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5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09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57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59篇
  1篇
中国医学   45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71.
摘 要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黄精生药和酒黄精中5 羟基麦芽酚、5-羟甲基糠醛、黄精碱A 3个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采用CAPCELL PAK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A) 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00 nm,柱温30 ℃。结果: 5 羟基麦芽酚、5 羟甲基糠醛 、黄精碱 A进样量分别在0.055 0~1.100 0 μg(r=0.999 5)、0.071 3~1.426 0 μg(r=0.999 9)和0.004 1~0.082 0μg(r=0.999 9)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81%,97.53%,99.23%,RSD分别为1.81%,1.07%,0.93%(n=6)。结论: 该方法分离效率高,重复性好,经方法学验证,可用于黄精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72.
脑卒中患者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模式是指早期在急诊医院急诊或神经内科的早期康复治疗的第一级康复,在康复病房/中心的康复治疗的第二级康复,以及在社区或是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的第三级康复。但是在许多尚未建立起康复中心的地区,实施急诊医院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然后过渡到地段医院的康复病房,由地段医院来充当了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治疗中的第二和第三级康复治疗的角色,可能不失为一种新的康复模式。  相似文献   
873.
肌电反馈电刺激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用肌电反馈电刺激仪和经皮神经电刺激仪对脑血管病变后的偏瘫病人的手足肌力功能恢复分别作疗效观察,肌电反馈电刺激仪包括肌电反馈和电刺激两种治疗,对17例偏瘫后病人的治疗证实是有效的、安全的。该机疗效明显优于低频脉冲经皮神经电刺激仪。  相似文献   
874.
目的:动态观察预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纹状体处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预运动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用时均为4周:运动1周组(运动训练1周,在第4周实施),运动2周组(运动训练2周,在后2周实施),运动4周组(运动训练4周),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各组大鼠在4周后,立体定位在脑内纹状体(尾状核)留置微透析管,进行大脑中动脉缺血术,采用在体微透析技术收集大鼠缺血前、缺血期间(40,80和120min)和再灌注后(40,80,120,160,200和240min)的脑细胞外液。测定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的变化。同时测量计算缺血再灌注24h的脑梗死体积。结果:2周和4周的预运动训练可以显著下调因缺血而过度释放的Glu和Asp水平(P<0.01)。缺血再灌注24h的不同组的脑梗死体积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至少2周的预运动训练对随后发生的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间,纹状体(尾状核)脑区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Asp的过度释放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效应对早期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75.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与评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的疗效,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糖尿病康复治疗模式。方法:对本市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进行1年的综合康复治疗随访观察。结果:1年康复治疗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较1年前有显降低,平均降低1.75mmol/L;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降低明显,高密度胆固醇(HDL-ch)虽有所升高,但差别不显;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和血压康复治疗后都有显下降。糖尿病患每人每季度平均医疗费用较康复治疗前减少331元,费用下降幅度达41.2%。结论:在社区开展糖尿病患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危险因素水平,增强患的体质,这对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6.
目的:提高护士对肝吸虫病的认识,使病人得到及时、正确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吸虫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40例肝吸虫病人均以其并发症症状首诊。主要并发症有急性胆管炎、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肝癌、胆管癌等。经手术及驱虫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结论:由于肝吸虫病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护士除了加强专科知识的培训外,还要加强其它学科知识学习,丰富和充实临床知识,以提高对肝吸虫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77.
目的:探讨利用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1~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海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综合利用Bobath、神经促通技术等的手法训练、作业治疗训练及电刺激疗法等,每例患者进入课题时、1个月后和3个月后分别评价1次Fugl-Mayer(FMA)运动功能和ADL能力(BI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FMA:治疗组分别为(21±16),(47±22),(70±23)分,对照组为(20±19),(28±21),(36±23)分。BI值:治疗组分别为(29±23),(66±20),(85±17)分,对照组为(28±25),(41±24),(55±24)分。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运动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ADL能力后一阶段两组恢复程度无差异(P>0.05),前一阶段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78.
脊髓损伤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脊髓损伤(SCI)致截瘫患的常见并发症。DVT不仅影响患肢体功能,影响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严重可因血栓脱落阻塞较大肺动脉,造成肺栓塞而导致患猝死。因此对SCI致截瘫患,积极预防和及时有效地治疗DVT显得非常重要。采用病例讨论Team会的形式,对具体的SCI合并DVT患的病情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对患进行积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次对患进行疗效及功能评定,制定出患下一阶段的康复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最终达到防治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79.
低强度经颅超声(LITU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通过超声波的机械力作用调节大脑皮质的电活动,从而对皮质兴奋性产生增强或抑制作用。LITUS不仅能作用于皮质,还能聚焦于大脑深部组织,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LITUS可在导航下精确定位刺激靶区,且对靶区周围的其他组织不产生影响。目前,LITUS的神经调控作用和安全性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但在临床试验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LITUS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可能机制、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0.
摘要 目的:基于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lexible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 FEES),比较经鼻留置胃管管饲(nasal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feeding, NGT)与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 IOE)在减少鼻胃管综合征发生率、改善咽期吞咽功能和气道保护功能方面是否存在疗效差异。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4例,根据营养摄入方式分为NGT组28例,IOE组26例。其中NGT组中有14例患者由NGT转变为IOE,将这些患者归为NGT-IOE亚组,另外14例继续沿用NGT,为NGT-NGT亚组。采用FEES评定各组患者的咽喉部生理结构情况,包括会厌形状、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声带运动能力;咽喉部分泌物情况,包括分泌物严重程度分级(Murry secretion severity scale, MSS);咽期吞咽功能-喉部感觉功能、吞咽反射能力、食物残留等级(Yale pharyngeal residue severity rating scale, YPR-SRS)、Rosenbek渗漏/误吸等级(penetration-aspiration scale, PAS),并使用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评分(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measure swallowing, FCM)评定患者整体的吞咽能力。 结果:NGT组与IOE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比较,NGT组患者的MSS、PAS、FCM评分显著低于IOE组(P<0.05),且会厌形状异常和杓状软骨黏膜水肿程度显著高于IOE组(P<0.05)。NGT-IOE亚组患者拔管后MSS、YPR-SRS(会厌谷)、YPR-SRS(梨状窝)、PAS、FCM评分较拔管前显著提高(P<0.05),提示存在鼻胃管综合征的会厌形状异常情况、杓状软骨黏膜水肿和声带外展受限均较拔管前显著降低(P<0.05),另外,喉部感觉功能也较拔管前显著改善(P<0.05)。NGT-NGT亚组两周前、后的各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与NGT相比,IOE可以减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鼻胃管综合征的发生率,并改善咽期吞咽和气道保护功能,故对于长期留置鼻饲胃管的患者,有必要尽早考虑转变为IOE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