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观察单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及联合应用两者对帕金森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依据帕金森症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筛选了12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 A、B两组分别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单纯生物反馈治疗,C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混合治疗。临床疗效采用改良Webster量表和帕金森病运动功能量表( MDRSPD)进行治疗前后的评定。同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血氧、脑电、呼吸、肢动、眼动、心电、肌电、翻身运动),出院前日(第14天前后),复查HAMA及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以及UPDRS出院2个月后复诊时,对上述指数进行复查,并完善数据库。结果 C组治疗后40例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效果显著, UPDRS评分降低19.51%,其治疗前得分(38.45±17.33)分,治疗后为(30.95±17.00)分。 HAMD 总分降低27.98%,其治疗前得分(12.15±7.62)分,治疗后为(8.75±7.31)分。躯体化、阻滞的因子和睡眠障碍得分低于治疗前;HAMA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而A、B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帕金森病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疗效优于单纯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抑郁症状,对帕金森患者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下肢功能、安全性及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膝关节肌力训练,每日3组训练,每组10次,连续训练4周;ESWT组辅以体外冲击波疗法,压力2.5 bar,频率8.0 Hz,频次2000,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患者除冲击波压力设置为0.2 bar,其余治疗步骤及治疗参数与ESWT组保持一致,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5周及第12周,测评和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奎森指数评分及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检查T2值,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ESWT组在第12周的VAS分值[(2.3±1.1)分],WOMAC指数[(11.3±6.8)分]和奎森指数[(3.9±2.7)分]分别较组内治疗前[(5.3±0.8)、(31.6±7.2)和(10.6±2.4)分]有明显改善(P<0.0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第12周时的各个评分[(4.3±1.1)、(24.5±10.1)和(8.7±3.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T组在第12周的T2值[(49.2±5.6)ms]与组内治疗前[(49.1±5.5)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第12周的T2值[(49.1±5.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没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在第12周时前消失。 结论 ESWT可明显改善KOA患者的下肢功能,且其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在安全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106例HIV/AIDS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全国正常人常模进行比较,探讨HIV/AID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影响因素,从而提出适合HIV/AIDS患者心理干预的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可能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按量表因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HIV/AIDS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以下各项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共9项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亲属是否感染和CD4+T细胞计数是影响HIV/AIDS患者因子分值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HIV/AIDS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在艾滋病的治疗过程中对心理问题应予以积极关注,并加强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16.
女性因其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点,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症。严重贫血者,还极易过早发生皱纹、白发、脱牙、步履蹒跚等早衰症状。血足,皮肤才能红润,面色才有光泽,女性若要追求面容靓丽,身材窈窕,必须重视养血,养血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强大的基因组学和元数据分析的应用使人们对微生物群落的认知迅速增长。微生物群落的多态性和结构改变均会影响人体健康。然而,对于健康或疾病状态下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潜在机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已有研究发现某些肾脏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但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仍不明确。本文主要回顾了宿主与微生物共生关系的改变,探讨肠道微生态与肾脏疾病的双向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河南农村居民的维生素D(vitamin D,VD)缺乏以及高血压流行现状,探讨VD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8~80岁河南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VD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OR值和95%CI,并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VD与高血压患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2 013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平均水平为(24.50±16.18)ng/ml,其中VD缺乏者占53.95%,不足者占27.02%,只有19.03%能达到正常水平;高血压患病率为40.34%(年龄标化率30.64%)。高血压患者VD水平低于非高血压人群,且VD缺乏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45.21%)高于VD充足人群(31.07%);相比VD充足人群,VD缺乏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OR=1.59,95%CI:1.21~2.10),血清VD水平每升高10 ng/ml,高血压患病风险下降14%,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VD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存在"L"型剂量-反应关系。  结论  VD缺乏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有关,VD水平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存在"L"型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腹腔镜在异位妊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6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在腹腔镜下确诊,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腹腔镜治疗输卵管妊娠对腹腔干扰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腹腔镜手术是输卵管妊娠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