达时间参数成像鉴别诊断胆囊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5例胆囊癌和22例胆囊良性病变胆囊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根据到达时间参数成像评估灌注动脉模式,评价到达时间参数,包括病灶到达时间、同深度肝组织到达时间、病灶与同深度肝组织的到达时间差(△T)。结果 胆囊良恶性病变间灌注动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病变动脉模式多呈分支型和不规则型,良性病变多呈散在点状型和单支型,而病灶到达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之间△T[造影剂到达胆囊与到达同深度肝组织的时间差,分别为(-0.21±1.37)s和(-2.69±1.3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取△T截断值为-1.05 s,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1.80%、92.00%、85.20%、90.00%和87.20%。结论 超声造影到达时间参数成像有助于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