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1篇
耳鼻咽喉   76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201篇
内科学   134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科学   157篇
综合类   520篇
预防医学   167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57篇
  2篇
中国医学   113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临床检验的价值。方法 200例乙型肝炎患者设为试验组,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肝硬化组以及非肝硬化组,每组100例。肝硬化组又根据患者代偿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代偿期组以及非代偿期组,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00例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肝硬化组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分别为(2.71±0.64)、(17.77±3.49)、(2.79±0.75)g/L,非肝硬化组的IgA、IgG、IgM水平分别为(2.32±0.72)、(14.24±2.76)、(2.15±0.36)g/L,对照组的IgA、IgG、IgM水平分别为(1.75±0.31)、(11.39±2.08)、(1.49±0.16)g/L。肝硬化组及非肝硬化组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非肝硬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代偿期组的IgA水平为(3.00±0.75)g/L,高于代偿期组的(2.42±0.53)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组及非代偿期组的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检验工作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在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增厚胎儿中的应用。方法采集孕早期产前超声提示胎儿NT增厚的570例孕妇的绒毛膜组织或羊水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检测。结果在570例NT增厚的病例中,共检出89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比例最高者分别为21、18、13三体和45,X、47,XXY等;SNP-array检出137例结果异常,包括14例已知明确致病的微缺失、微重复遗传性综合征、35例临床意义不明、2例杂合性缺失及1例14号染色体的单亲二倍体等,检出率提高了8.43%。结论对孕早期NT增厚胎儿采用SNP-array技术进行分析,可检出传统核型分析无法识别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为产前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更为准确的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构建结构化药学决策知识库的方法及实践。方法首先进行药学信息结构化梳理,然后构建结构化药学决策知识库,并进行设置测试和运行,最后建立药学决策知识规则库的5步循环更新机制,用于实现用药决策支持功能。在此基础上,比较2016-2018年上半年不合理医嘱比例和构成。结果按用法用量、禁忌症、适应证、相互作用、配伍、特殊人群用药等特征,对药品应用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并进行设置测试和试运行,经过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备案后上线,笔者所在医院结构化药学决策知识库共计包含用药规则10 000余条,涉及药品1500余种。该系统自2017年初上线,将不合理医嘱比例从6.02%下降到2.07%,同时显著改变不合理医嘱构成,促进药学服务质量提升。结论笔者所在医院结构化药学决策知识库不仅能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而且能提升医院用药安全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5.
罹患肿瘤的患者,可能发烧,甚至高热,老百姓俗称其为“肿瘤发热”,学名是“肿瘤热”或“癌性发热”。“肿瘤热”其实并非肿瘤自己发热,而是肿瘤引起的、机体一系列的反应,进而引起人体发热。还有另外两种发热情况,虽然我们不把它们称为“肿瘤热”,但可以认为是肿瘤相关发热或肿瘤治疗相关发热,比如肿瘤压迫导致的局部感染,又或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导致的显性或隐性感染引起的发热。  相似文献   
56.
病例男,38岁。3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下腹部有一鸡蛋大小的包块,无腹痛、腹胀、便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未予诊治。后自觉包块渐进性增大,来院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6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0/50mmHg,神志清楚,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专科检查: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全腹柔软,左下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0cm×6.0cm×5.0cm的肿块,质硬,与周围边界尚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双腔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T)塑型对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声嘶)、咽喉痛的影响,从而为寻求更好的DLT塑型插管提供依据.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科手术患者1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DLT插管塑型组和非塑型组(每组80例),两组根据左右DLT插管各分为两组(A、B、C、D组,每组40例),又根据性别再各分为两个亚组(A1、A2、B1、B2、C1、C2、D1、D2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经口明视气管插管,塑型组采用塑成“J”状的DLT进行插管,非塑型组采用未经塑型保留原有弯度的DLT进行插管.观察DLT插管时间、插管尝试次数及插反情况,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 塑型组插管时间[(154±6)s]明显短于非塑型组[(185±13)s](P<0.05);塑型组插管尝试次数[(1.4±0.4)次]明显少于非塑型组[(1.7±0.8)次](P<0.05);塑型组插反情况(3次)明显比非塑型组少(11次)(P<0.05),且与性别无关,但左DLT比右DLT易于插反(P<0.05).患者术后声嘶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3/80)(P<0.05);患者术后咽喉痛发生率塑型组(15/80)明显低于非塑型组(31/80) (P<0.05),且与性别有关,女性较男性术后易发生声嘶、咽喉痛. 结论 “J”状DLT塑型插管成功率高、刺激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声嘶、咽喉痛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究分析采用膀胱造瘘接持续负压吸引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4月接收治疗的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不实施膀胱造瘘,治疗组患者用不锈钢膀胱造瘘套件行膀胱造瘘,于不锈钢膀胱造瘘套件插入多孔内芯,给予持续负压吸引。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膀胱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电切综合征发生率、包膜穿孔发生率以及膀胱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HGB下降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前列腺电切术患者采取膀胱造瘘持续负压吸引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9.
60.
分析传统模式下医院危急值报告制度特点和不足,构建基于消息队列技术的危急值信息系统,详细阐述系统流程、功能及应用效果,指出该系统有助于提高信息传输高效性和稳定性,促进医院危急值制度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