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能量变化的关键因子,当体内的AMP/ATP比例升高时AMPK激活,使细胞由合成代谢转向分解代谢,能量状态恢复平衡。近年来研究发现,AMPK亦参与调控感染性疾病。本文主要阐述AMPK在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中的防治作用。AMPK通过抑制病原体的胞内生长,增强宿主对病原体的杀灭能力,介导宿主抗炎,促进宿主细胞存活而发挥作用,为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新型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羟基喜树碱-磷脂复合物(HCPT-PC),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细胞毒性.方法 采用马尔文粒径电位测定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粒径和形态进行表征;采用X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对复合机制进行考察;同时考察其溶解度和抗肿瘤活性.结果 HCPT-PC粒径为(145.08±18.37)nm;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下呈均匀分布的球形;粉末衍射结果显示,HCPT-PC中HCPT从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状态;红外光谱显示HCPT与PC的极性端存在弱相互作用;HCPT-PC在水、PBS、乙醇、正辛醇中的溶解度分别提高约21.91、20.36、1.42和6.32倍;与HepG2、SMMC-7721和H22细胞作用48和72 h后,HCPT-PC的IC50值较HCPT分别提高3.57、11.14、2.79、37.26、21.23和24.49倍.结论 HCPT通过与PC的极性端形成弱相互作用复合成无定形状态的HCPT-PC,其溶解度和抗肝癌活性较HCPT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的改变,导致鼻塞、鼻出血、嗅觉不灵、耳聋耳鸣和头痛、睡眠差等,而影响鼻腔生理功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已成为耳鼻喉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如何做好这一复杂而细致的手术,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术中撕破鼻中隔粘膜及骨膜而发生穿孔。作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中药内服防治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哮喘缓解期儿童随机分为联合组与西药组各60例。两组均常规健康宣传教育,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联合组同时加服补肾纳气散,疗程1年。测定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实际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呼气峰流速(PEF)、呼气峰流速百分比(PEF%)。结果治疗后两组FEV1、FEV1%pred、FEV1/FVC和PEF%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FEV1、FEV1%pred、PEF%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联合组和西药组急性发作分别是0.97人次和1.65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哮喘的效果优于单纯布地奈德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中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lasma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水平变化及其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水平等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T2DM 54例和正常对照者58例空腹血清PCSK9水平,并分析了血清PCSK9水平与BMI、腰围、臀围、WHR、FBG、HbA1c水平等的关系。结果:①T2DM患者空腹血清PCSK9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0.53±141.70) ng/mL vs.(123.74±73.50) ng/mL,P=0.000]。②相关性研究显示,总人群血清PCSK9水平与BMI、腰围、臀围、WHR、FBG、HbA1c呈正相关(r=0.403,r=0.305,r=0.217,r=0.257,r=0.397,r=0.426,P<0.05);女性血清PCSK9水平与BMI、腰围、臀围、WHR、FBG、HbA1c呈正相关(r=0.509,r=0.328,r=0.244,r=0.275,r=0.472,r=0.394,P<0.05);男性血清PCSK9水平与腰围、FBG、HbA1c呈正相关(r=0.346,r=0.335,r=0.515,P<0.05)。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人群中BMI、HbA1c是血清PCSK9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腰围、HbA1c是男性独立相关因素;BMI、FBG是女性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PCSK9水平与糖代谢状态有关,可能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角膜缘干细胞理论及干细胞理论的应用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1)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起源和确立;(2)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实验、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证据;(3)角膜缘干细胞理论的应用;(4)角膜缘干细胞理论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豆异黄酮(SIF)对高脂膳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及白色脂肪组织瘦素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SIF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高脂饲料诱导的IR雄性SD大鼠,根据其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水)和3个SIF组(50 mg/kg,150 mg/kg及450 mg/kg).各组经口灌胃给予相应受试物1个月,空腹过夜后取材,用酶法检测各组动物空腹血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血胰岛素、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含量,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肾周脂肪组织瘦素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SIF 150 mg/kg和450 mg/kg组能显著降低空腹血胰岛素水平及IRI,SIF450 mg/kg组能明显降低大鼠体重及肾周脂肪组织瘦素基因mRNA的表达、提高血清瘦素的含量.结论:SIF可能具有改善瘦素抵抗的作用,并进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肾必宁冲剂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ICE和Bcl-2表达的影响,阐明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病的机制,35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中药高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C)、中药低剂量组(D)、环磷酰胺(CTX)组(E),每组各7只,分别予生理盐水(A组)、肾必宁冲剂(B、C、D组)、CTX胃饲,8d后分别处死取血清,采用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方法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测定系膜细胞增殖指数,观察凋亡细胞核小体DNA的断裂现象,并检测其ICE和bcl-2的变化.结果加入肾必宁冲剂血清16h后,系膜细胞出现了典型的凋亡征象,凋亡率显着高于A组(P《0.01);B、C、D组ICE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1),而bcl-2基因各组均表达不明显(P》0.05).提示肾必宁冲剂可诱导系膜细胞凋亡,促进肾小球增殖性病变消散,并可能通过调控ICE和bcl-2基因影响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对角膜的作用.方法 选取健康C57BL/6J小鼠15只,右眼角膜基质内注射10μL MMP-8作为实验组,左眼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于0、4、8h使用双光子显微镜二次谐波成像技术对活体小鼠角膜逐层扫描,Imaris软件对所得图像三维重建,计算图像信号强度.4、8h在裂隙灯下评价角膜混浊度.8h角膜取材,测定各角膜羟脯氨酸水平.结果 0h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角膜基质纤维信号强度分别为89.7±11.2、85.3±7.0,4h分别为14.5± 3.4、46.6±14.0,8h分别为11.0±4.6、34.6±12.5,4h及8h,实验组较对照组角膜基质信号强度明显降低(P<0.05);4h及8h,实验组较对照组角膜明显混浊(P<0.05);8 h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羟脯氨酸水平分别为(0. 433±0.090)、(0. 590± 0. 133)μg/mg,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7. 193,P=0. 014).结论 MMP-8对小鼠角膜基质胶原有明显的降解破坏作用,导致角膜透明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的尖足、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生物反馈等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两组均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 经3个月康复治疗,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踝关节MTS角度R1、R2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康复治疗前后GMFM量表D区、E区得分及ADL得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足症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