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4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ResumeObjeCtifDanscetravail,nonsavonsvoulucompareri'dl/icacitdentrei'activateurtissulaireduplasminogdne(iPA)dpetitedoseeturokinaseconventionnelleetdvaluerl'dlletd'urokinaseintraveineuseauxdifferentSregimesdansl'inlarctusdumyocarde(IM).cathodeQuatre--vinghtsmaladesatteintsdel'IMoutdidtraitesaveciPAduneposologiediteaccdldrdede50mg(groupei,n~26)onurokinasedladosede1.0--1.5milliond'unit4s(grooveII,n=54).L'urokinaseadieadministrdeavecbolussimple(groupeIla,n=26)onavecbolusinitialdedemi--doseet…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长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年 1月~ 1999年 1月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各例以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标准为 :残余狭窄 <30 % ,TIMI血流 3级 ,且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 (死亡或心肌梗死 )。结果 :340例共植入 375个冠状动脉内支架 ,其中 76例接受长支架 (≥ 2 0 m m)治疗 (共植入支架 79个 ) ( 组 )。另 2 6 4例中 ,支架长度为一般均 <2 0 mm( 组 )。 组的支架直径为 (3.0 2± 0 .39) m m,长度为 (2 4.95± 4.40 ) mm , 组的支架直径为 (3.0 3± 0 .36 ) mm ,长度为(13.5 4± 3.34) mm。两组的手术成功率相似 (98.7%和 99.6 % ) ; 组手术时的并发症 (血栓、严重夹层撕裂 )的发生率较 组有显著增高 (10 .1%和 1.9% ,P <0 .0 1) ;但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长支架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成功率高 ,短期疗效确切 ,但术时并发症发生率稍高  相似文献   
83.
患者女,56岁。因反复发作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月余,1997年9月5日入院。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伴心电图胸前导联V1~V4S-T段明显压低。近半年血压增高,最高达29.3/14.7kPa(220/110mmHg),2型糖尿病史5年,空腹血糖9.9mm...  相似文献   
84.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年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内支架术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连续 5 0 2例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 ,根据年龄分组 :80~ 87岁 48例 ,70~ 79岁 143例 ,60~ 69岁 169例 ,3 5~ 5 9岁 142例。比较 4组支架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 结果  4组支架术成功率分别为 97 9%、97 2 %、97 6%和 96 5 % ,并发症率为 6 3 %、9 8%、7 1%、2 1% ,差异无显著性 (均为P >0 0 5 )。随访 1~ 3 0个月 ,平均 (12 0± 4 8)个月 ,随访率为 92 3 %。 4组的心绞痛复发分别为 2 7 9%、41 4%、5 0 3 %和 48 4% ,80~ 87岁组心绞痛复发显著少于 60~ 69岁组和 3 5~ 5 9岁组(均为P <0 0 5 ) ,但硝酸酯药物停用率 (4 1 9%、3 4 6%、3 0 7%和 3 5 5 % )、再入院率 (2 7 9%、3 6 8%、3 0 7%和 3 4 7% )、心功能改善率 (5 5 8%、44 4%、48 4%和 5 7 3 % )、心脏事件发生率 (18 6%、2 1 1%、2 4 8%和 2 1 0 % )和病死率 (7 0 %、3 8%、2 6%和 1 6% )差异无显著性 (均为P >0 0 5 )。 结论 年龄因素对冠脉内支架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显著影响 ,80岁以上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安全、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5.
86.
aVL导联ST段压低在诊断右室梗死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aVL导联ST段压低(STaVL↓)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别以aVL导联ST段压低≥0.1mV或V4R导联ST段抬高≥0.1mV为判断标准分析其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明确诊断右室梗死54例(42%),STaVL↓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高于STV4R↑(93%与85%,p=0.221),特异性低于STV4R↑(87%与93%,p=0.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以aVL导联ST段压低≥0.1mV为判断标准,可有效识别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的右室梗死。  相似文献   
87.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复杂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补救性应用5进6双导管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连续经桡动脉复杂PCI时补救性应用5进6双导管技术的患者125例,其中多支血管病变114例(91.2%),靶血管中重度钙化、近端血管扭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长度>30 mm患者分别为64.0%、48.8%、36.0%及78.4%。结果:123例(98.4%)患者补救性应用5进6双导管技术后成功完成经桡动脉复杂PCI;2例(1.6%)患者改用股动脉入径后完成介入治疗。全部患者住院期内无死亡,5例(4.0%)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在1年随访中,1例(0.8%)发生死亡,9例(7.2%)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补救性应用5进6双导管技术可提高经桡动脉复杂PCI的成功率,该技术应考虑作为PCI的常规后备选择。  相似文献   
88.
长期以来,心电图一直是早期识别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用检测手段,但在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的AMI诊断上明显受限。最近,Sgarbossa等根据ST段的变化提出了LBBB患者新的AMI心电图诊断标准,并被推荐应用于临床诊治。本研究旨在评估Sgarbossa诊断标准在LBBB患者AM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9.
慢性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风险评估的意义.方法 203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慢性肾病(67例)和对照组(136例)两组,分别测定动脉僵硬度指标并行冠脉造影和估价Gemini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慢性肾病组年龄较大,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病组动脉僵硬度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冠脉病变程度增高.在校正年龄和外周血压影响后,两组动脉僵硬度指标仍有显著差异.PWV>12和Aix@75>25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0.05).慢性肾病组中,PWV、Aix@75与冠心病发病率、冠脉病变严重度呈正相关(P<0.01).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 慢性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冠心病发病以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 正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冠心病发病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14例具有至少一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0例)和对照组(44例),测定所有病例的双侧CIMT、颈总动脉内径和颈总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两组间各项冠心病危险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超声结果显示,冠心病组CIMT、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lt;0.01),颈总动脉内径略增大,但差异不显著。CIMT≥0.8mm和检出粥样斑块为预测冠心病发病的独立指标(P&lt;0.01)。CIMT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控制了多项影响因素后,相关性仍显著。结论:CIMT增厚、粥样斑块检出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并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