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82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断指再植中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外径1mm左右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和小静脉缺损在断指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建立大白鼠断肢再植模型40只,比较用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或小静脉缺损组和动静脉直接吻合组的通畅率,临床在24个断指中应用外径0.7-1.2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39条指动物和31条指背静脉缺损,结果: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即刻通畅率达100%,术后1个月动脉的通畅率为100%,静脉的通畅率为90%,动静脉直接吻合组的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1个月动脉的通畅率为100%,静脉的通畅率为94.7%,临床24个断指全部再植成活,结论:断指再植中,用外径1mm左右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或小静脉缺损,可达到自体小动脉,小静脉直接吻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62.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成骨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自体骨移植疗效最佳,但来源有限,目前尚缺乏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目的:探讨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大块骨缺损的疗效及替代自体骨的可能性。设计:实验研究设计应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对照实验。临床研究设计应用以诊断为依据的前后对照研究。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对象:实验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实验室及武汉理工大学测试中心完成。实验材料为32只本地产健康雄性成年家兔,体质量2.5kg,购自湖北省医学科学院。临床研究对象为1991-01/2001-05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大块骨缺损患者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9岁。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A,B两组,两组双侧桡骨制成1cm骨缺损,两组左侧植入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surface—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SDBMG),A组右侧植入全脱钙骨基质明胶(wholly 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gelatin,WDBMG),B组右侧植入自体骨。临床采用人SDBMG治疗大块骨缺损31例。主要观察指标:①动物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组织学检查(A组)及生物力学测定(B组)。②术后定期进行X射线检查。结果:SDBMG呈由表及里的“渐进”诱导成骨过程;SDBMG的骨修复作用与自体骨相近,抗压强度与自体骨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随访示除1例因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失败外,其他30例均治愈。结论:SDBMG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和可靠的力学性能,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修复大块骨缺损,但对活动期感染性骨缺损慎用。  相似文献   
63.
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附24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并探索膝后内侧入路修复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特点和技术要点。方法用膝后内侧“S”形入路修复PCL13例,取半腱肌腱重建PCL11例;俯卧位手术16例,仰卧位手术8例。对后内侧入路的应用解剖、手术要点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后内侧入路不需要显露血管神经,比膝后入路平均手术时间缩短30~60分钟,不受体位限制,不需附加切口,一个切口既可修复又可重建PCL。21例患者经半年以上随访膝关节不稳无复发。结论膝后内侧入路简单、安全、显露好,是修复重建PCL的理想入路,抽出钢丝法和取半腱肌腱拉出“U”形钉固定是修复和重建PCL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4.
公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及预防与救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创伤和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955例公路交通事故伤住院资料,运用损伤严重度评分法(ISS)评价损伤程度,对不同致伤方式的伤情程度及损伤部位进行分析,并就致伤机制、伤情特点、预防及救治措施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5.
肌腱损伤后粘连是手外科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阻隔法在临床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以预防术后粘连。2001~2002年,对35例41条肌腱断裂伤,分别采用单纯吻合术和吻合后外敷PDLLA可吸收性防粘连膜两种方法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治疗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29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分型Ⅵ型)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外侧锁定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应用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8例应用单纯内侧T型钢板。通过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探讨内固定疗效。结果随访5~20个月,29例骨折均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为术后13.5周,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未见复位丢失,疗效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2例,中3例;优良率89.66%。结论对于大多数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单纯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或内侧T型钢板能有效固定骨折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讨论改良Stoppa入路在手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的14例骨盆前环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14例按Tile分型:A型1例、B型7例、C型6例.本组应用改良Stoppa入路行手术内固定治疗,术后应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对骨折复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病例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因素较传统手术方法更有优势,而患者术后得到较满意的功能.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显露充分等优点,是手术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一个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3D导航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骨科应用3D导航技术微创(经皮或小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性15例(42.9%),女性20例(57.1%);年龄45~73岁,平均(57±4)岁。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B2.1型23例,B2.2型9例,B3型3例。其中,单侧耻骨支骨折32例,双侧耻骨支骨折3例;骶骨骨折:DenisⅠ区23例,DenisⅡ区12例。记录手术切口、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根据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9±1.9)个月;手术切口长约1~4 cm,平均(2.7±1.5)cm;每枚螺钉置入耗时20~38 min,平均(29.4±1.7)min;置入每枚螺钉的出血量较少,无法计算。骨盆前环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27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8.6%。骨盆后环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优27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4%。末次随访根据Majeed骨盆骨折功能评分,优23例,良6例,可6例,优良率82.9%。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长期疼痛、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异位骨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3D导航下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Tilt骨盆骨折精准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可选择的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69.
不同诊断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术前良好的评估及准确的分型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之一。胫骨平台分型方式很多,早期学者提出的分型方式多基于x线。随着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x线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新的诊断技术如螺旋CT和三维重建、MRI、关节镜的使用使得对其分型更加精确。本文对胫骨平台的分型及不同诊断技术在胫骨平台分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利用有限元技术探讨当对侧骨盆前环不稳时,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系统(DAPSQ)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建立正常人体全骨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验证,建立3种骨折内固定模型:A:DAPSQ固定右侧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左侧耻骨支完整;B:DAPSQ固定右侧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左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但不予固定;C:DAPSQ固定右侧双柱骨折模型,左侧耻骨上下支骨折,但耻骨上支采用钛板固定.限制各模型的三维自由度,加载生理载荷后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比较各内固定模型骨折端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通过对A、B、C3组骨折模型的髋臼横向、纵向位移及应力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C组在骨盆环稳定时采用DAPSQ固定模型的横向及纵向位移小,符合复位标准,应力分布均匀,无明显高度集中现象.骨折线上的横向及纵向位移呈现B>C>A,站位下A、B、C纵向位移分别为(1.315 ±0.171)、(1.490 ±0.247)、(1.334 ±0.160) mm,站位横向位移分别为(1.185±0.700)、(1.337±0.080)、(1.198 ±0.103) mm.结论 在应用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时,只有在确保对侧骨盆前环的稳定前提下,DAPSQ才能提供有效可靠的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