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正常人及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患者的脑干及其周围间隙,探讨MRI在诊断OPC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正中矢状面T1加权像直接测量正常成人100例(对照组)和OPCA患者25例(OPCA组)的桥脑、延髓、桥前池和延髓前池。结果OPCA组的桥脑和延髓的绝对值明显小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的进展,桥脑和桥前池的比值及延髓和延髓前池的比值逐渐减小。结论MRI测量对诊断OPCA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MRI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拟诊OPCA并经MRI证实的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0.35T MRI进行检查,使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矢状位和T1WI、T2WI、FLAIR序列轴位. 结果 11例患者可见延髓萎缩,表现为延髓上部变细,延髓腹侧橄榄突起变平或消失,延髓桥脑腹侧沟变浅,其夹角增大甚至呈直线.12例均可见桥脑体积明显缩小,以基底部最为显著,桥脑腹侧前突明显变扁.小脑中脚萎缩变细,在横断面上,桥脑、小脑中脚、小脑欠连续,出现小脑中脚分离征象.全小脑体积萎缩3例,小脑半球萎缩5例,小脑沟和脑裂增宽加深,严重者呈梳状. 结论 成年人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椎体外系症状,应早期进行MRI检查,以除外OPCA.  相似文献   

3.
吴迎春  王俊梅  王哲 《现代保健》2011,(26):132-133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多系统萎缩(MSA)的3种不同临床亚型之一,又称为MSA—P型,以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其临床表现复杂,很难作出早期诊断,尤其是症状不典型时,误诊率极高,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应引起临床各学科的广泛重视。本文报告1例OPCA患者资料,并对OP—CA进行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正常人及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患者的脑干及其周围间隙,探讨MRI在诊断OPC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正中矢状面T1加权像直接测量正常成人100例(对照组)和OPCA患者25例(OPCA组)的桥脑、延髓、桥前池和延髓前池。结果OPCA组的桥脑和延髓的绝对值明显小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的进展,桥脑和桥前池的比值及延髓和延髓前池的比值逐渐减小。结论MRI测量对诊断OPCA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系统萎缩的临床及发病特点。方法分析15例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包括橄榄桥脑小脑变性(OPCA)8例,纹状体黑质变性(SND)2例和Shy—Drager-综合征5例,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三种疾病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程序有所不同,而它们实际上是同一病理过程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结论随着影像学发展及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的快速改进,对该病的认识、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PPP)联合软腭前移术(PA)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术后上气道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86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分别行单纯H-UPPP(对照组,39例)或H-UPPP联合PA(观察组,47例)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上气道结构指标CT测量值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为80.9%(38/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4%(2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AHI降低值分别为(40.5±14.6)次/h和(16.7±12.0)次/h,硬腭长度减小值分别为(5.5±3.2)mm和(1.6±0.2)mm,硬腭前后径增加值分别为(3.6±2.3)mm和(-1.6±3.4)mm,腭咽前后径增加值分别为(1.6±1.2) mm和(-1.2±1.8)mm,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舌咽区气道最小左右径增加值为(13.2±3.1)mm,显著大于观察组的(4.9±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PPP联合PA较单纯行H-UPPP对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对AHI的降低作用更明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更有效扩大腭咽区气道的前后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橄榄桥小脑萎缩 (OPCA)是多系统变性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诊断根据临床特点、脑CT、MRI可以确定。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OPCA与脑MRI检查阳性结果无明显的正相关性 ,而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此报告 ,并探讨其间的相互关系。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 30例为我院 1 998年初到 2 0 0 3年 1月神经科及综合科住院病人 ,全部病例均行脑MRI检查 ,临床均符合OPCA的诊断标准 ,本组资料男 1 6例 ,女 1 4例 ,年龄 50~ 78岁 ,病程 1~ 1 2年 ,平均 5年。1 2 临床表现 OPCA的临床表现较复杂多…  相似文献   

8.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组原因未明的侵犯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多发生在50岁左右,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无家族史。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在疾病早期.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等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的症状重叠。很难明确诊断。临床上主要依靠病史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近来病理显示其与散发性橄榄一桥脑一小脑萎缩(OPCA)、纹状体黑质变性(SND)均出现变性疾病。三者病理均为神经组织细胞质内包涵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临床及影像的动态学变化.[方法]分析了1例发病6年的OPC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变化过程,并复习该病的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以排尿及性功能障碍起病,在发病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行走不稳、行动笨拙、发音困难和活动受限几个过程.连续数年的头部MRI检查提示小脑及脑干呈进行性的萎缩,逐渐在桥脑轴位T2WI上出现典型的"十字征",在脑干矢状位上出现明显的"蜂鸟征".