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为探讨微量元素硒与肾脏病的相关性,采用催化极谱法对42例肾脏病患者血、尿硒含量进行测定,并与2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发现(1)肾脏病组血硒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和肾功能衰竭组血硒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和P<0.05),而尿石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肾功能异常组血硒含量明显低于肾功能正常组(P<0.001)。(4)肾脏病患者血硒含量与血浆粘度(r=-0.805,P<0.01),高切变率(230_s~(-1))全血粘度(r=-0.846,P<0.01),低切变率(9.69_s~(-1))全血粘度(r=-0.828,P<0.01)和尿蛋白量(r=-0.503,P<0.05)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血清白蛋白(r=0.661,P<0.01)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血清胆固醇(r=0.169,P>0.05)无相关性。(5)肾脏病患者尿硒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脏是缺硒损伤的靶器官之g 一,缺硒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非免疫性因素,通过削弱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而参与导致或加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探讨多形性平滑肌肉瘤(PLMS)和去分化平滑肌肉瘤(DLM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8例)及会诊病例(41例)共49例PLMS和DL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其中33例有存档切片可供分析免疫表型,38例有随访资料。结果男性22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24~83岁,平均52.5岁。肿瘤位于四肢15例,深部体腔14例,躯干11例,头颈部4例,膀胱2例,腹股沟、会阴部和股静脉各1例。肿瘤直径3~30 cm,平均9.1 cm。镜下观察:PLMS和DLMS具有大致相似的组织学形态,由经典平滑肌肉瘤(LMS)和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成分组成,2种成分比例不等(至少局灶可见LMS成分),常相互混杂,亦可突然移行或逐渐过渡。其中,经典LMS成分呈典型平滑肌肿瘤特征,大多分化良好至中等,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成分形态类似于未分化多形性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面,经典LMS成分至少表达1种肌源性标志物,多为强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蛋白、H-caldesmon、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和calponin的阳性比例分别为97.0%(32/33)、72.7%(24/33)、90.9%(20/22)、14/16和15/15。在29例(87.9%,29/33)中,多形性肉瘤成分至少表达1种肌源性标志物,多为局灶阳性或阳性强度较经典LMS成分弱:α-SMA、结蛋白、H-caldesmon、MSA和calponin的阳性比例分别为81.8%(27/33)、48.5%(16/33)、72.7%(16/22)、12/16和11/15。根据多形性肉瘤成分是否表达肌源性标志物,29例可归类为PLMS,4例为DLMS。Ki-67阳性指数为15%~70%,平均为40%。38例获得随访资料,11例(28.9%)死于该病,12例带瘤生存,14例无瘤生存,1例死于他因。中位无瘤生存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个月和10个月。12例复发,11例转移,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8个月。结论PLMS和DLMS由经典LMS和多形性/未分化肉瘤成分组成,仔细寻找典型LMS成分是其诊断关键。两者较经典LMS具有更强的侵袭性,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纤维瘤(AFST)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至2017年24例AFS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4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男∶女=1.7∶1.0)。发病年龄8~68岁,平均年龄45岁。发生部位:四肢14例(上肢3例,下肢11例),躯干7例,颞部、腹膜后和肝脏各1例。临床上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直径0.8~14.0 cm,平均4.6 cm。镜下观察:多数肿瘤境界清楚,有纤维性包膜,少数病例局部浸润邻近的纤维脂肪组织。肿瘤主要由稀疏分布的短梭形细胞和丰富的薄壁分支状血管组成,分布于黏液样、纤维黏液样或胶原性间质中。周边均可见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张的中等大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短梭形细胞主要表达波形蛋白(5/5),不同程度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2/4)、雌激素受体(1/2)、孕激素受体(2/3)、α-平滑肌肌动蛋白(1/18)和结蛋白(1/10),Ki-67阳性指数均小于5%。CD34、CD31和ERG清晰显示肿瘤内血管的轮廓和分布。4例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其中3例存在NCOA2基因相关易位。17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3~69个月(平均30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AFST是一种良性纤维性肿瘤的新类型,以含有大量薄壁分支状小血管为特征,并显示特征性的NCOA2基因相关易位,需注意与血管性肿瘤及其他富含黏液样基质的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大学特困生的特质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互关系,同时了解特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的性别差异。方法:于2004-10抽取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南昌市几所大学里学生管理部门所标记的家庭经济状况特别贫困的全日制统招在校本科生500人,年龄17~23岁,均为自愿参加。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自我和谐量表进行单独测试。应对方式调查采用姜乾金编制和修订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20个条目,包含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两个分量表,采用1~5级评分。