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1篇
内科学   1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33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241篇
综合类   355篇
预防医学   83篇
药学   137篇
中国医学   71篇
肿瘤学   6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该院糖尿病足100例患者(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硫辛酸治疗。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4.00%)、治疗后7 d溃疡面积(5.67±1.42)cm~2、治疗后14 d溃疡面积(2.29±0.19)cm~2、Bax(7.15±1.63)%、Bcl-2(13.28±1.74)%、总有效率(96.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硫辛酸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门板降低技术处理胰腺段胆总管巨大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近期收治的1 例利用胰门板降低技术取出胰腺段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该例患者胰腺段胆总管内嵌顿一颗直径约2.5 cm质硬结石,纵行切开十二指肠上段胆总管前壁后采用液电碎石仪和取石钳难以碎石和取石,最终笔者首次利用胰门板降低技术显露胰腺段胆总管前壁后,继续纵行切开胰腺段胆总管才取出结石。术后经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痊愈出院,随访1 年半无结石复发和胆管狭窄。结论 胰门板降低技术可安全显露胰腺段胆总管,有助于取出胰腺段胆总管内嵌顿结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Barthel指教评分与护理质量评分要高.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手术风险较大,是肝胆外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通过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手术可切除性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腺相关病毒(AAV)与生物素葡聚糖胺(BDA)用于顺行标记小鼠皮质脊髓束(CST)的差异,探索AAV病毒应用于小鼠皮质脊髓束的顺行神经示踪的优势。方法通过立体定位注射将AAV8-CAG-GFP-2A病毒与BDA分别注射到正常小鼠以及脊髓损伤小鼠大脑体感运动皮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AV与BDA标记到的CST轴突,并对轴突束(bundle)及轴突分支(branch)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小鼠的脊髓颈段、胸段及脊髓损伤小鼠胸段,AAV与BDA均可标记到经典的CST轴突束,及投射到脊髓灰质中的轴突分支。相较于BDA,AAV在小鼠脊髓颈段和胸段均能标记到更广泛的CST轴突分支。结论 AAV对于CST轴突的标记效果优于传统的神经示踪剂BDA,可作为一种更好的神经示踪方法应用于小鼠皮质脊髓束及相关神经环路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病例数少。本文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探讨MCN的概念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和治疗方案选择,旨在提高对MCN的诊治水平。方法:报告2例MCN患者临床资料,复习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例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患者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MCN。术后分别随访63个月,37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MCN是一种罕见肾脏良性肿瘤,其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容易误诊,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学诊断。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放射性核素177Lu标记的叶酸-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的体内靶向分布,评价腹腔灌注纳米粒子治疗小鼠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及腹水疗效。方法 制备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向人卵巢癌移植瘤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子后4、24、72 h和7 d,行微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micro-SPECT/CT)显像,观察纳米粒子体内分布情况。将12只人卵巢癌腹腔转移瘤裸鼠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顺铂3 mg/kg,2次/周)和粒子组(177Lu-FA-DOTA-PEG-PLGA粒子18.5 MBq),每组4只,腹腔灌注给药。7 d后行活体荧光成像评价腹腔肿瘤生长情况,计算相对抑瘤率,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Ki67增殖活性,比较治疗后各组腹水体积。结果 micro-SPECT/CT显像显示,移植瘤放射性浓聚,24 h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最高,为2.81±0.49。活体荧光成像显示,腹腔给药治疗后,粒子组、化疗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腹腔肿瘤荧光强度分别为(1.45±0.19)×1010、(2.21±0.36)×1010和(2.63±0.79)×1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9,P=0.02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相对肿瘤抑制率(TGI)分别为35.6%和18.6%。粒子组和化疗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AI)均高于阴性对照组(F=9.96,P=0.00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Ki67指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F=9.93,P=0.013),粒子组和化疗组腹水体积均小于阴性对照组(F=13.43,P=0.006)。结论 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可行小鼠卵巢癌靶向显像,腹腔灌注后局部滞留和降解吸收,抑制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和腹水生长,为晚期卵巢癌伴腹膜转移患者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giant cell angioblastoma,GCAB)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原发性GCAB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为成年女性,1例为男童。病变分别位于第2腰椎、左股骨远端和左手第3~5掌骨。患者均以局部骨疼痛就诊,其中2例伴活动受限,2例伴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像学显示为骨质破坏,2例累及邻近软组织。低倍镜下见组织由丛状增生的不规则形血管瘤样结节组成,结节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高倍镜下,血管瘤样结节由增生的小血管和周围的胖梭形周皮细胞组成,后者可呈同心圆状围绕小血管,结节内可见散在的破骨样巨细胞。免疫表型:结节内小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31和CD34,其周围的周皮细胞表达α-SMA和vimentin,破骨样巨细胞表达KP-1。结论 GCAB属于局部侵袭性的中间型血管内皮瘤。除周围软组织外,少数病例可原发于骨内,并可发生于成人。GCAB需与慢性肉芽肿性炎症、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簇状血管瘤和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对47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宽度及彩色血流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变模式、增强强度、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结果常规超声示24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窄基底,16例表现为宽基底,7例息肉多切面扫查难以确定基底部位置,彩色多普勒测及血流信号者8例。所有息肉行超声造影均可被强化,增强模式呈蜂窝状不均匀增强者29例,均匀增强者18例,高增强40例,低增强7例。本组病例造影始增时间为(17.03±6.51)s,达峰时间为(29.27±9.71)s,减退时间为(54.42±10.37)s。超声造影均能显示病变基底部,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超声造影表现为"蜂窝状"不均匀增强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息肉基底部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