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患者 ,女性 ,5 8岁。盆腔脓肿术后 5天 ,发热、腹痛、腹胀 4天以急性腹膜炎、肠破裂入院。入院后行末端回肠回盲部切除 ,回肠、升结肠吻合 ,腹腔探查引流术。术后第 11天在引流创口处脓苔中分离出两株革兰氏阴性菌。在创口出现感染后 ,用亚胺培南 0 .5 g/8小时抗感染治疗 ,术后第 14天创口脓苔消失 ,培养无细菌生长 ,继续用药 3天后停药。患者引流创口处脓苔经肉汤增菌后接种于血平板中 ,3 7℃培养 2 4小时后分离到两种不完全相同的菌落 ,涂片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分离纯化后分别经Vitek -AMS系统GNI +卡鉴定均为大肠埃希菌 ,鉴定百分率…  相似文献   
6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MIC值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抗菌药物MIC值的变迁.方法 用Etest法检测临床分离的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的MIC值.结果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从2003年的52.2%上升到2007年的74.5%,万古霉素的MIC几何均数从1.85μg/ml上升到2.15μg/ml,替考拉宁的MIC几何均数从1.28μg/ml上升到2.07μg/ml,利奈唑烷的MIC值的变化不大.结论 2003-2007年5年内,MRSA检出率逐年上升,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MIC值有升高的趋势,且以替考拉宁的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V)脓毒症肝组织Toll样受体及髓样分化蛋白2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制作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模型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酒精性肝病对照组(A组)、酒精性肝病抗菌药物对照组(AA组)、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组(AV组)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组(AVA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组织TLR2、TLR4、MD-2mRNA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AV组大鼠在染菌后2 h,TLR2、TLR4、MD-2 mRNA表达开始升高(0.56±0.08、0.70±0.08±0.59±0.05),12 h达峰(0.85±0.18、0.92±0.13、0.83 ±0.11),染菌后24 h下降.染菌后各时间点TIJR2、TLR4、MD-2 mRNA表达较N组及A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AVA组TLR2、TLR4、MD-2 mRNA与各相同时间点AV组相比,表达量明显降低(6 h:0.48 ±0.10、0.60±0.06、0.56±0.07;12 h:0.45 ±0.13、0.59±0.11、0.57±0.12;24 h:0.45 ±0.13、0.51±0.12、0.45±0.14)(P<0.05或P<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肝组织TLR2、TLR4、MD-2 mRNA表达水平随脓毒症病情的进展而升高,其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应用足量头孢哌酮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能显著降低肝组织TLR2、TLR4、MD-2mRNA的表达,对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动态监测TLR2、TLR4、MD-2mRNA改变对VV脓毒症发病及治疗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内毒素受体CD14和促/抗炎细胞因子(TNF-α/IL-10)的基因表达及抗萧药物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旋氧氟沙星的干预效应.方法 注射创伤弧菌构建创伤弧菌脓毒症模型及药物干预模型,RT-PCR检测大鼠肝组织CD14、TNF-α和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NC组)相比,创伤弧菌脓毒症组(VV组)感染细菌2、6、9、12、16 h的CD14mRNA和TNF-α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IL-10 mRNA表达昔在感染后9、12、16 h也明显升高(P<0.05).创伤弧菌脓毒症联用抗生素干预组(AA组)CD14 mRNA表达在感染后9 h,TNF-αmRNA表达在感染后9、12 h,IL-10 mRNA表达在感染后9、12、16 h仍明显高于NC组(P<0.05).与相同时间点的VV组相比,从组感染后9、12、16 h的CD14 mRNA表达量,16 h的TNF-α mRNA和IL-10mRNA表达最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 mRNA表达在脓毒症早期即达高峰,脓毒症过程中表现为持续增高,脓毒症早期肝组织TNF-α mRNA明显升高,脓毒症中后期肝组织IL-10 mRNA才逐渐增多.及早使用头孢哌酮钠和乳酸左氧氟沙星可明显减低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肝组织CD14 mRNA、TNF-α mRNA和IL-10 mRNA表达水平.头孢哌酮钠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可显著减少创伤弧菌脓毒症肝组织的内毒素受体的表达,有利于机体致炎/抗炎平衡恢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本院近3年来血液真菌的分离率、菌种分布和耐药特性。方法收集自2004年8月~2007年7月3年间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经BacT/ALERT3D血培养仪培养,沙保罗培养基分离培养真菌,柯玛嘉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YBC卡进行菌种鉴定,Rosco纸片扩散法测定药敏。结果8707份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93株真菌,分离率为1.07%,其中白念珠菌41株,占44.09%,热带念珠菌16株,占17.20%,光滑念珠菌13株,占13.98%,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4%、6.3%和23.1%,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均敏感。结论我院血液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次之,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对酒精性肝病大鼠创伤弧菌(VV)所致脓毒症肝组织Toll样受体(TLR)和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制威酒精性肝病模型的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酒精性肝病对照组(A组)、酒精性肝病抗菌药物对照组(AA组)、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模型组(AV组,共4组)和酒精性肝病VV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模型组(AVA组,共5组),并设正常对照组(N组),同时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肝组织内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IL-1β和IL-6 mRNA表达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AV组大鼠在染菌后各时点肝组织TLR4、MD-2、IL-1β和IL-6mRNA表达水平均较N组和A组升高(均P<0.05或0.01),AVA组肝组织TLR4、MD-2、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较同时点AV组降低(均P<0.05或0.01).结论 酒精性肝病大鼠VV脓毒症肝组织TLR4、MD-2、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随脓毒症病情进展而增高,而应用足量抗菌药物则可通过显著降低肝组织TLR4、MD-2、IL-1β和IL-6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对酒精性肝病W脓毒症大鼠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7.
68.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临床分离的724株SAU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4株SAU主要分离于痰标本,且以神经科及重症监护病房(ICU)最为常见。甲氧西林耐药SAU(MRSA)的分离率较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显示出较高的耐药率;甲氧西林敏感SAU(MSSA)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低于MRSA,差异具有显著性(〈0.05)。万古霉素对SAU全部敏感。结论SAU主要分布于痰标本,且以神经科及ICU分布最多。MRSA的分布与SAU的分布类似,但其耐药形势较为严峻。应加强对SAU的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69.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暴发流行菌株的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暴发流行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追踪传染源、了解传播途径,确定预防流行的策略。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我院EICU在2004年12月临床患者感染部位分离的MRSA暴发流行株及暴发期间分离自环境和患者、医务人员携带的MRSA作同源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有6例感染MRSA,共分离出7株病原菌(其中有两株来自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分别从一患者鼻腔、换药室台面、一护士的手、一病床床栏和病区的空气分离出5株MRSA;12株MRSA的PFGE分型结果显示共有4个型:所有患者感染部位分离的7个菌株和患者鼻腔及护士手上分离的两个菌株都是A型,为暴发菌株;换药室台面、病床床栏和空气中分离的菌株分别为B型、C型和D型。结论基因分型阐明了本次MRSA暴发流行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其可能是患者鼻腔携带的MRSA经由医护人员的手在病区中传播。  相似文献   
70.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了解我院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医院感染共63例,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4.8%、10.2%、15.3%、18.2%。结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高度天然耐药的细菌.治疗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