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0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229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7篇
  1篇
中国医学   140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观察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d。治疗14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完全缓解的时间。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沉、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血沉、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肿胀缓解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疼痛、肿胀缓解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34/40),对照组为65.0%(26/4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3/40),2组之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穴位贴敷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风寒湿痹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和肿胀的症状,改善患者血沉、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影响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D生活质量量表(QOL-AD)及AD相关症状量表(ROSA),对103例中重度A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由配偶或子女看护的AD患者QOL-AD总分显著高于由他人看护的患者(P0.05)。QOL-AD总分与ROSA总分及各因子均相关(r=0.284~0.770)。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中重度A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看护者负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t=6.436,P=0.000,t=2.801,P=0.006,t=-3.265,P=0.002)。结论:症状严重程度和看护质量对AD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与看护质量存在交互作用,亲属看护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评价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Pubmed、CBM、WanFang Data和CNKI(至2013年8月)中有关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相关性的临床试验,并手工检索相关研究及其参考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纳入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指标,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考察葛根素注射液与发热的相关性。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组整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提示发热为葛根素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天保康葛根素注射液未见发热反应;普润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90%,为偶见不良反应;其他产家的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5.13%,为常见不良反应。葛根素注射液的发热反应发生率从2005年之前的4.04%降至2005年之后的0.32%。结论发热为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除药物本身因素外,该不良反应与葛根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分析了异地医疗服务模式的概念和服务的主要内容,对异地医疗服务模式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了异地医疗服务中的主要问题,为促进异地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市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136例合并VAP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所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变化。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68株,革兰阴性菌、真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1.96%、32.34%和5.70%;居前3位的病原菌前3年与后3年有明显变化;革兰阴性菌2008年以后多药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米诺环素的耐药率<50.00%,其余均>50.00%;革兰阳性菌耐药性无显著变化;真菌普遍敏感。结论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多药耐药性,2008年以后明显增加,临床应对VAP进行规范性、连续性耐药性监测,并依据病原学及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临床表现及其在MR影像表现上的特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OPCA患者(OPCA组)的临床及MR表现.另选择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21 ~ 30岁组、31 ~ 40岁组,41~50岁组,51 ~ 60岁组,61 ~ 70岁组,每组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桥脑测量.结果 8例OPCA患者均为散发病例,临床以小脑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锥体外系症状多见.头颅MR表现为小脑和脑干萎缩,特征性表现为“十字征”.OPCA组患者桥脑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0.63±2.16)和(16.74±4.37) mm,与对照组[(27.14±1.73)和(22.28±1.49)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在21 ~30岁组和31~ 40岁组桥脑上下径及前后径数值最大,随着年龄增大数值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是诊断OPCA的首选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提高OPCA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亚型的流行规律。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筛检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苏州地区42 208份来自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标本的RSV病毒抗原;随机抽取不同年份RSV流行季节的RSV阳性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鉴定亚型。结果 RSV流行呈季节性,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峰期,而当年5至9月为RSV检出低谷期;从2006年至2012年,不同年份间高峰期的RSV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9,P0.01)。在398份不同年份高峰期的RSV抗原阳性标本中,检出A亚型319份(80.15%),B亚型63份(15.83%),未检出16份(4.02%),不同年份高峰期之间RSV亚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数年份RSV流行以A亚型为主,在高峰期RSV检出率最低的2008—2009年A、B亚型同时流行,随后的2009—2010年以B亚型为主。结论苏州地区2006年至2012年,前四个流行季RSV检出率呈现周期性隔年增高趋势,之后两个流行季RSV感染呈持续高发趋势,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RSV以A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39.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X连锁隐性遗传引起的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男性新生儿的发生率为1/3500.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为特征,通常在12岁左右不能行走,20岁左右死于呼吸或心脏衰竭.目前认为DMD是由于基因突变致dystrophin(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障碍引起的.Dystrophin基因是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定位于Xp21,全长约2.5 Mb,编码79个外显子,具有突变频率高且突变形式多样的特点[1].通常使用的方法实施高效、准确及快速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40.
2011年7月16-21日阿尔茨海默协会国际会议( Alzheimer's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lzheimer's Disease,AAIC)在法国巴黎凡尔赛门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全球超过5000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包括15场大会报告、27场专题研讨、29场口头发言及1800余篇壁报交流,法国总统萨科齐亲自到会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