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1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为股骨骨不连、骨缺损提供一种新的修复方法。方法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上外侧动脉的吻合以及膝上外侧动脉的分支分布进行了解剖观察,并设计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股骨外侧髁骨(膜)瓣。临床应用该骨(膜)瓣转位修复股骨中下段骨不连、骨缺损13例。结果 随访14~30周,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3~20周,效果良好。结论 该骨(膜)瓣血管剖位置恒定,手术简便,转位灵活,  相似文献   
42.
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带三角肌前束肌蒂锁骨瓣转位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三角肌前束形态,共及其与锁骨的关系。结果:三角有束前缘平均长16.5cm,前束在与中间束交界处长14.6cm,前束起始于锁骨部宽5.9cm。神经血管束入肌门的体表投影点在肩峰角下5.6cm,约在前束前缘外后方3.5cm。肌蒂游离长度达12.6cm。结论:可设计以三角肌前束为蒂的锁骨瓣转位修复肱骨上段骨不连、骨缺  相似文献   
43.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为股前内侧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 Scion image,对股前内侧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该区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股前内侧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21.0±4.0)支,外径 (0.8±0.1)mm,蒂长(4.5±2.1)cm,穿支的平均供血面积(44±4.8)cm2。将股前内侧区分为上、中、下3区,发现三个区域均有穿支供应相应区域皮肤,中1/3区是穿支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多为肌皮穿支,主要由股动脉主干,旋股外侧动脉起始部,以及膝降动脉的穿支供血。 结论 股前内侧区穿支丰富,穿支蒂的来源因解剖部位而不同,在中1/3区穿支出现率较为恒定,设计股前内侧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吻合的3D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穿支体区血管及其相互间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穿支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使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10具。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选择下腹部和小腿外侧皮瓣供区,应用交互式的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进行3D可视化研究。 结果 三维重建的各部位层次分明、穿支体区间小血管的清晰度好,穿支体区间的血管吻合有3种类型,2个层次。而且可对不同层次分别进行透明、不同穿支体分别配色或提取等专业化处理。 结论 ① 应用Mimics可以非常方便地对穿支体区及其相互间血管的吻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②穿支皮瓣血供方式与传统轴型皮瓣有异。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对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进行评价.方法 应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降低组、白细胞正常组及白细胞增高组各标本进行全血通道检测,并同时进行手工镜检.结果白细胞降低组、白细胞正常组及白细胞增高组白细胞分类结果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相关性较好,而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两种方法 相关性较差.对某些白血病标本,仪器存在不分类现象.结论 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能准确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而对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分类结果可信度较低.该仪器作为血液筛查可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但对于异常标本,手工镜检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46.
目的对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进行评价。方法应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降低组、白细胞正常组及白细胞增高组各标本进行全血通道检测,并同时进行手工镜检。结果白细胞降低组、白细胞正常组及白细胞增高组白细胞分类结果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仪器法与手工镜检法相关性较好,而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差。对某些白血病标本,仪器存在不分类现象。结论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能准确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而对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分类结果可信度较低。该仪器作为血液筛查可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但对于异常标本,手工镜检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为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探寻一种新的修复方法.方法在40侧人体上肢标本上,对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的基础上,设计以前臂骨间后血管及其返支为蒂的串连皮瓣.1998年8月~2000年7月间临床应用此皮瓣逆行移位修复手背远侧及手指背侧皮肤缺损17例.皮瓣范围最大15cm×10cm,最小7cm×5cm.结果术后随访3周~6个月,除1例皮瓣远端有2cm×3cm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此皮瓣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血管蒂较长,皮瓣切取面积较宽,厚薄适中,可用于修复拇指、手背至手指近节背侧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9.
人体皮动脉的解剖学定位定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探索穿支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基础形态学定位、定量研究方法。方法:应用一次性全身血管造影术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对人体皮动脉的来源、走向及其分布范围等进行定位、定量分析。结果:人体全身体被组织内共有血管体区域128个,计有外径≥0.5mm的穿支总数为440支,其平均外径为0.7mm,每个穿支的分布面积为36cm^2每100cm^2的体表面积内有3支穿支。结论:采用血管造影与图像处理技术对穿支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科学可靠,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0.
臀区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为臀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具(12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臀区外径≥0.5mm的穿支,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取下整个臀区被覆组织拍摄X线片,观测皮动脉的数量以及彼此之间的吻合情况等。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分析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每个分支的供血面积等。结果:臀上、臀下动脉直径≥0.5mm的穿支数量分别为平均(5±2)支和(8±4)支,所有的臀上动脉和90%的臀下动脉的分支都是肌皮穿支,这些穿支的平均内径为(0.6±0.1)mm。臀上、臀下动脉穿支在皮肤的平均分布范围分别是(69±56)cm2和(177±38)cm2。臀上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髂后上棘和大转子的连线的内侧2/3;而臀下动脉的穿支多在臀区与臀皱褶平行的水平中部1/3处。结论:臀区的皮肤穿支密集,营养皮肤面积较大,以臀上、臀下动脉穿支为蒂设计的穿支皮瓣可用于乳房重建,骶骨、髋骨及会阴区重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