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程度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共35个题目,采用1~5级(即从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评分,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结果:发放问卷500份,全部收回,合格问卷419份,有效率为83.8%。①大学特困生中男学生和女学生在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的性别差异达显著性水平,男学生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女学生[(21.90±6.29),(20.30±6.90),t=-2.79,P<0.01];女学生的消极应对评分高于男学生[(30.17±6.07),(28.20±8.21),t=2.47,P<0.05]。②大学特困生中男学生和女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2.22,P<0.05),在自我的灵活性上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51,P>0.05)。③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与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均显著相关(r=0.24,0.17,0.18,-0.15,0.11,0.12,P<0.01或P<0.05)。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特困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F=6.16,P=0.00)。结论:不同性别的特困大学生在特质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特困大学生的特质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有显著影响,采用不同的特质应对方式会产生不同水平的自我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除痹通络汤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及对患者颈椎长度及角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各60例,均在有效止痛和神经营养等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再额外加用除痹通络汤,疗程2周,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5.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两组患者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角度均明显增大(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提升前颈椎长度、提升后颈椎长度、提升前后差值以及X轴、Y轴、Z轴方向颈椎角度均明显增大(P0.05),对照组提升前后颈椎长度差值以及X轴、Y轴、Z轴方向颈椎角度明显增大(P0.05),两组提升前后颈椎长度差值以及X轴、Y轴、Z轴方向颈椎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除痹通络汤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促进颈椎长度、角度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上皮样黏液纤维肉瘤(EMF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4年9月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的10例EMFS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5例,患者均为中老年,发病年龄53~74岁,平均和中位年龄分别为63.6和62.5岁。肿瘤发生于四肢6例(上肢、下肢各3例),躯干3例,乙状结肠系膜1例。肿瘤直径4.2~7.0 cm,平均5.3 cm。临床上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病程持续时间1~24个月(平均8个月)。10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4例术后予以放疗和/或化疗,1例予以介入治疗,5例未行辅助治疗。镜下观察:8例为高级别,2例为中级别。所有病例的原发性肿瘤均呈多结节状生长,主要由细胞稀疏的黏液样区和细胞丰富的致密区组成。黏液样区域内,瘤细胞呈单个散在分布或小簇状排列,常可见细长的弧形或曲线形血管和假脂母细胞;致密区内,瘤细胞多呈片状分布。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数量不等的上皮样细胞组成,后者核呈空泡状,可见明显的核仁,胞质中等量或丰富,嗜酸性,部分区域可见瘤巨细胞和多核性瘤细胞,呈多形性未分化肉瘤形态,特别是复发性肿瘤内。上皮样区域所占比例30%~90%,通常和经典黏液纤维肉瘤成分相混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经检测的6例均弥漫性表达波形蛋白,灶性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各1例。Ki–67阳性指数30%~80%,平均58%。10例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2~74个月,平均23个月。4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5例局部复发,2例转移,平均及中位复发/转移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7个月。结论黏液纤维肉瘤中出现上皮样区域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性,预后不佳。EMFS需注意与其他具有上皮样形态的黏液样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9.
伴有大细胞成分的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9岁,因发现盆腔巨大包块并腹水入院.术前实验室检查:血钙2.76 mmol/L(正常高限值为2.74 mmol/L).入院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切除术及部分盆腔淋巴结、骶前淋巴结、下腔静脉前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0.
喻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92-93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2009年1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8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结果各种类型的老年急性阑尾炎彩色多普勒声像图改变具有特异性。本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7.96%(96/98),其中2例单纯性阑尾炎患者误诊,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无误诊。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老年急性阑尾炎的分型诊断提供参考,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作为老年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