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牛至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NK细胞活性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等方法考察牛至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结果:牛至油在促进NK细胞活性和单核-巨噬细胞方面的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在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试验中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牛至油确实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炒麦芽一直沿用"炒黄炒香"的入药传统,而"炒黄炒香"终点的判断一直是炒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该实验建立指标成分与NIRS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用于快速检测总还原糖、总氨基酸、总黄酮、A_(420)及含水量,并提出基于"成分变化率"的炒制终点判断方法。以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炒制时间样品光谱,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光谱预处理、建模波段等参数进行优选;采用HCA,PLS-DA研究成分与"炒香"的关系,确定炒制终点。所建立的校正模型性能良好,采用所建模型进行在线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测定值相关系数均大于0.9,预测相对偏差小于10%;HCA方法将在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分为4类,PLS-DA分析表明总还原糖对区分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具有显著的贡献率,当总还原糖的变化率为80%时,即可判断"炒香"终点的到达。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可快速准确地测定麦芽不同炒制时间样品中总还原糖、总氨基酸、总黄酮、A_(420)及含水量,并可判断"炒香"工艺终点,为中药炒制工艺的评价及终点判断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半衰期(t_(1/2)),达峰时间(T_(max))和药峰浓度(C_(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0.32)h,(0.92±0.44)h,(2.00±0)h和(0.72±0.24)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_(0-t),AUC_(0-t),t_(1/2),T_(max)和C_(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mg·L~(-1)·h,(1.32±0.67)h,(1.00±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_(0-t),MRT_(0-t),t_(1/2),T_(max),C_(max)分别为(59.82±13.51)mg·L~(-1)·h,(3.67±0.08)h,(0.89±0.16)h,(2.67±0.29)h和(13.24±4.14)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_(0-t)和C_(max)均显著增大,T_(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吴璐  高文军  王芳  杨华生 《中成药》2014,(11):2307-2311
目的在分式析因设计的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沉淀化法制备蒿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工艺。方法以聚乙烯醇(PVA)质量分数、药物在有机相中的质量分数、泊洛沙姆188质量分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药物的用量比以及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搅拌速度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为考察指标,在析因设计优选考察因素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结果以优化条件制备的样品平均粒径为135.4 nm,包封率为(77.19±4.10)%、载药量为(5.01±4.03)%。结论分式析因设计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蒿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处方优化,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药性物质的角度研究麦芽"炒香"过程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采用PITC柱前衍生-HPLC法建立麦芽中15种氨基酸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的麦芽样品中15种氨基酸的含量;运用HCA、PLS-DA法分析炒制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精密性、重复性好;麦芽中氨基酸随炒制温度的升高而降低,PLS-DA结果表明蛋氨酸、脯氨酸、精氨酸、组氨酸、γ-氨基丁酸等5种氨基酸是区分炒制温度的主要因素,HCA分析可将不同炒制温度的样品可以分为4类;随炒制时间的延长,氨基酸的含量急剧降低,8 min后含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药性成分"氨基酸"在炒香过程中可能发生了Maillard反应而导致其含量降低,而形成的具有"香"味的MRPs可能是炒麦芽消食作用较生麦芽更强的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从药性物质的角度研究麦芽"炒香"过程中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规律,可为麦芽炒制工艺的研究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炮制、制剂工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白英与蜀羊泉原植物的补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祁振声  杨华生 《中药材》2001,24(7):516-517
《本经》中的白英与蜀羊泉不应并为“白茄毛藤”一药。《中药大辞典》中的苦茄亦可能与白英同作白毛藤入药。蜀羊泉早已失传。明、清以来的蜀羊泉为茄属的青杞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唐、宋时期的蜀羊泉为野海茄S.japonense Nakai,而《本经》中的蜀羊泉应为同属的欧白英S.dulcamara L.。《中药大辞典》将苦茄或千年不烂心的学名考订为S.dulcamara L.,欠妥。  相似文献   
7.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罗布麻定时脉冲片提取工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对罗布麻定时脉冲片进行提取工艺优选。方法:以金丝桃苷、总黄酮和浸膏得率为检测指标,采用多指标正交试验法进行提取工艺研究,得罗布麻定时脉冲片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罗布麻定时脉冲片最优提取工艺为:罗布麻叶加水提取2次,第1次加入10倍量水回流提取2.0 h,第2次加入8倍量水回流提取1.5 h。结论:多指标正交试验可用于罗布麻定时脉冲片提取工艺优化,为罗布麻定时脉冲片的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整合中药“效味”和“滋味”探索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甘味药性物质基础,为中药药性物质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 以多糖、皂苷、黄酮成分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筛选对象,分析其对“阴虚”小鼠体质量、体温、食量、饮水量、大便含水量、皮肤含水量及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AQP3 m RNA表达量的影响,基于“效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以典型甘、苦、辛、酸、咸味中药建立中药“五味”标准,利用电子舌技术及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分别比较玉竹多糖、皂苷、黄酮与中药“五味”的欧式距离及投射的区域,基于“滋味”探索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将基于“效味”和“滋味”相同的甘味药性物质确定为玉竹甘味药性物质基础,并采用整体动物考察其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的影响,分子对接考察甘味药性物质与甜味受体...  相似文献   
9.
蚕沙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可内服可外用,功多效广,却未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导致其功效理论鲜为人知。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及古代医学书籍,并结合名医用药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等资料,探索蚕沙中药功效理论。论证总结出其有祛风除湿、和胃化湿、疏风止痛、祛风止痒、活血止血、明目、止消渴等功效,从而为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复方连芍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 C18 柱(20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4852),每100mL流动相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0.17g;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345nm;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064~0.6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5%,RSD为1.2%;结论本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适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