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背景:理想的胸腰段骨折复位需要准确的椎弓根钉置入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应力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有很多专家学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基本以椎体或附件本身的解剖结构设计某一平面作为参考,精确程度不一。目的:选择棘突连线作为胸腰段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的参照并给出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9例正常胸腰段和21例胸腰段骨折(无棘突骨折)MRI片测量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相应棘突连线的夹角,两者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胸腰椎椎体上终板平行线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基本为90°,在L4处为82°左右,而椎体骨折后所测角度差别不大。结果提示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如果保持椎弓根螺钉与棘突连线夹角在T10-L3为90°,L4为80°左右,基本能够保证椎弓根螺钉与终板保持平行,将棘突连线作为螺钉置入的参考解剖标志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后路C2~3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2例Hangman骨折患者采用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22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2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X线提示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复位良好.无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发生.结论 后路C2椎弓根螺钉、C3侧块螺钉短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为(60.7±10.8)岁。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的病程为1~6个月;病变累及椎间隙为C3/4~C6/7,其中C3~5节段为15例,C4~6节段为11例,C5~7节段为5例。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颈椎X线片对融合节段Cobb角及C2~C7Cobb角进行测量分析,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变和植骨融合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4±8.2)个月。颈椎曲度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9.6±3.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4±2.2)分,优良率为83.9%。31例患者随访结束时骨性融合率为96.8%。结论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连续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能良好改善颈椎曲度、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24.
目的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5.
背景:目前关于椎间盘退变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下腰痛的关系报道甚多,但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观察下腰痛患者腰骶椎矢状位形态学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主诉下腰痛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并行MRI检查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选择年龄20~30岁的女性患者167例,在MRI正中矢状面的T2W1图像上观察椎间盘的信号改变及退变程度,评价退变分级,测量每个患者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平台角及骶椎后凸角度。 结果与结论:椎间盘退变组与无椎间退变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4.31±3.48)°和(26.29±3.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骶骨平台角分别为(102.97±5.58)°和(100.70±3.2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骶骨后凸角分别为(163.45±7.03)°和(167.24±6.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提示腰椎前凸角、骶骨后凸角、骶骨平台角是评价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形态学参数,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后凸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减小,骶骨平台角随椎间盘退变加重而增大。关键词:腰骶椎;形态;椎间盘;退变;MRI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23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国产机器人"天玑"系统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精确性,分析导丝植入位置不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2月采用天玑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91例。记录其置钉节段、术中透视图像、导丝植入准确性(一次规划及二次规划),导丝植入不良的位置及原因,螺钉放置的准确性,手术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并发症(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共植入椎弓根钉508枚,T_1-T_9节段40枚,T_(10)-L_2节段400枚,L_3-L_5节段68枚。经机器人一次规划后导丝植入成功率为95.3%(484/508),导丝不良位置包括偏外13枚,偏下5枚,偏上2枚,偏内1枚,严重偏差3枚。位置不良导丝经二次规划后成功率66.7%(16/24),总成功率为9 8.4%(500/508),另外8枚改为传统透视辅助下经皮置钉。导丝位置不良的原因考虑与术中钉道规划、套筒放置、机器人安装稳定性有关;另外,图像配准、术者操作技巧及手术经验也是影响因素。结论 "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一次置钉(导丝)精确性较高,但存在导丝植入位置不良可能,需注意术中钉道规划及手术操作技巧,建议术者具备一定的透视下辅助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27.
背景:目前临床上一直缺乏复位良好、操作简便的后路单节段固定治疗寰椎爆裂性骨折的内固定系统。目的:基于寰椎CT测量数据设计并优化一种符合人体局部解剖结构特征,操作简便且复位优良的新型后路寰椎骨折钉板复位内固定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47例成人的CT图像,在图像上依次测量内倾角0°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侧倾斜角与此时经后弓侧块螺钉轨迹的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两侧经后弓侧块螺钉进针点距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寰椎后弓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椎弓上表面的距离,分析数据并设计优化一种符合人体解剖学特征的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结果与结论:(1)所有受试者两侧的内倾角0°螺钉轨迹长度、最大内倾角度、最大内倾角螺钉轨迹长度、寰椎椎动脉沟底部后弓高度、进钉点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寰椎后弓外侧缘半径、寰椎后结节至枕骨大孔后缘距离、寰椎后结节至枢椎棘突上表面距离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上述各指标在男性与女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2)研究成功设计了新型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该内固定系统适合寰椎后弓解剖学...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下单侧优势路与传统单侧PK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2019年6月~2020年9月拟接受PKP治疗的40例OVCF患者,随机分组至传统单侧PKP组(传统组)和机器人辅助下单侧PKP组(机器人组)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手术时间、切口大小、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椎体充填占比等指标.结果 两组单侧PKP手术均能显著改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3 d和3个月时,机器人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但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传统单侧PKP,机器人辅助能够显著减少切口长度(P<0.001)、透视次数(P<0.001),增加非穿刺侧骨水泥充填(P<0.001);虽然机器人组总穿刺时间显著多于传统组(P<0.001),但若仅计算机器人的单纯穿刺时间,则显著少于传统组(P<0.001).结论 机器人辅助优势路单侧PKP在术后3d及3个月后的随访获得优于传统单侧PKP的临床疗效,而在1个月时疗效相同,但具有高准确度、稳定性,减少透视暴露.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11-0621例青少年半椎体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为40.3°,术后平均为15.4°,末次随访平均为16.3°,矫正率为61.7%;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3.3°,术后平均为11.8°,末次随访平均为12.6°,矫正率为64.5%;局部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6.2°,术后平均为14.7°,末次随访平均为15.3°,矫正率为59.3%。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一例出现椎弓根切割,无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断裂,近期随访丢失率低。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去除病因,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是治疗青少年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国人颈髓角(CMA)大小,提供其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1例枕颈区正常的国人MRI片,测量CMA,其中99例同时测量脑干脊髓角。结果 301例受检者的CMA为137.7°~180.0°(163.73°±6.88°),95%可信区间为150.24°~177.22°,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者的CMA相比,P均〉0.05。其中99例受检者的脑干脊髓角为147.0°~177.7°(162.53°±6.17°),与CMA相比,P〉0.05。结论国人CMA正常值为137.7°~180.0°,与脑干脊髓角相近,CMA超出正常值范围有助于颅底病变的诊断,对脑干、延髓、颈脊髓压迫程度的评价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