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3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正> 有关骨巨细胞瘤性质的问题,自Cooper(1918)首次描述后,60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议。该氏认为系一髓腔内恶性肿瘤,主张截肢。但不久,Bloodgood指出其良性特点,并强调用较保守的手术治疗。1940年jaffe等按组织学将其分为三级,即Ⅰ级(属良性),Ⅱ级(中间型),Ⅲ级(属恶性)。60年代初期,很多学者对这一肿瘤的良性性质提出了异议,如Jawell则称其为所谓“良性”。方先之等(1960)为避免给人一种假安全感,则不主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治疗脑瘫髋内收痉挛畸形的疗效.方法:20例脑瘫髋内收畸形患儿均行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术,足部畸形病例给予矫形手术,术后康复训练.结果:经过8~20个月随访观察,所有病例髋内收痉挛畸形完全解除,步态明显改善,无交叉剪刀步态,Phelps-Baker试验全部阴性.结论:盆腔内闭孔神经切断能有效持久解除髋内收痉挛畸形,改善步态姿势,为功能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3.
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足部的马蹄痉挛畸形是常见的后遗症,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影响了疗效和康复。我们自1998年3月对32例痉挛型脑瘫马蹄足畸形患儿进行了选择性胫神经肌支切断(selective microsurgical tibial neurotomy,SMTN)加跟腱皮下滑行延长术治疗,达到一次性解痉矫形,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对唐山市1976年地震所致的截瘫伤员,随机抽样做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300例,其中完全截瘫209例,不全截瘫91例,共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SEP 600侧,发现416侧完全性截瘫的SEP全部消失,不全截瘫的166侧,58%的SEP存在。研究结果表明:不全截瘫病人SEP消失与否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的肌力状况无关,而深感觉则与SEP的存在与消失显著相关。SEP与足趾定位觉检查呈等级相关。SEP不能直接反映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是否良好,仅间接与脊髓的前索状况有关。本组根据91幅异常SEP图形,将其归纳为6种主要表现,并试图分析其发生基础及与临床的关系。急性脊髓损伤后SEP消失多数预后不良,但在创伤初期确定其不恢复的最终时间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在肢体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放射治疗已居于重要地位,但放疗与手术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克服两者的局限性,术中放疗逐渐兴起。开创效疗系术中放疗的发展。本文对9例骨肉瘤行钴60开创放疗,剂量为6,000—8,000rad,观察21~33个月、其中除2例截肢及1例死于肺转移外、6例达到保留肢体的目的。文中介绍了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强调放疗与化疗并用,包括肢体灌注及超大剂量氨甲喋呤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疗法(HD—MTX—CFR)。  相似文献   
36.
虽然在文献上对新鲜创伤性脱位的治疗及诊断问题已有许多详尽的阐述,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经常遇到陈旧性脱位的病例。脱位3天以内的,即所谓“新鲜的”脱位,通常在复位时并没有什么困难。伤经3—4周以上者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它们的复位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常常遭遇到失败。更主要的是复位时所遭受的创伤常常防碍着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由於肩关节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它在脱位中占第一位,但是,它也便於整复。如Л.(?).鲍克雷施金氏从5名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患者中用非手术法复位了4人,Б.М.房那列夫氏在l9  相似文献   
37.
<正> 干扰素(Interferon,简称IFN)是生物学活性相当高的一组独特的糖蛋白,它是由于扰素诱生剂诱导机体有关细胞而产生的,除具有强烈抗病毒作用外,还有仰制细胞分裂、增殖和调节免疫反应的功能,近年来已证明它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今后很可能成为临床上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我院采用自制人白细胞干扰素冶疗原发性骨肿瘤二例,初步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8.
<正> 肢体灌注亦称区域灌注、局部灌注、细胞抑制灌注等,是暂时阻断肿瘤区与体循环的联系,然后由人工心肺机通过氧合袋将高浓度化疗药物灌注到肿瘤区域,使肿瘤细胞在短时间内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全身脏器及骨髓得到保护的疗法。Creech(1958)首先报告此法。据报导本法对肢体软组织恶性肿瘤(尤黑色素瘤、纤维肉瘤)、溶骨性骨肉瘤、继发性软骨肉瘤,特别是骨网织细胞肉瘤和恶性巨细胞瘤的疗效较佳。故目前国外广泛应用于骨肉瘤的综合治疗中,以提高其5年生存率或做为保留肢体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我们自1981年12月至1982年12月共行肢体灌注30例,疗效满意,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为促进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作者于1988年5月参与了唐山地震截瘫病人的全面调查,并应用B型超声对300例的泌尿系统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资料和方法 300例截瘫病人均为1976年唐山地震脊髓损伤所致。男性158例,女性142例;年龄21~74岁,其中30~40岁者136例,40~60岁者134例。截瘫部位,颈椎占2.3%,胸椎85.6%,腰椎12.21%。排尿基本正常176例,有尿意32例,尿失  相似文献   
40.
唐山地震26年后幸存脊髓损伤患者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了解唐山地震26年后幸存脊髓损伤(SCI)患者的生活状况。方法 从 14 个疗养院中随机选取 4 个疗养院,并随机抽取1个城市社区(城市组)和1个农村乡镇(农村组),调查其中的唐山地震 SCI患者。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内容包括居住环境、收入、精神状态等41项;将调查结果与1988年的调查相比较。结果 对比两次调查结果,唐山地震 SCI患者的生活状况已有了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居住环境(100%的患者现居住在经过特殊改造的房屋)和医疗服务(轮椅使用率从 38.1%上升到 100%),大多数患者心理处于适应期,收入增加(21.1%的患者从事各种职业),业余生活丰富,SCI常见并发症减少,虽然尿毒症仍为第一位的死因,但比例已明显下降,而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在比例较高(占死因的第二位)。结论 唐山地震 SCI患者生活状况的改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就业率低、生活保障和医疗康复条件需进一步改善、性康复和生育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