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41.
目的 观察温和灸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结肠组织Trp-Kyn/5-HT限速酶表达及相关代谢物含量的影响,阐释艾灸治疗相关机制。方法 雄性清洁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1-MT组、PCPA组,采用AWR评价小鼠内脏高敏感状态,采用LC-MS/MS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eal Time PCR法分别检测小鼠结肠组织Trp-Kyn/5-HT代谢物含量、Trp-Kyn/5-HT代谢限速酶IDO1、TPH1蛋白及m 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30 mm Hg下AWR评分增高(P <0.05),结肠组织TPH1、IDO1蛋白及m RNA表达显著增高(P <0.05),5-HT含量及Kyn/Trp比值显著升高(P <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1-MT组小鼠结肠组织IDO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 <0.05),艾灸组和PCPA组小鼠结肠组织TPH1蛋白明显下调(P <0.05);1-MT组小鼠结肠组织IDO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0.05),PCPA组小鼠结肠组织TPH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 <...  相似文献   
142.
特比萘芬引致的肝损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比萘芬为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口服用于治疗指甲、皮肤真菌感染。特比萘芬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但近年时有肝损害报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特比萘芬的肝损害机制可能和其抑制细胞色素P450 2D6有关,也可能是其代谢产物特比萘芬烯丙基乙醛的直接肝毒性所致。本文通过检索PubMed、Reactions及CNKI数据库收集到40例特比萘芬所致肝损害病例。40例中男性13例,女性27例,年龄为24~75岁,特比萘芬剂量为250mg/d。肝损害发生时间为服药开始后5d至18周。主要临床类型为:急性肝细胞性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炎及重型肝炎。40例中有3例为肝衰竭,2例并发血液异常反应;1例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出现肝静脉闭塞病,接受肝移植后死亡。特比萘芬肝损害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临床应用特比萘芬前应明确适应证,并评价肝脏功能,应用期间应加强临床观察,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143.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桑枝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TCM、化学专业数据库和CNKI收集桑枝的化学成分,并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成分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得到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靶点.取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筛选并构建交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PPI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最后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得到桑枝活性成分18个,潜在作用靶点336个,其中与高血压有关的交集靶点87个;共获得545条GO分析条目和160条KEGG信号通路,分别主要涉及血压调节、调节血管大小等生物过程以及cGMP-PKG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 、Ras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8个活性成分与14个关键靶点相结合,其中16个活性成分与其相应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桑枝可能通过作用于与舒张血管、细胞凋亡等相关的靶点和通路,发挥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目的建立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检测方法,探索麦芽炒制过程中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阐明麦芽消食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炒制温度、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采用HPLC-ELSD方法测定生麦芽、炒麦芽样品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的量,采用聚类分析(HCA)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炒制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3种还原糖的量随温度增加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而非还原糖蔗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HCA可将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3类,PLS-DA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蔗糖的量,而对还原糖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影响较小且程度相当;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4种糖的量均呈降低趋势,16 min后基本不再变化。HCA可将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分为4类;标准化A420值随炒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16 min基本达到峰值。结论麦芽在炒制过程中还原糖、非还原糖与氨基酸等成分直接或间接发生美拉德(Maillard)反应而导致其量的下降,其产物可能与麦芽消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5.
146.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2009年2月-2009年5月开始初始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选择ETV单药治疗患者、LAM和ADV联合治疗患者各25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治疗96周时两组患者在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免疫学应答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经过96周抗病毒治疗,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ETV组为19/22例(86.4%),而联合治疗组仅有9/21例(42.9%),二者差异显著(x2=8.953,P=0.003);在肝脏生化学应答方面两组均取得明显改善;两组的HBeAg阴转、HBe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等免疫控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或HBV DNA反跳.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在基线及96周时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HBeAg阳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应用ETV单药治疗组的96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LAM和ADV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7.
试卷分析评价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但传统方法仅仅是对试卷进行宏观整体的分析,难以反映真实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探索信息熵方法在药剂学试卷分析中的应用,该方法对高校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8.
目的:以九分散为模型方,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方中所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经皮渗透行为,分析比较挥发油中促生物碱类经皮渗透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应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分析挥发油促生物碱类成分在小鼠皮肤内的经皮渗透性;采用GC-MS技术与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乳香、没药挥发油中主要促渗作用的化学成分.结果:脂溶性生...  相似文献   
149.
杨华生  龚芬芳  柳婷  李婷  吴璐 《中成药》2023,(12):3921-3929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信号通路探讨玉竹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 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和玉竹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另取8只正常大鼠为正常组。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2、4、6、8周末,尾静脉取血测空腹血糖;给药7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LP-1、胰岛素水平;给药8周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观察胰腺、肝脏的形态,RT-qPCR法检测回肠组织T1R2、T1R3、α-gustducin、TRPM5、SGLT-1、GLUT-2 mRNA表达。以HuTu-80细胞为模型,加玉竹多糖溶液处理,ELISA法检测细胞cAMP、GLP-1水平,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Ca2+荧光强度,RT-qPCR法检测细胞甜味受体mRNA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玉竹多糖中、高剂量组大鼠空腹血糖、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和血清TG、TC、LDL-C水平降低(P<0.05),血清GLP-1、胰岛素水平和回肠组织T1R3、TRP...  相似文献   
150.
目的:对比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传统横腭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4月-2022年8月期间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其中对照组选择传统横腭杆增强支抗治疗,观察组选用微型种植支抗治疗,对比两组的术后正畸情况(咬合力、咀嚼速度、语言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磨牙移位距离较治疗前均有减小,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下齿槽座角度数于治疗后都有增加,且以上指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咬合力、咀嚼速度、语言功能评分均有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牙龈炎、口腔感染、矫正不适反应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支抗相比于传统横腭杆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稳定性更强,正畸效果更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