[结论]该病主要累及脑干和小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临床症状将逐渐加重,"十字征"及"蜂鸟征"越加清晰;其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的变化预示了本病的演变与加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疝口测值对腹股沟直、斜疝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1例行腹股沟疝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患者中斜疝79例,直疝12例.疝口大小、内中径在腹股沟直、斜疝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疝的发病年龄[(59.95±13.18)岁]明显低于直疝[(70.08 ±8.99)岁,P<0.05];疝口上下径[(10.41±3.38) mm]、左右径[(13.07±5.59) mm]明显小于直疝[(18.13 ±5.24)mm,(19.31±7.27) mm,P<0.01,P<0.05];内中径[(90.72±12.53)mm]明显大于直疝[(36.56±18.10)mm,P<0.01].结论 超声测定腹股沟疝疝口上下径、左右径、内中径对腹股沟直、斜疝鉴别有临床价值,此法简单实用、易于操作,宜于向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别嘌醇对高尿酸血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高尿酸血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硝普钠治疗,而别嘌醇组加用别嘌醇和硝普钠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结果 别嘌醇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 (54/60)比75.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醇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7.85±7.12)%比(30.78±7.00)%和(1.40±0.20) mm比(1.16±0.18) mm],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4.72±0.41) mm比(6.48±0.47) mm、(2.93±0.32) mm比(5.56±0.62) mm和(0.77±0.13) mm比(0.92±0.18)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别嘌醇组治疗后尿酸、尿素氮和肌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5.43±11.24)μmol/L比(167.23±19.22) μmol/L、(10.23±7.12) mmol/L比(40.93±8.09) mmol/L和(32.01±8.34) mmol/L比(78.09±9.1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别嘌醇在降低高尿酸血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尿酸的同时,可早期逆转动脉硬化,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郑虹  于小平  陈炜  杨双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9):1193-119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肝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肝移植术的10例肝癌和22例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在移植前后分别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并于肝动脉期和门脉期进行血管3D成像,重建方法包括MPR、MIP、VR,于MIP图像上分别测量腹腔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管径。结果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分支;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利用MIP能准确测量腹腔大动脉血管管径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的管径;CTA显示对照组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管径[(16.7±2.4)mm、(13.1±1.9)mm及(10.8±2.1)mm]均高于对照组[(13.8±1.6)mm、(8.9±1.1)mm及(8.2±1.7)mm,P〈0.05]。结论肝脏MSCTA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联合应用MIP及VR准确显示血管解剖、变异及病变情况,为手术方式及制订术中血管吻合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可监测术后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用床旁纤维镜吸痰及局部用药治疗COPD合并痰液阻塞患者的效果。方法50例COPD合并痰液阻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床旁纤维镜吸痰及局部用药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52.00%,具有显著差异(X2=9.9206,P〈0.01)。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PaO2和PaCO2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Pa02为(81.6±5.7)mmHg,高于对照组(72.6±8.5)mmHg,具有显著差异(t=4.3970,P〈0.001);治疗后观察组PaC02为(55.3±6.2)mmHg低于对照组(74.3±7.1)mmHg,具有显著差异(t=10.0785,P〈0.001)。观察组在治疗过程未发现死亡病历,也未发现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用床旁纤维镜吸痰及局部用药治疗COPD合并痰液阻塞患者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进行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h后,治疗组在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81.7±6.3)mmHg(1mmHg=0.133kPa)比(50.6±4.3)mmHg,(67.6±7.4)mmHg比(50.8±5.2)mmHgJ和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49.6±4.5)mmHg比(78.5±10.4)mmHg,(60.8±6.1)mmHg比(76.8±8.3)mmHg],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适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桥脑腔隙性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提高社区医生对其识别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发病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51例,在72h内完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符合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PontineInfarction,LPI)诊断标准,根据发病一月时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roBs)评分,分为转归不良组(mRs〉2分10例,占52.26%)与转归良好组(mRs≤2分21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肱共振表现和危险因素。结果23(74.1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入院时NIHSS为4.70±5.11,第5d为4.66±5.40,第7d为5.80±2.98,出院时为5.29±2.61,不同时间段NIHS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6(19.35%)例有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结论腔啉陛脑桥梗死患者有部分运动进展,部分患者1个月是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最佳扫描参数。