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的 分析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进行定量研究,为黄芩质量标准的建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定性分析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技术,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析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碎片离子信息。通过对照品对比、分析化合物质谱裂解碎片推测未知物。定量分析采用HPLC-UV技术,1%乙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测定10批黄芩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 从黄芩水煎液中分析鉴定了86种化合物,含65个黄酮、11个有机酸、7个氨基酸、2个苯乙醇苷、1个其他类化合物。对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及千层纸素A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黄芩不同批次之间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6个黄酮的总量相对稳定(18.09%~25.33%,RSD为9.95%)。结论 全面分析了黄芩水煎液的化学成分,并建立了6个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为黄芩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建立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2.
目的:比较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在痉挛型脑瘫患儿诊疗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BAEP及颅脑MRI检查。结果: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是67%,而颅脑MRI异常率为84%,颅脑MRI异常率明显高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电图及颅脑MRI二者相结合,可为脑瘫的诊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并探索该复方及其代表性成分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方法 运用大孔树脂、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黄连解毒汤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应用UV、MS、NMR等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并运用体外神经细胞保护的药理模型,对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进行了神经保护作用的筛选.结果 从黄连解毒汤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1),巴马亭(2),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千层纸素A(6),京尼平苷(7),鸡屎藤次苷甲酯(8),京尼平-1-O-β-D龙胆双糖苷(9),6'-O-对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0),黄柏内酯(11),蔗糖(12),D-甘露醇(13),粘毛黄芩素Ⅲ(14),栀子苷(15),羟异栀子苷(16),Jasminosides B(17),藏红花酸(18),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19);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主成分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对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结论 化合物15 ~ 19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在组成该复方的四种单味药中均未见报道;神经细胞保护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单体均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相似文献   
34.
中医内科学以病证为研究对象,但对于病证的概念长期缺乏清晰认识,厘清病证概念的内涵,明确其与病、证、症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是中医内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病、证、症的概念和病证的定义出发,对病证进行两大类的区分,同时解答常见的关于病证概念的疑惑,以证明病证概念的必要性。最后论述病证概念的具体要求,以探讨中医内科学的病证概念所体现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35.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之一,性温味辛,入心、肝经,该药活血通经,化瘀止痛,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脉管炎、脑血栓等多种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已从红花中分离出200多种化学成分。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提取物具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等多方面的心血管药理作用。1994年8月我们首次发现红花水提液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的资助下我们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我们首先对  相似文献   
36.
地黄宝源颗粒是北京名老中医胡天宝使用并推荐治疗2型糖尿病的处方,目前已证实该方临床疗效确切。此方由7味药组成,化学组成较为复杂。该研究旨在开展地黄宝源颗粒化学成分分析,评价其治疗糖尿病药效并分析给药后血浆、肝脏、肾脏成分分布,为其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研究采用UHPLC-LTQ-Orbitrap MS对地黄宝源颗粒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ACQUITY Premier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 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 STZ) 35 mg·kg-1,给予地黄宝源颗粒后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并对给药后血浆、肝脏及肾脏中的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准分子离子与二级碎片离子,结合对照品质谱特征及文献报道,从地黄宝源颗粒中共鉴定了191个成分,包括29个生物碱...  相似文献   
37.
综合利用硅胶、ODS及正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蟾皮大孔树脂15%乙醇洗脱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结合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该研究从蟾皮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亲水性化合物,分别为:4,5-dimethyl-1,3,4,5-tetrahydropyrrolo[4,3,2-de]quinolin-6-ol(1),5-羟色胺(2),N-methyl serotonin(3),蟾蜍素(4),1,2,3,4-tetrahydro-6-hydroxy-β-carboline(5),5-甲氧基色胺(6),甜菜碱(7),咖啡因(8),蟾毒色胺(9),shepherdine(10),色氨酸(11),5-羧基吲哚-3-乙酸(12),5-羟基色醇(13),2-methyl-6-hydroxy-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14),蟾蜍噻咛(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其碳谱,化合物4~8,10~14为首次从蟾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8.
中药饮片质量优劣评价严重制约下游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药“优质优价”“优质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当下,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还停留在化学成分评价层面,囿于前期研究基础及条件限制,往往忽略了传统经验鉴别在饮片质量评级中的核心价值,传统的鉴别经验可以认为是基于临床经验的对药材质量的固化及映射,传统经验鉴别应成为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现代科学手段,从化学、效应、表征等多个维度对经验鉴别进行客观化研究,是当前饮片评价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综上,该研究提出构建以经验评价为核心、以可真实反映经验鉴别的化学成分为内涵、以生物效应评价为支撑、以电子感官评价为出口的中药饮片“经验-成分-活性-电子感官”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将中药饮片质量的传统经验评价量化为化学、生物学、感官模拟的客观化评价体系,为基于临床的中药饮片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刘茜  刘洋  杨司南  赵辉  张旭  胡春 《中国药房》2011,(25):2368-2369
目的:建立测定吗啉甲基萘满酮原料药中主药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液相-质谱法。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 TMC18,流动相为甲醇-醋酸铵缓冲液(5mmo·lL-1)=70∶30,流速为0.2mL·min-1,柱温为20℃,进样量为10μL;质谱电离源为电喷雾电离源,采用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用于定量的离子对为m/z245.8→m/z100.1,扫描时间为200ms。结果:吗啉甲基萘满酮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100~300μg·mL-1(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0.21%(n=9)。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操作简便,适用于该原料药中主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6例寻常痤疮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外用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每日2次,对照组外用5%过氧苯甲酰凝胶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4周后皮损数量明显较治疗前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消退显效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治疗Ⅰ、Ⅱ级寻常痤疮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