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8篇
中国医学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 毫秒
121.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ɑ)的影响。方法:SD 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 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 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 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视网膜PKC-β、VEGF 和HIF-1ɑ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ɑ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ɑ mRNA 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 和HIF-1ɑ mRNA 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 和HIF-1琢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 和HIF-1ɑ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ɑ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黄芩水提取物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药效学指标及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方法 黄芩水提取物ig给药1周后,大鼠尾iv给予脂多糖(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基本情况,分别于注射LPS 1、2、4 h测定大鼠肛温,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O、乙酰胆碱(Ach)水平,同时取肺组织测定湿质量与干质量比值,制备肺组织匀浆,测定匀浆液中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高、低剂量组及加兰他敏组均不同程度地缓解肺损伤大鼠炎症反应的发生,其中黄芩水提取物高剂量组在造模后2 h时能显著减轻大鼠肺组织水肿,减轻体温变化幅度,降低血清NO水平,提高血清Ach水平(P<0.05、0.01);同时降低血清TNF-α的量,增强肺组织匀浆液中ChAT的活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黄芩水提取物单独作用于正常大鼠时,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黄芩水提取物能提高急性肺损伤大鼠血清Ach水平,降低血清TNF-α、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恶化,但对与Ach合成分解相关酶ChAT及AchE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黄芩水提取物对胆碱能抗炎通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促进Ach释放发挥作用的,而与Ach的生物合成无关。  相似文献   
123.
石榴健胃片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剂型有效、药效的强度,为其剂改及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和奠定可靠的基础.方法采用对蓖麻油所致小鼠腹泻和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止泻作用、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和对新斯的明所致肠亢进模型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对小鼠胃排空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影响试验方法,结果石榴健胃片显著减少小鼠的稀便数,具有止泻作用;可以促进小鼠的胃排空运动;抑制正常小鼠及新斯的明所致肠亢进模型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从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促进胃液的分泌及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改善消化功能.结论通过药效学的实验,证实新剂型石榴健胃片的中试产品和原剂型石榴健胃丸疗效增强或不降低,为剂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4.
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HBV的宿主范围很狭窄,易感宿主只局限于人及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国内外学者相继发现许多动物可自然或实验感染、与HBV基因结构相似的嗜肝DNA病毒,鸭乙肝、土拔鼠乙肝等相应的动物模型也已陆续建立。转基因技术发展使HBV转基因小鼠成功问世,将HBV基因组转染到人肝癌HepG2成功制备2.2.15细胞。将人肝细胞移植于鼠体内再感染HBV成功制备大鼠HBV感染模型。但目前尚无理想的实验模型可准确地代表人HBV感染的所有特征,且多数动物不能实际利用。因此,建立适合于HBV研究的简单、易得的实验模型一直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索门静脉吸收动力学模型应用的可行性,并考察大黄游离蒽醌在大鼠门静脉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给予大黄游离蒽醌,同时采集门静脉和颈总静脉血液,采用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五种游离蒽醌的浓度.首次提出了门静脉吸收动力学模型,以门静脉浓度与颈总静脉浓度差值表示药物吸收浓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统计矩法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门静脉血浆中大黄素甲醚仅在个别动物少数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大黄素与大黄酚多数浓度都低于最低定量限;颈总静脉血浆中仅大黄酸浓度高于最低定量限.因此,本文仅对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的血药浓度进行了吸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论:应用门静脉吸收动力学模型研究药物的吸收动力特征方法可行.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吸收具有性别差异;二者属于慢吸收化合物;研究提示芦荟大黄素在肝脏内具有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126.
目的:观察黄芪颗粒对大鼠主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的影响.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同种肾脏免疫复合物,复制大鼠主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并分为Heymann肾炎模型组、黄芪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阳性时照组,造模同时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观察灌胃给予黄芪颗粒对Heymann肾炎大鼠肾功能的影响.结果:黄芪颗粒能明显降低主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能明显改善大鼠主动型Heymann肾炎所致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黄芪颗粒对主动型Heymann肾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究血必净注射液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自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集某院治疗的18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均给予早期积极抗感染、液体复苏、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50 mL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皮下注射1.6 mg胸腺肽α1。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一般状态、血气状态、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一般状态、血气状态、炎症因子水平均优于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心率、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H、PaCO2、PaO2/FiO2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85.7%,细菌清除率为82.9%,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62.9%,细菌清除率为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与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改善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身体状态,减缓炎症进展,效果显著,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大黄酸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并考察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对其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大黄酸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大黄酸的含量;分别计算大黄酸单独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以及在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存在的情况下,在大鼠肠中吸收的Ka和Papp值;比较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大黄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均具有较高的Ka和Papp值,并且随肠道的生理走向吸收率降低,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当加入不同浓度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后,与空白组比较大黄酸的吸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大黄酸属于易吸收化合物,并且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具有相似的吸收特性;其在大鼠肠内的吸收不受P-gp抑制剂和MRP2抑制剂的影响,因此推测大黄酸的吸收不受P-gp和MRP2的外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目的:研究蒙药地格达-4对四氯化碳(CCl4)致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按3mL·kg-1腹部皮下注射40%CCl4橄榄油溶液,每周2次,持续1月复制肝损伤模型。实验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模型、联苯双酯(0.075g·kg-1)和地格达-4高、中、低剂量(1.5、0.75、0.38g·kg-1)组。给药40d后测定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活性,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肝脏指数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丙二醛(MDA)的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对肝组织做病理学检测。结果:地格达-4能显著降低血清中AST、ALT活性及肝脏指数(P<0.05),降低TBIL、ALP、GGT含量;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CAT、GSH-PX、T-AOC活性;减轻肝组织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结论:地格达-4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具有保肝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大黄-黄芩配伍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证模型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0.75mg/kg)、大黄-黄芩药对(4.5、2.25g/kg)剂量组。各组大鼠连续预防性给药7 d,于末次给药0.5 h后尾静脉注射5mg/kg LPS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于造模后6 h处死动物并取样,分别采用ELISA和Q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及相应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p38、ERK、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大鼠肝组织中IL-1β、IL-6含量和相应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p38、ERK、JNK蛋白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大黄-黄芩药对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中IL-1β、IL-6的含量及IL-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同时也能明显抑制模型大鼠肝脏中p38、ERK、JNK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且药对4.5g/kg剂量组的抑制作用强于药对2.25g/kg剂量组。结论:大黄-黄芩配伍后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肝脏的炎性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p38MAPK炎症通路中的p38、ERK和JNK的磷酸化作用,从而减少了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