方法对3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行脑DTI扫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扩散敏感方向数(NDGD)、扩散敏感系数(b)值和层厚/层间距]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随机分为三组:NDGD组改变NDGD(6、15、25个),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b值组改变b值(500、1000、3000 s/mm2),15个NDGD,层厚/层间距为5/0 mm;层厚/层间距组改变层厚/层间距(8/2、5/0、3/0 mm),15个NDGD,b值为1000 s/mm2。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个NDGD时图像质量评分最高[(2.83±0.38)分],与15个NDGD[(2.67±0.51)分]和6个NDGD[(2.17±0.43)分]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000 s/mm2时图像质量评分最高[(2.67±0.49)分],与b值为500 s/mm2[(2.50±0.56)分]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值为3000 s/mm2[(2.06±0.5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厚/层间距为8/2 mm和5/0 mm时图像质量评分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7±0.54)分vs(2.61±0.42)分,P>0.05],与3/0 mm[(1.94±0.35)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个NDGD,b值为1000 s/mm2,层厚/层间距为5/0 mm时所获得的图像信噪比较高,脑灰、白质对比度较佳,有利于脑白质的细微结构研究,是脑DTI最佳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就诊的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患者均于心房颤动复律后24 h内开始服药,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胺碘酮第1周200 mg/次,3次/d,第2周200 mg/次,2次/d,第3周起200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瑞舒托伐他汀10 mg,1次/d。若血压不能达标则加用吲达帕胺片2.5~5 mg,1次/d。两组均治疗12个月,对比两组疗效、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率、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左房内径、血脂、hsCRP、肾素、AngⅡ的表达水平及肝肾功能。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对照组分别为67.5%、32.5%、15.0%,治疗组分别为92.5%、7.5%、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左房内径及血脂指标(TC、LDL-C、HDL-C、TG)[(35.42±0.36)mm、(4.33±0.79)、(2.80±0.21)、(0.99±0.21)、(2.04±0.48)mmol/L]与治疗组[(33.10±0.45)mm、(3.24±0.60)、(1.44±0.20)、(1.26±0.17)、(1.13±0.35)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hs-CRP、肾素、AngⅡ水平[(3.52±0.12)mg/L、(0.47±0.27)ng·ml~(-1)·h~(-1)、(60.94±21.44)pg/ml]与治疗组[(2.98±0.11)mg/L、(0.36±0.32)ng·ml~(-1)·h~(-1)、(50.89±30.22)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能够降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再发率,减少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减小左房内径,降低血清hs-CRP、肾素、AngⅡ的水平,从而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年轻早期(ⅠA1~ⅠB1期)宫颈癌患者行不同入路广泛性宫颈切除术(RT)的预后情况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行RT年轻(<40岁)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行腹式RT(ART)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39例(ART组),阴式RT(VRT)加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切除术43例(VRT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和生育情况,对影响复发的临床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及多因素Cox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淋巴结切除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宫颈切除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VRT组术中出血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宽度均明显小于ART组[(282.7±201.0) ml比(429.4±320.8) ml、(2.42±0.51) cm比(2.98±0.11) cm、(2.39±0.37) cm比(2.82±0.2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宫颈癌复发与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无关(P>0.05),而与肿瘤直径有关(P<0.05).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到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β=0.248,95% CI0.077~0.882,P=0.032).结论 对于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实施保留生育功能的RT是可行的,VRT略优于ART,但术后妊娠结局需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肿瘤直径是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复发重要且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超高速成像技术下测量的颈动脉脉搏波速度与年龄和性别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无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292名受试者,其中男性104名,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02±9.75)岁;女性188名,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47.63±10.50)岁。男性和女性受试者按年龄各分为22-39岁组、40-49岁组和50-65岁组。通过Aixplorer型超高速成像仪对其颈动脉脉搏波(PWV)进行测量。分别比较脉搏波收缩期开始[PWV(BS)]和收缩期结束[PWV(ES)]在两性别组间及同性别组内各年龄组间的差异。结果: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ES在各年龄组间均有差异(男性F=12.18,P〈0.05,女性F=5.815,P〈0.05);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22-39岁组ES为(5.98±1.33)m/s,40-49岁组为(7.96±1.00)m/s,50-65岁组为(9.28±2.02)m/s;女性22-39岁组ES为(6.20±1.50 m/s,40-49岁组为(7.14±2.20)m/s,50-65岁组为(8.26±2.34)m/s;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其与年龄的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r=0.37,r=0.36;P〈0.05)。BS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F=1.41,P〉0.05,女性F=0.14,P〉0.05)。结论:超高速成像技术下测量颈动脉PWV中ES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